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淡初中教学新教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淡初中教学新教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新教材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思念,启发学生的观察、思考,学会如何学习,以而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和创新精神,让学生感到数学可亲,“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和谐发展。”新教材具有许多合理性,但也有让我有一些困惑。

【关键词】和谐;合理;挖掘;困惑;熏陶;权威;探讨;改革

2001年7月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阶段国家教学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国数学基础教育也“自上而下”地掀起了新一轮的改革浪潮。新教材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数学理念,强烈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注重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计情景问题,启发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如何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和创新精神。从而改变了数学教学内容以往过于繁、难、偏、旧的形象,改变数学教学中原来过于强调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方式,建立新的评价体系,使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更适应社会对数学需求,更符合学生的心里规律,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进一步强化数学的育人功能,以“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

数学新课程标准极大的冲击了传统的数学教学,也把数学课程的改革推到浪尖,成为专家和老师的研究和探讨的焦点。

我是一名从事初中数学教学十多年的基层教师,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观摩、实践、困惑、思考之后,以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二章“实数”第二节“平方根”为例,分析新教材在数学设计上相对同教材的合理性并对新教材的一些困惑。

一、新教材的相对合理性

(一)旧教材(人教版初中数学第二册)是先直接提出平方根的概念极其特征,在此基础上给出算术平方根的概念极其性质。新教材(这里指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上册是从典型的运用“勾股定理”已知两直角边求出第三边出发,首先介绍算术平方根的概念,和它的符号表示,在此基础上再对数的平方根展开讨论,探讨它的特征和求解方法。对比新旧教材“平方根”一节教学内容呈现的顺序:新教材是“算术平方根——平方根”而旧教材是“平方根——算术平方根”两者正好相反,新教材这样的设计有其合理性,理由是(1)从数学发展史上看,早在3000多年前古代巴比伦的泥版就有平方根表等,当时的巴比伦并不知道负数,负数的运用最早记载了我国古代数学名著《九章算术。中它成书的年代大约是公元前二、三百年间,而在国外负数的运用要晚得多,所以他们的平方根表实际上就是现在的算术平方根表,上述史实说明,人们对算术平方根的认识要比平方根早,因此,新教材的设计是遵循人的认识规律和知识的自然发展过程,遵循辩证唯物主义的认知论。(2)从平方根和算术平方根的区别和联系上看,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区别在于正数的平方根有两个,而它的负数平方根只有一个:联系在于正数的负平方根就是算术平方根的相反数,根据它的算术平方根可立即写出他的负平方根。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这一层关系,引导学生利用算术平方根来研究平方根,进行探究式教学,这样既能突出两个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有助于学生理解它们的本质又能突出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真正体现教材是引导和启发学生去学习和思考而不是向学生灌输知识的教学理念。

(二)旧教材是直接给出平方根的定义,而新教材是从一个典型的实际问题出发给出算术平方根的定义对于概念教学,我们往往习惯于先给出定义,稍加分析后做大量的练习,通过反复讲解,辨析纠正来记忆,巩固和强化,由于教学概念具有一般性和抽象性,仅仅学习其内容,学生很难理解其内涵,容易机械记忆和模仿,学得枯燥,效果之差,而新教材则力求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生动有趣且贴近学生实际背景能够解决问题。并展开探究,学生探究问题的过程,这种以自身体现获取的知识对学生而言有“真知感,而不是别人告诉的间接知识,直接体验对个体而言比间接要深刻得多,牢靠得多,因此,学生学得懂,记得牢,印象深。

(三)为学生提供探究、交流的时间与空间。有意义的数学学习不能单纯地依靠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重要的数学学习形式,为此,教科书在提供学习素材的基础之上,还依据学生以有的知识背景和活动经验,提供了大量的操作、思考与交流的机会,如提出了大量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设立了“做一做”“想一想”“议一议”等栏目,以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形成新的知识,包括归纳法则与方法、描述概念等,梳理所学的知识,建立符合个体认知的特点的知识结构。

