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借力文化产业催化引导经济转型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借力文化产业催化引导经济转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当下,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已迈开了“十二五”的步伐,正在紧紧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更是确立了文化立国的战略,把文化发展纳入整个社会发展的战略蓝图中,提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如何在产业层面上更积极地发挥文化产业有效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使其成为推动产业创新和转型的强大引擎,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

一、谋求经济转型为何要牵手文化产业

经过几十年的高速发展,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已经到了一个必须寻求资源、环境、能源等因素可持续发展和统筹协调发展的新时期。产业结构,亦称国民经济的部门结构,指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之间以及各产业部门内部的构成。依据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的数据,从GDP构成看,我国一、二、三产业占比为10.7∶47.4∶41.8。按照世界银行的数据,中等偏上收入国家三次产业增加值占比为6.11∶33.68∶60.21,中等收入国家占比为9.47∶37.06∶53.47,低收入国家占比为24.99∶28.49∶46.52。我国目前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比例不够协调。因此,进一步优化我国产业结构,就成为未来统筹发展和提高经济发展质量的主要目标。

在经济转型升级的过程中,除了产业结构的优化,还有一个重要的评估维度,即经济的发展方式。经济发展方式是生产要素的分配、投入、组合和使用的方式。我们的“十二五”发展目标,不是单纯寻求经济增长的目标,由“唯GDP”陷入“增长主义”的泥淖,而是科学发展,统筹城乡。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容既包括经济增长方式的内容,还包括产业结构、收入分配、居民生活以及城乡结构、区域结构、资源利用、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内容。

在经济发展达到一定程度后,只有调整经济结构,才能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经济结构调整的环节中,文化产业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方面,文化产业化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一般而言,当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以上,人民生活水平会趋向小康,社会对文化的需求则更为凸显(张合营,2003)。当前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首要的目的就是丰富人民的生活内容,满足精神文化消费的需求,实实在在地保障人民文化权益的实现;另一方面,文化元素逐步渗透到经济活动的各个领域,成为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推动力,而且从根本上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产品品质。物质产品艺术化、经济文化化的趋势正在继续加强。精神产品商业化、文化创造产业化的现象也较为普遍,文化经济化、经济文化化正成为时代的潮流。近些年来,韩国所倡导的“资源有限,创意无限”,借助于创意产业振兴本国经济的文化立国战略,就是一个成功的个案,文化创意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推进剂和生产力发展的支撑点,也因此换来了文化产品出口占到世界5%份额的成绩,成为世界文化贸易大国。中国文化产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不断上升,日益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根据国家统计局9月16日的报告,2010年中国文化及相关产业法人单位增加值达11,052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2.75%。2004年至2008年间,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增加值年均增长23.3%,高于同期GDP年均增速近5%。文化产业发展成为我国经济内部构成日渐完善的重要力量和体现。

二、在融合三大产业中实现“跨界”发展

文化产业发展繁荣本身是经济结构调整的动因,也是发展的结果,文化产业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结构优化路径,则是基于产业融合的视角。产业融合是经济发展的新动力,直接促进产业创新,形成新产业、新业态、新产品,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加快产业结构升级的步伐。文化产业对产业结构的优化大致分为两种情形:一种是文化产业和文化元素介入传统产业,推动产业文化化;一种是文化产业的带动效应,拉伸提升产业的链条和内容。一方面,传统产业可以借助文化的力量,实现从业者素质的提升及文化元素的附加值注入。创意人才依靠自己的智慧、灵感和想象力,借助于高科技实现对传统文化艺术资源的再创造、再提高。此外,文化元素的注入也能增加产品附加值,优化传统产业结构。如都市农业方面,由于现代旅游创意产业的融入,农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把农业当中的生产功能、生态功能和生活功能有机统合,满足了公众对旅游、生态的潜在需求,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再如在制造业方面,创意产业中的工业设计、品牌策划、营销推广等,不仅增加了制造业的附加值,也使产业结构趋于多元化(李秀丽,2011);另一方面,文化产业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文化产业可以充分发挥其产业关联性强的优势,带动其他产业的共同发展。比如文化娱乐业将推动旅游、餐饮、住宿、交通、演艺等市场发展;广播影视产业也会带动音像、影像、游戏软件、家电、通信设备、广告展览等产品及服务市场;各类先进文化设施的建设,能够有力地推动高科技转化为市场优势,并带动建筑业和制造业市场;演艺事业的发展,将推动服装业、美容业以及各类延伸产品市场。

文化产业要想充分发挥其在经济转型中的作用,理应首先优化自身的内部结构。文化产业结构作为宏观经济结构的一部分,与经济结构的变动密不可分。文化产业结构,是指文化产业内部各部分间的相互占比关系。产业结构是否合理,决定着一个产业的发展前景和空间。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取得了较快发展,但其发展方式不尽如人意,主要原因就在于产业结构不合理。主要症结表现在,传统文化产品占比过大而新兴文化产品发展不足,劳动密集型产品占比明显大于智力密集型产品,服务性文化内容产品少于物质性制造产品,文化产品的同质化问题突出,等等。想要破解此类产业困境,既要依靠市场对文化资源的基础性配置作用,又要依靠政策的导向作用,或鼓励或限制,并更多地使用科技手段,加大支撑作用,逐步形成文化产业健康发展的良性生态环境。

