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基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高职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求突出人才的“应用型”,鉴于这种需求,实践性教学在高职国际贸易专业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研究分析了开展国际贸易实践教学的现实意义以及当前实施实践教学面临的困境,提出了在困境之下,加强高职国际贸易实务实践性教学的一些可行性措施。
关键词:应用型;国际贸易;实践教学;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4-0307-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地方高校承担着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任务,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课程体系中要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要求建立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分层次、多模块、相互衔接的科学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要求实践教学内容要与科研、工程、社会应用实践密切联系。使实践教学成为各高职院校课程教学的重中之重。要加强教学的实践性、适应性和职业性,科学、完善的实训体系和具有实践能力的师资队伍是两大基本保障。本文分析了现在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提出了系统规划、多方面有序实施的解决方案,探索一条经济、便捷且能发挥系统带动效用的实践教学模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职业院校国际贸易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开展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一)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开展实践性教学是顺应人才培养方案的需要
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相对于本科院校而言,应该有更强的动手能力与实操技能,相应于基础型专业性人才培养。从2010年的麦克斯调查报告中,国际贸易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后的收入和稳定性比其他专业要高。这就说明国际贸易专业是有前途的专业,但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这样可以增加学生的就业砝码,这就必须要加强核心课程的实践教学建设,只有如此,才能更好地适应“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二)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互补充,理论学习是基础,实践学习与动手能力的培养是目的
作为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核心课程之一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分为理论教学与实践性教学两部分,理论教学要求学生通过老师的讲授掌握与国际贸易有关的合同条款的磋商、签订、履行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增强学生对国际贸易的理性认识。国际贸易实务同时又是一门实操性很强的综合性的学科。学习内容不但贯穿国际贸易理论、商务谈判、英文函电、外贸单证等本专业课程,对于其他经济学、统计学的知识也要做到横向融会贯通。这就迫切需要实践教学的感性认识来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并缩短掌握有关知识的时间。也正由于有了实践教学,使学生能模拟实际工作情景,加强实践练习与锻炼,最终体现为工作中实际的应用能力。
(三)有利于提升教学效果
伴随经济全球化,国与国之间的国际贸易已成为各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非常重要的渠道与手段。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展国际贸易,这样对国际贸易方面人才需求比较迫切,同时对人才要求也越来越高。特别是现阶段出现了许多技术和方法上的创新,服务贸易、贸易方式的多样化等,实操性强、综合型宽的外贸人才为企业所重视。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培养人才的方向与目的就是应用型外贸人才。所以,通过大量模拟实景的实践性教学,可以非常有效地提升教学效果,从而实现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目的,良性推进高职院校国际贸易教学的改革之路。
二、目前高职院校国际贸易实践教学所面临的困境
(一)从学生层面看,高职国际贸易学生缺乏相关商品领域和国际贸易运行环境等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
国际贸易作为一门融经济学、金融学、商品学、营销学等学科的涉外型的应用性学科,它要求学生能基本掌握金融、商品、英语、法律等相关专业知识。然而实际状况是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英语就成为了他们学习这门学科的拦路虎。使不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畏难情绪,甚至少部分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加上又缺乏具体的商品知识,对国际经济形势也知之甚少,课程专业性又比较强,从而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种负面的学习情绪一旦渗入学习过程中,会使学生对学习国际贸易课程丧失兴趣,从而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二)从教师层面看,国际贸易实践教学的目的性不够清晰、明确,教学方法缺乏多样化,特别是缺乏模拟实景或鲜活案例
职业院校教师缺乏实践基础或实践能力不强,一直是制约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因素。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教学要求突出教学的针对性、实操性,这种实操性要求所教学的内容是将来进入外贸企业真正能得以实际应用,并能解决实际问题,基本满足工作需要。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虽然在教学计划中也安排了一定课时的实践教学,但多数教师会将这种实践教学理解成让学生做了一些练习题,再加上教师本身也缺乏实践经验,案例又不具有代表性与时代特征,导致教学目的不十分明确。此外,教学方法不当,课时安排不合理,教学资源不够丰富也是导致实践性教学效果不佳原因之一。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靠老师讲授,学生记笔记并加以理解。而国际贸易专业的学习需要充分调动学习者主观能动性,要求发挥学习者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协作以及组织能力等综合能力,而通常的教学方法只能满足国际贸易的理论教学,很难进行综合能力的训练。还有,从教学资源来看,大多参考教材所包含的国际贸易内容雷同,案例陈旧,脱离实际,很难找到能真正应用于国际贸易的有针对性、鲜活案例教材。另外,国际贸易过程中突发事件比较多,在案例中也无法将各种突发事件一一体现,这也是影响教学效果的原因之一。
