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从教学的角度审视浙江高考语文试卷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从教学的角度审视浙江高考语文试卷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关注新信息:飞跃题海觅新途

浙江的第10份自主命题语文卷稳中有变。稳中有变是常态,但变化之中透露的新鲜信息却值得关注。

跟2012年相比,语言运用板块有3题更新,分别是第5题词语排序、第6题寓意概括、第7题诗句仿写。这不是简单的考点轮换,对考生来说,第5题可能从未“模拟”,第7题即便大量的模拟也于事无补。第7题的仿写示例由青天、芭蕉叶、露珠等意象构成一个有诗意的整体,这为形象思维能力强、语言表现力丰富的考生提供了大展身手的舞台,仿得好就是一首诗;假如只会机械模仿句子形式,充其量只能得基本分。

前4题的考点、题型与前两年无异,但对学生结合语境辨析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如第2题中“登陆”的“陆”是否该写为“录”,仅仅盯着“登陆电子邮箱”很可能产生莫衷一是的感觉,结合“使用银行卡、会员卡时都需输入密码”来辨析,正确答案才能水落石出。第3题C项中的“热诚”与“热忱”,词义有相通之处,语法功能有所不同,利用语感和多角度分析,双管齐下庶可化难为易。A项“以至”是不是“以致”之误?考生也许会在此纠结。“以致”用在下半句的开头,表示下文是上述原因所形成的结果(多指不好的结果),“以至”同样可以用在下半句的开头,表示由于上文所说的动作、情况的程度很深而形成的结果。如果作者要强调“中国养老问题日趋严重”是“倒金字塔的‘421’家庭结构使得居家养老陷入困境”和“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又不够完善”导致的,应该选“以致”。如果作者只是想客观地陈述事实:“倒金字塔的‘421’家庭结构使得居家养老陷入困境”和“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又不够完善”两者程度很深形成了“中国养老问题日趋严重”的结果,就用“以至”。也就说,此语境中用任何一个都是通的,没有对语句意义和层次的精细体察怎么能深知其奥妙?

现代文阅读两道大题从选文取向到设题方法与2012年的试卷相仿,却暗藏渴望突破的消息。第15小题“简要概括本文主旨,并谈谈你的感悟”,前者偏于领会作者本意,后者鼓励个性发挥,一实一虚,力图将综合素质考查落到实处。浙江卷近两年的“大阅读”,偏重于选择平易真挚的文字作阅读材料,并不执着于“名家名篇”,这样的取向较多地考虑了考生阅读的适切性,对学生的考场发挥是有利的。但教学时应不受此局限,可参考全国卷及各地试卷的选文样式,广泛选择各类文本让学生练习,使他们的阅读心理图式更加完备,经验更加丰富。

古诗欣赏和论语阅读题目的变化,集中表现在形式上,古诗欣赏第21题,要求写出与《秦中吟》中诗人情感一脉相承的杜甫诗句,《论语》阅读要求补出宋朝真德秀《西山读书记》选句中的空缺部分,看似仅仅增加考查“识记”的分量,实则意在引导学生将积淀转化为表达能力。

应对这样的变化,题海战术恐难以奏效,通过多种途径提升学生语文素养才是良方。

二、冷观作文题:材料之误费思量

2013年的浙江作文题,与“角色转换之间”“我的时间”两题相比,文字简洁,导向性、可写性、防套性原则贯彻得更加自然圆熟。与2012年题相比,话题内蕴丰厚,却能举重若轻,这些方面都胜于往年。令人惋惜的是材料之一“作家国籍有误”,平心而论,这个差错,并不影响考生答题与后续阅卷,但它毕竟是个错误,因而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自在情理之中,考试院就此专门向考生致歉也理所应当。