(四)满足不同学生发展的需求。教科书在保证基本要求的同时,也为更多数学学习需求的学生提供了有效的途径。“读一读”栏目提供了有关的数学史料或背景知识、数学在现实世界和科学技术的应用实例、有趣的或有挑战性的问题讨论、有关数学知识的延伸等,目的在于这些学生以更多了解数学、研究数学的机会。教科书中的习题分为两类:一类面向全体学生,为他们熟悉、巩固新学的内容,加深对相关知识和方法的理解所设:另外一类带有“*”的题则仅仅面向有特殊数学学习需求的学生,不要求全体学生都尝试去完成他们。

二、对新教材的一些困惑

(一)新教材更实用于城市,实用于中等偏上的学生。新课程是以城市学校为本,农村推行比较困难,而且它更适用中等偏上的学生,稍微差点的学生则跟不上,过早出现了成绩两极分化,教材中所要求的分媒体在农村上很难实现,教材中大量所谓贴进生活的实例对于广大农村孩子是根本没有听说过的,从而加大城乡学生在知识接受上的差距,我国仍有70%以上的农村孩子在接受九年义务教育,我们不能不面对这个现实,而在教材在这个问题上却处理得很好。

(二)目前的考试制定,评价制订仍然是压在教师上的一座沉重大“山”。这就使得广大教师只能循规蹈矩,仍然以分数为重,以考试为重,如果学生的成绩差,教师的福利,职称晋升各方面影响都很大,我们这些深受应试教育熏陶的教师又如何去正确的落实素质教育?去实施新课程呢?

(三)新教材的内容衔接性差,跳跃大,教材要求太高,超出学生所能接受的限度,尤其是农村中学两极分化严重,大量学生产生了厌学情绪。

(四)新教材中一些教学内容的删减可能反而让学生增负。我曾经很心痛地看到我的学生在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X?+5X+6=0”(教材中的一道练习题)这对以前的我的学生来说完全可凭“能力”脱口而出他的答案:X1=-2,X2=-3,为什么现在的学生没有这份“能力”呢?因为他们不会用“十字相乘法”的因式分解,所以他们中只能用“牛刀”来“杀鸡”。教材编写者可能是出于减少教学内容,降低学习难度的角度考虑,删减了一些他觉得不是最基本的方法,确实,能有十字相乘法因式分解的二次三项式都可以用配方法解决,但十字相乘法有配方法不可能比拟的优势。而是在实际数学中很少有学生掌握不了的,倒是配方法对学生还有一定的难度,尤其是一次项的分数,处理起来经常出现错(当然配方法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同时,二次三项式的分解,也会直接影响到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的求解,和二次函数图像的分解,不是十字相乘法,等于少了一种快捷方法,所以对学生而言删减反而增加了他们学习的难度,使他们的解题必须“从零起步”限定了他们的思维敏捷性与解题的多样性,不利于他们“数学能力”的培养,也不利于他们的进一步研究和探讨数学知识。

(五)新教材教学应当需要一本权威的教学参考书。每当在教学中遇到一些困惑,我们老师很自然的一个想法,就是看看“教参”里怎么说,所以我认为教参(指与教材同时配发给老师的教师用书,可以再充实一些内容,如对一些概念在学生用书上可以采用描述性的叙述,在教师用书上是否能给出严格的定义:一些常用的较好的具有较高要求的解题方法和解题思路,在学生用书上可以不提,但在教师用书上是否能提供一些可借鉴的评论标准,编写教材专家完可以利用他们更为丰富的资源优势为我们广大教师提供更多信息参考,我想这样就能帮助教师站在一定的高度认识教材,使老师的数学特长提供一个有效地系统的,深刻地掌握数学知识,(教材所涉及的)的绿色通道。我喜欢新课标中描述的数学教育的美好的情景,我喜欢新教材提供的图文并茂、丰富多彩,富有启发的各种素材。

然而我也常迷茫于理想与现实,理论与实际形式与实质,旧现象和新理念的冲突,怎样才能真正让学生减负,怎样才能真正地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怎样才能在教材分量减少的情况下满足特长生的需求。

教学的探讨是没有止境的,数学的教学改革也没有止境的,一切都刚开始,我们还需要加倍努力。

参考文献:

[1]《中小学教学》.

[2]《中学教学教育》.

[3]八年级《数学》和《教学用书》.

[4]《义务教育阶段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