(三)从政府、企业、行业协会层面看,国际贸易实践教学的引导、鼓励和扶持缺乏有效的政策支持和保障措施
在教学计划中,学校与教师也安排了一定的课时让学生到企业进行实践训练,但国际贸易业务涉及商业机密以及很多的经济风险,所以绝大部分实践企业不可能让实习的学生真正参与到实际业务中。加之,部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责任心以及专业知识不强,所以学生的实习也就只能是简单的参观、介绍甚至走形式。另一方面,由于学校与企业在性质与认识方面存在差异,企业参与高职院校实践性教学的积极性不高,校企合作层次较浅,可持续性也不强。政府对校企合作的引导、鼓励和扶持缺乏有效的政策支持与措施保障,校企合作协调运行机制不够完善。职业院校和企业在合作过程中的权利义务关系以及学生在实习期间发生意外事故的应对办法等均不够明确,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健康发展,并直接影响职业院校办学水平和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
三、强化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国际贸易实践教学的质量
(一)改革现有的实践教学体系
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由校内与校外二大子系统构成,目前的实践教学方法只能是做表面文章,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改革目前的实践教学体系,即校内实践性教学子系统着重于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梯次递进”的实训课程体系,校外实践性教学子系统着重于构建基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认知、排队、顶岗”递进式校外实践教学体系。
校内“梯次递进”的实训课程体系,即根据专业岗位的工作任务要求,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岗位工作过程,重构国际贸易专业校内实践性教学子系统。首先基于课程的单项技能实训,主要以案例分析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基于课程的专门岗位技能实训,主要利用校内实训室进行完整一门课程的实训;最后基于综合业务能力的综合技能实训,也是主要利用校内实训室进行完整一笔国际贸易业务为主的综合实训。校外实践性教学子系统着重于构建基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认知、排队、顶岗”递进式校外实践教学体系。在大一暑假安排学生到校外实训基地进行认知实习,了解外贸企业的基本业务流程、岗位的设置以及工作职责,让学生对国际贸易专业将来的职业要求有感性认识,进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带着问题进课堂;在大二阶段,在保证正常教学秩序的同时安排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分批次到校外实习基地进行排队式实习,让学生在掌握了一些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深入外贸企业,体验、熟悉外贸企业的业务流程,为今后的理论学习树立目标;在大三下学期,安排学生进行顶岗实习,真正融入外贸企业,深入到具体工作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校内外实践体系的完善是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
(二)组建一支真正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教师缺乏实践经验是导致教师实践教学目的不明确、教学效果差的主要原因。因此组建一支真正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提高高职实践性教学效果的必要条件。目前高职双师型队伍的建设形式重于内容,主要让教师参加各种师资培训,这种师资培训不能真正提高教师的实践经验。近年来学校也鼓励教师下企业实践,但基于国际贸易的特殊性,教师也很难参与具体业务中,因此成立校企合作工作室是一个有效可行的途径。
利用学校优势专业或有专长的教师与本地有需求企业共同组建校企合作工作室,将企业与市场的需求与学校及教师的特长相结合,将研究与服务方向触角伸向市场与本地产业链,不仅帮助企业解决了实际困难,提升了学校服务社会的能力,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了解了企业与社会的需求,锻炼了教师队伍,加快高职师资队伍建设,改变“下企业实践”、或是考个证书等形式,完成院校“双师素质”的转型,推进院校与企业、行业的联系,探索磨合渗透、推进双向互动、弥补体制缺陷,在具体项目中可以教师与工程师的紧密配合,学生主持、教师主导、工程师把关,理论联系实践,融教、学、练、做为一体。
(三)完善外部环境
校企合作要健康的发展就必须建章、立制。资源互补,利益共享是合作持久的前提,管理规范、运营科学是合作持久的保障。政府可以通过制定有关政策法规,对校企合作办学的外部环境进行直接的营造与调整,以便合作各方很好地履行自己在合作中的职责基础上,又可以有效地行使自己的权利、保护自己的利益,使校企合作办学得以健康、稳定、持续地发展。现阶段政府对倡导和支持企业参与合作教育还只停留在口头和纸面上,在政府出台的大量政策文件中,提倡高等教育走产学合作之路的不少,但是与这些文件精神相配套的、可操作的实施细则却非常缺乏,这就使得政府的倡导仅仅停留在口头上,无法通过具体的操作行为来实现希望达到的目标与效果。根据职业教育发展需要,以政府立法为手段,在法律法规的框架内,探索校企合作互利双赢的切入点,制定一部地方性法规,建立一套规范、管理、扶持、引导校企合作发展的运行管理机制,十分必要。2008年,宁波在全国率先制定了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地方性法规――《宁波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并于2009年3月正式实施。这是目前为止全国唯一一个以促进校企合作为主要内容的地方性法规。《宁波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为建立政府引导、校企互动、行业协调的校企合作长效运行机制提供了法律保障。其他地方也可以借鉴宁波政府在促进职业教育方面的经验,根据地方的经济发展特点来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良好的运行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