“失误”作为一个偶发事件,自会随时间推移淡出人们的视线。可从改进命题和方便教学出发,仍有必要对这道题作进一步的冷静审视

题目提供的3个材料都是从刘再复的美文《童心百说》中摘录的,三位作家表述观点的语言形式有些“文艺化”,考生或许会感到陌生,而且剥离了上下文,其“所指”可能被模糊化。比如第一个材料,在刘文中有这样的语境:“丰子恺一辈子研究孩子,他说孩子的眼光是直线的,不会拐弯。艺术家的眼光如同孩子,但需要有一点弯曲。孩子眼里直射的光芒能穿透一切,包括铜墙铁壁。什么也瞒不住孩子的眼睛。安徒生笔下的孩子眼睛最明亮,唯有他,能看穿又敢道破皇帝的新衣乃是无,乃是空,乃是骗子的把戏。”引文之后有解说,有例证,其含义一望而知。但是,将“孩子的眼光是直线的,不会转弯的”单独拎出,“直线”和“转弯”的意思就有些费解。好在3个材料本身又能形成一个整体,联系其他两个材料,“直线”的意思也能猜个八九不离十。反过来,破解了第一个,整个材料组的奥秘也就豁然开朗:童心可贵―童心早泯―童心早泯后果严重。

至于引起热议的第三个材料,笔者怀疑其恐怕不是《蝇王》的原话。题目引起争议后,“金华一中学老师”说“中文版、英文版”中都难觅此句踪影,“浙大一外国文学博导”也说不出这句话在《蝇王》中的确切出处。笔者读到《蝇王》的两个版本,提到“童心”的相关原文是这样的:

拉尔夫在这伙孩子当中,肮脏不堪,蓬头散发,连鼻子都未擦擦;他失声痛哭:为童心的泯灭和人性的黑暗而悲泣,为忠实而有头脑的朋友猪崽子坠落惨死而悲泣。(威廉・戈尔丁《蝇王》,龚志成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版,第236页)

在这伙孩子当中有肮脏不堪,蓬头散发,连鼻子都未擦擦的拉尔夫;他为童心的泯灭和人性的黑暗而悲泣,为忠实而有头脑的朋友猪崽子坠落惨死而悲泣。(《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品精华集成(增订本)》,王国荣主编,文汇出版社1997年1月增订第1版)

12岁的金发少年拉尔夫是《蝇王》中的主要正面人物,连他的童心也并非纯而又纯、洁而又洁,他与猪崽子都参加了杀害西蒙的狂舞。在他得救的时候,他“为童心的泯灭和人性的黑暗而悲泣”,的确有点明主旨的意味。刘先生据此概括出“世界正在失去伟大的孩提王国”,并作进一步发挥亦在情理之中,反过来,恰恰能证明这不是戈尔丁作品中的原话,此其一。

其二,刘文中没有直接引用《蝇王》原话的证据。《童心百说》第21节写道:“……二十世纪菲尔丁通过他的《蝇王》再次警告:世界正在失去伟大的孩提王国。一旦失去这一王国,那是真正的沉沦。然而,人类忽略了卢梭与菲尔丁的警告。”“通过他的《蝇王》再次警告”,这样的措辞,既可以理解为冒号后边的两句话甚或仅第一句话是原话,同样可以理解为这两句话都是刘再复先生阅读作品的感怀。当然,这种感怀与《蝇王》所要表达的意思并不相悖。

三、聚焦审题难:拓宽思路抓基础

对2013年浙江高考作文题的审题,各方评论都说“有点难”,究竟难在何处?

“材料的含义不容易确切把握”,只是原因之一。就教师指导学生审题而言,其难度更在于让学生明白什么叫“所思所感”,什么叫“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

3个材料的内容及含义是可以确定的,但“所思所感”却因人而异。考生有可能对童心、童真的认识跟3个材料的含义完全吻合;有可能先前不这么想或不曾想到,读了材料后完全认同。在这两种情况下,考生一般不会有审题的困惑。

还有可能的是,考生理解了材料的含义却不认同其观点,或者虽不反对材料的观点却自己另有想法,此时,写作的学生和阅卷的教师都会纠结。笔者有次讲评模拟考试作文,一学生当众发言说材料“爱自己所爱的人,爱自己不爱的人,爱自己的敌人”的观点,跟她的价值观完全背反,因此她写得别别扭扭、“一塌糊涂”。因为怕“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而不敢写自己真实“所思所感”的现象恐怕不是个别的。反过来,考生真写了不认同材料含义的观点,或者关注的侧重点与材料的含义不一致,怎么办?