其次,发挥文化产业对第一、二、三产业的提升作用,增加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产品的精神文化价值,发掘传统产业中的文化因素,提高中国制造的文化附加值,创造跨界性新兴产业。特别是以创意设计为核心的文化创意产业将为传统产业升级增值,为制造业产品的外观造型、包装设计、形式构造、品牌咨询等提供艺术设计性的应用服务,由此增加产品的吸引力和竞争力,从而彻底改变“纽扣现象”。因此,要强化文化产业与传统服务业之间的融合,促进文化与旅游、商贸、通信、会展、教育培训、健身休闲等行业的融合发展。文化内容和服务创新能够给第一产业带来吸引力和崭新的体验,增加产值,拉伸产品线,创造新的价值增长空间。作为内容产业的文化产业也要跟上“三网融合”的步伐,让文化内容成为推动新型服务业态和消费业态发展的体验对象与服务内容。此外,要注重文化行业之间的渗透融合,注重文化产业发展“边界”的突围,延伸产业链条,真正实现文化产业化。

三、在集约化发展中开创多元经营

虽然现在中国经济发展的数量和质量都有所提高,但从要素投入结构看,我国经济结构仍属于低水平成长,技术进步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以及新兴工业化国家,使得经济在快速发展的同时消耗了大量能源和原材料,经济发展长期处于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状态。落后的产业结构,导致中国能源消费占全球消费总量的比重明显大于GDP占全球经济的比重。在这种传统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下,环境约束、资源约束和资本约束越来越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而文化产业最显著的特征就是鼓励个人创造力的无穷释放,这种释放创造了新的产品和新的市场需求,冲破了传统资源的硬约束。因为通过创意和市场,能够将各种资源转化为经营资本,为经济发展打开新的通道和空间,这是文化产业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特有模式。

因此,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已成为顺利完成经济转型、增强中国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和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然选择,也是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必然选择。文化产业发展要实现从规模化、数量扩张到集约化、品质发展的转化,必须改变散、小、乱现象,走集约化经营发展之路。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复合型产业链,实现文化创意和品牌的多形态开发,延伸和拓展产业链条。因此,产业发展必须充分利用数字化、网络化等虚拟技术,对文化产品创意进行多重开发,推动同一文化产品多形态类型的系列化开发。同时,依托传统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和文化生产、传播方式的变革,多平台、多渠道扩展延伸文化产业链,促进形成复合型、交叉性的文化产业类型。

四、在区域联动中保护“地方”特色

我们国家幅员辽阔,地区差异大。因此,在发展文化产业、经营文化资源、培育区域文化竞争力、繁荣文化的过程中,必须注重保护“地方”特色和文化个性。在区域经济发展方面,优势区域从来都是具有高附加值的产业逐步替代低附加值的产业,并将低附加值的产业向不发达的区域转移。而低附加值产业的发展,需要依靠更多的资源投入、劳动力投入、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长期发展下去便形成持续健康发展的瓶颈,从而阻碍区域经济的长远发展(厉无畏,2011)。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是区域发展存在很大落差,发展不平衡现象严重,区域差距明显。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表明,有52.5%的法人单位集中在东部地区,并呈加速增长的态势。与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相比,法人单位数东部增长38.1%,中部增长40.1%,西部增长28.1%。同时,东部地区凭借良好的自然环境、相对较好的投资回报和丰富的创业机会等优势,吸引着中西部地区的资金、人才和劳动力,进一步加剧了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因此,要改变这一区域发展的不平衡状况,广大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要利用后发优势,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提高生产的附加值,从而提高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质量。

首先,不同区域要根据国家主体功能区划分和地区文化资源特点,确立重点发展的文化产业领域,加强区域产业布局,明确产业重点和优势行业。根据我国东中西部资源能力、开发潜力和经济布局,促进文化产业的梯度发展、优势互补和良性互动。东中部及优先重点开发主体功能区,要重点支持具有技术、资本、人才优势的动漫、网络游戏、会展、网络文化、产品数字制作等产业。同时,引导中西部及限制禁止开发的主体功能区,特别是资源优势突出的西部民族地区,要努力形成文化旅游、民族演艺和民族工艺品生产的特色文化产业集群,建设特色文化产业集镇,依托文化节庆平台,建设融文化旅游、商贸、文化体验、展演等综合性文化景观,培育专业性的关联企业群。依托文化资源和人力资本,发展民族演艺、文化旅游、艺术品、工艺美术等产业,建立民族文化产业示范区,促进文化产业资源保护和特色发展。

其次,促进跨区域产业协作,推动区域间文化产业对接、联动和转移,加快产业跨区域协调发展。通过建立跨区域发展实验区、示范区、文化生态保护区等文化产业协作平台,突破传统的行政区划疆界,中小城市可以寻求文化产业发展融入中心城市的策略,借力地缘区位优势,推动文化产业跨区域转移、流动和聚集,促进跨区域人才、资金、劳动力以及其他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壮大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力。因此,要鼓励跨地区、跨行业、不同类型的企业联合、兼并、重组,实现骨干文化企业的区域整合和跨地区经营,打造文化产业特色城市和地区。

总之,文化产业的繁荣是全球性的,这得益于新科技革命的推动,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出现,使世界连为一个整体,它给文化产业的跨国界生产、传播、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捷渠道。我国文化产业虽然在“十一五”期间获得了长足进步,在中心城市和部分发达省份,已成长为战略性支柱产业,但整体水平和竞争力还比较弱小。“十二五”时期,通过加强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渗透,提升传统产业的品格和质量,大规模与数字技术结合,催生新产业,壮大自身实力,必将在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作者单位: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部,首都师范大学

(责编/朱艳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