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阅读教学:坚守·突围·回归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阅读教学:坚守·突围·回归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近日,听了一节《背影》的课堂教学,有所思。首先,教者投影资料导入:“‘五四’是个反传统的年代,是个‘打死父亲’的年代,‘五四’文学的父亲形象都是负面的;而《背影》不同,在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里,它第一次重点刻画了一位正面的父亲形象。在‘满街走着坏爸爸’的情况下,这一个‘好爸爸’一下子激起了无数读者的共鸣。”(倪文尖《 何以成为经典?》。语出教参,原载《语文学习》2002年第2期)然后,以“‘父亲’有哪些好”为题,切入教学。这样的导入,颇有“凤头”之感;但后续未见“豹肚”:第一,教学重点,囿于寻找课文中“‘父亲’的‘好’”;第二,学习方式,一方面寻章摘句,一方面师生简单问答。那么,《背影》该怎么教,进或语文阅读课该怎样教?

一、坚守底线

1. 整体性,系统观照

就一篇课文(散文、小说类)而言,其主题、结构、手法、语言各有特点。整体性,就是抓住重点,形成一个教学系统,并从中选择一个点,将系统中的各点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背影》的重点是:第一,情感(与主题相关):“我”对“父亲”的认知(当时的,当下的,前后“对比”,与手法有关);第二,叙事(与结构相关):回家奔丧、“父亲”的送行、“父亲”的来信(总体上都是顺叙,与谋篇布局有关);第三,描写(这是手法):“车站送别”一幕,重点描述“父亲”买橘子的情形(爬月台的艰难,买得橘子后的欣慰);第四,词语的运用。这几个方面,既各有其重点,又相互间密切联系,这就为教学设计提供了便利。若以“‘父亲’的‘好’”为题,可以这样切入:

第一步,引导学生感知“我”现在知道“父亲”的“好”:(1)哪些事情具体表现?(2)重点事件是什么?如何描写的?这其中,爬月台的过程,是描写;具体的动作,是词语运用。

第二步,引导学生感知“我”当时并未真切地感觉到“父亲”的“好”(“我”对“父亲”的诸多的“不满”):(1)表现在哪里?(2)为什么要写这些?正反对比,比衬“父亲”的“好”。

第三步,引导学生解读课文最后一部分(“我”阅读“父亲”的来信),这可以感知“我”认知的加深,也可促进学生认识的深入。

整体性,并非粗枝大叶,而是着眼于大处;也非挂一漏万,而是牵一发动全身。整体性,要求面对若干重点,有所取舍,有所侧重。

2. 层次性,逐步深入

课堂教学的层次,第一是逐步展开,第二是逐层深入。上下环节,应是由浅入深、由低到高、呈现梯度、形成立体的。这既是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又是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

回到所听的课,可否这样:(1)阅读感知,正面理解:“父亲”好在哪里?(2)正反比照,激疑质疑:明明“父亲”是“好”的,为什么“我”却很“不满意”呢?结合最后一部分理解“当时”,对“父亲”不认同;“当下”,对“父亲”很感激。(3)引入资料,深化理解:介绍朱自清《背影》出版后,其父第一时间受邀阅读本文时的激动。(4)照应课始,深入思考:朱自清为什么要写《背影》?《背影》在那时为什么成为经典?

总之,语文阅读教学,首先要守住基本面(整体性、层次性),不可被自己“抄”了底。

二、尝试突围

1. 恰当引入相关资料,正确认识课文价值

说《背影》是一篇经典散文,并不错。但这有个时间参照:《背影》中的“父亲”,《背影》这类的散文,当下均不少见。倪文尖的《何以成为经典?》正好解释了这个问题:其“经典”,在当时,不在当下;其价值,在思想,不在文学(至少主要的不是文学方面的):它改变了人们当时形成的对“父亲”形象的片面认知;对于“五四”反传统的文化缺憾,是一次纠偏与反正。

2. 恰当引入相关动态,积极创设阅读情境

《背影》作为传统课文,自20世纪30年代始尊,但这并不意味着其“传统”的地位不可动摇。某报2003年9月13日披露,《背影》将不能入选新编初中语文教材。原因是在调查中发现,有七成多学生反对。一场虚惊后,有报道又称“经典挥之不去,《背影》并未落选”。教学设计可据此消息,引导学生辩论:“《背影》到底该不该保留?”进而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

3. 恰当引入相关介质,有效解决阅读难点

心理学告诉我们,孩子不可避免地要与父母发生冲突、对抗。这种不满与对抗,更多地发生在父子之间。电视连续剧《中国地》第12集做出了艺术的解释:儿子只有打败了父亲,才能获得成长;儿子的性格与人格,只有战胜了父亲才能获得真正的独立。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理解《背影》中“我”对“父亲”的不满,似乎更为合理,也更具普遍意义。因此,可在课堂适当的时段,播放有关的电视片段。

一则小品说:幼儿园时,“我爸说的”;小学时,“老师说的”;中学时,“名人说的”;大学时,“我说的”;老年时,“我爸健在该多好啊,他一定能说准该怎么办!”这无疑是一个轮回:年轻时不免张狂,年老时世事沧桑,却也是“子欲尊而父不待”。引入这则小品,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背影》中“我”对“父亲”情感的变迁。

4. 恰当引入相关形式,增强学生阅读体验

诚如“阅读、手作、聊天、学习、陪伴、分享、运动、散心、唱歌、画画”是“壮游”的不错补充(蒋勋《我们需要出走》,《读者》2011年第20期)一样,教学形式的小小改变,也是创新:例如绘画,让学生分解《背影》中“车站送别”的过程,分组绘制“连环画”,深入体验父爱;例如表演,让学生表演“父亲”买橘子时“爬月台”的情景,体验其行动的艰难……这些形式,只要运用恰当,可以活泼课堂学习气氛,增强学生阅读体验。

三、回归本位

“本位”者,要义有二:文本;生本。“回归本位”,简单说就是回归文本与生本。具体来说:文本,让学生自己阅读;问题,让学生自己生发;答案,让学生自己产生;活动,让学生自己组织;评价,让学生自己进行。总之,把学习的自由与权力还给学生。

要真正地“回归生本”,就要改变浅尝辄止、半途而废的积习,关键在于教师对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多一些信任,对于学生的学习成长多一些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