比如写“孩子的表现是天性的流露,他们只知道好看、好玩、好听,是成人用自己的眼光来评价孩子失去童真的,这对孩子不公平”,可以确定他写的是“所思所感”,但是否“脱离材料的内容及含义的范围”,阅卷者一定会有争议。

再比如写“失去童心是成长的必要代价”“人类的历史就是不断失去童真的历史”等等,与材料的内容和含义似乎存在不小的距离,考生即便这样想了,也未必敢写。因为考生难以判断到底有没有“脱离材料的内容及含义的范围”,更不知道阅卷者会怎么看。

“范围”,词典的基本解释是“周围界限”。2013年浙江高考作文题的作文界限无非是“童真(童真早泯)”,那么,把作文要求改写成“结合材料,以‘童真’为话题写一篇文章”不就能解决以上提及的困扰了吗?

但如此一来,这个题的题型就从“新材料作文”蜕变为“话题作文”了。或许有人会说“这是倒退”,笔者却不这么看。不妨让我们简要地回顾一下考试作文主打题型从“旧材料作文”到“话题作文”再到“新材料作文”的演变历史。“旧材料作文”相对于“标题作文”有它的优势,“材料”能启发考生的写作思维,又能规定写作的起点和由头,防宿构、套作的功能较强,但限制一多,又会束缚考生的思维。而且,材料作文的写作水平很大程度上受制于考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名为考作文,实际考阅读,也不合理。在“旧材料作文”陷入窘境之时,“话题作文”应运而生,但它在引领多年之后,其不足显露得越来越多,因“在材料与话题产生矛盾的时候,以话题为准”,开放度较大,宿构、套作又乘隙而入,因而被“新材料作文”取而代之。

新材料作文跟旧材料作文其实没有什么本质区别,其核心元素仍然是材料,基本结构都是“材料+要求”,不同的只是解释。余闻曾说:“旧材料作文强调在中心角度立意,新材料作文主张只要不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在中心角度立意与在非中心角度立意,都视为符合题意。”[1]对此笔者曾建议:“‘在中心角度立意与在非中心角度立意,都视为符合题意’之类的意思,‘所供材料可用可不用’之类的允诺,要在题目本身表述出来。”[2]

牵动题型变化的根本动因,是业内对“真实作文”的追求和倡导。这“真实”的含义主要有两层:是考生自己在考场里写出来的,不是宿构、套作(写作的真实主体);写的是考生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思想情感(主体的真实想法)。所以,关键是要找到有助于学生写出“真实作文”的好形式,“限而不死,放而不乱”,具体题型则可以不拘一格。比如2011年浙江省高中语文会考作文题,材料之后只问了一个问题,让学生写一篇文章来回答:“对在现实生活中保留我国传统生活礼仪,你是怎么看的?”指令明确,限制性和开放度结合好,这就是好题目,至于是不是要给它一个“问题作文”的名称,那倒不重要。

考试作文审题难,几乎必然会造成一种结果,那就是“重视审题”的口号会分外响亮起来。笔者以为,应试作文以切题为要,应试指导时当然要教育学生重视审题,并且通过必要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审题扣题能力,但是作文教学却不能被题型和难度的变化所左右。

写作教学的根本目的是育人,而不是为了应付考试,至少不仅仅为了应付考试。引导学生观察、思考生活(包括亲见亲闻亲历的“第一生活”和得自阅读的“第二生活”),然后把自己的真实体验、独到之见准确鲜明生动地表达出来,才应该是写作教学活动的基本形态。即便是为了应付考试,也不能把整个高中写作教学窄化为审题训练,因为“知道要写什么”尚可临阵磨枪,而“能写出什么来”则有赖于长期的训练和培育。

参考文献:

[1] 余闻.传统与创新兼备――2007年全国高考语文课标卷试题解析. 中学语文教学.2007(07):68~75.

[2] 羊刚.“新材料作文”题型透视及对策. 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管理),2008(03).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