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习惯培养不宜与金钱直接挂钩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习惯培养不宜与金钱直接挂钩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问:今年“五一”节,我6岁的儿子想买滑板车。为了让孩子爱劳动,我让他以擦地板、洗碗来换钱,把钱积攒起来再买。孩子的劳动积极性是被调动了,但问题也随之而来:一、孩子干点活就要零用钱,有点惟钱是图。二、孩子拿了钱就乱买东西,不能坚持积攒。我担心孩子的金钱观念太强,也怕他养成乱花钱的习惯。请问如何改变现在这种状况?

一个着急的妈妈

答:据我所知,你的问题也是当前不少家长感到困惑的,所以非常感谢你提供了一个很有讨论价值的问题。

你是一个十分注意孩子教育的家长,比如你最初的想法是让孩子通过自己的劳动来积攒购买滑板车的钱。也就是说,你认为“不能轻易满足幼儿自己提出的金额较大的物质需求”。这个想法值得肯定,因为幼儿几乎没有物质价值观念,也无法区分廉价和贵重的界线。一个竹筒做的水枪在他们眼里一点也不比百多元钱买来的水枪差,所以常有孩子拿自己家很贵重的玩具去交换一个不值钱的玩意儿。假若一个不懂物品价值的孩子从小习惯了优裕的生活,或者所有需求轻易就能得到满足,则这个孩子可能不仅不会懂得珍惜,甚至连幸福感都无法获得。

可是为什么这个正确的教育选择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呢?其实问题不在目标上而在方法以及评价标准的混乱上。你把“让孩子爱劳动”的习惯培养,与“让孩子通过自己的劳动积攒钱”的金钱教育两件不同的事混为一谈了。

所有的良好习惯包括爱劳动的习惯的培养,需要进行三个层面的教育,一是让孩子具体感性地认识劳动的积极意义,劳动使人聪明、勤劳、能干,幸福生活离不开人们的辛勤劳动等等,从而让孩子把劳动看成是天经地义的、快乐的事;二是让孩子明确自己每天劳动的内容,具体的劳动规则;三是形成每一个习惯必要的评价,如可以采用表格的形式,每天分三个等级打分,每一项习惯坚持打分三周以上,并且根据评价等级及时给予奖惩。有奖必须有惩,光奖不惩,就容易偏离方向。

你的混乱恰恰就表现在你把劳动习惯培养的三个层面以直接与金钱挂钩替代了。

我们说劳动创造价值,但并非所有的劳动都能创造物质价值,真正创造物质价值的是“社会必要劳动”。孩子年龄小,所能从事的劳动大多是自理生活、家务,极少有“社会必要劳动”。自理生活和家务都是个人应尽的义务,它不能以“金钱价值”来衡量,当然不应该与金钱挂钩,否则就容易混淆有关劳动和金钱的基本概念,造成你儿子“干点活就讨零用钱,有点惟钱是图”的结果。

严格地说,我们反对的仅仅是洗一次碗抵一元钱这种标价式的奖励方式。既然有奖惩,金钱当然可以作为奖品之一。比如洗碗连续得一个星期的,可以在“去儿童公园玩半天”或“得5元钱”中由孩子自己二选一。若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虽然几周加起来也可能得10多个,但不能给奖。幼儿的坚持性差,宜经常讲评,多精神鼓励,每周总结奖惩一次较好。

对奖励得来的钱的使用,最好预先与孩子有具体约定。比如孩子想买滑板车,可以根据总价约定由孩子拿出1/5或1/4的钱,这些钱,必须是孩子表现好奖励得来的,不能以压岁钱来充数。这么做的好处,既是让孩子对物品价格的贵贱、钱得来不容易有一个切身体验,也有利于孩子良好习惯的培养。

为什么只让孩子出几分之一的钱而不是全部的钱?一般说来,买一个价值较大的物品,若全部要靠孩子积攒起钱来买,不是积攒的时间太长孩子早就忘了积攒的初衷,热情减退,因而对孩子的教育意义不大,就是每次奖励的数额必须很大,反而容易使孩子形成赚钱容易的错误认识。

另外,对一个6岁的孩子来说,不懂得积攒零花钱实在是很正常的,因为他连对金钱的基本认知都没有,如认识钱币知道不同票面钱币之间的换算,懂得钱从哪里来,钱用来干什么么,买卖实践中的等价交换、价廉物美等等。你的孩子还没有多少消费实践,就直接要求孩子懂得量入为出、积少成多,好比让孩子读书连跳三级,孩子把握不了分寸实在是很正常的。

关于金钱教育、消费教育,与孩子的社会化进程紧密相关,需要结合孩子不同的年龄特点,结合中国的文化传统、家庭经济状况的特点,循序渐进地进行。这些教育内容需要花若干年时间来完成。眼下,建议改变奖励的方式,限制甚至收回零花钱的使用权,加强“钱来之不易”等基础教育。假如孩子已经对购物感兴趣,可以将购买日常生活用品、记录日常开支等事务部分交给孩子管,也许“小鬼当家”能让孩子学得更多更好。

说到这里,我想你早就想到了,书到用时方知少,要正确引导孩子,我们自己实在需要随着孩子成长扎扎实实地、不断地学习家庭教育的相关理论和方法,以便能切实承担起家长的职责,在此就不赘言了。

(作者系浙江省家庭教育学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