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网”的迷思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网”的迷思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TED大会这个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前沿思想盛宴上,无论听到或看到任何匪夷所思的事物都是情理之中的惊喜,今年移师于温哥华举办的30周年庆典自然也不会缺少亮点。会场内不仅有棱镜门主角斯诺登化身Beam机器人四处闲逛并和观众合影留念,会场外还有高悬在摩天大楼之间的“描绘天空的浏览器”。

这是一个“飘浮”于200多米高空的巨型互动雕塑装置,由美国艺术家珍妮特・爱齐尔曼(Janet Echelman)和Google创意实验室的创意总监Aaron Koblin合作完成,专为TED30周年打造。在夜晚,观众可以通过自己手中的移动客户端打开网站参与这件雕塑的互动,通过选择颜色和用手指在客户端表面滑动,在手机或平板电脑上描绘出的痕迹就会被即时地投影到这件雕塑上,把它变成一个巨大的画布,呈现出五光十色的绚烂画面,璀璨而迷幻。

这件名为《无数的火花》的作品看起来像是一个透明的水母,又像是一张巨型的网――没错,它就是一个渔网――艺术家珍妮特・爱齐尔曼正是以制作各种渔网状的大型装置并把它们悬挂在城市上空而闻名。10多年来,她制作的此类公共艺术品已经出现在世界许多城市的公共空间, 曾在美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印度、荷兰等多个国家展出过。

爱齐尔曼是2011年TED大会的演讲者,她讲述自己艺术创作的故事曾获得全场的热烈回应。爱齐尔曼最初的艺术之路并不顺遂,申请过7个艺术院校都被拒之门外,等到她的坚持终于获得了一个在印度展览的机会,画作却又被货运公司给弄丢了。然而在急中生智下迸发的灵感让她看到了渔网的这种材料的可塑性。从此,这一材料和它所具有的视觉意象就成为她创作的主要内容。

渔网柔软通透的特性展现出独特的魅力,特别是当它随风飘荡,幻化出各种身姿,也可以说它“捕捉”了“风”这一不可见的自然事物,并把它呈现了出来。人们沉醉于这种迷人的景象,特别是当这个网越来越大的时候,而这正是爱齐尔曼想要营造的效果,她想把作品放大,“从一个你能注视的物体,放大到足以让你迷失其中。”

所以爱齐尔曼做的作品越来越大,而这次《无数的火花》的尺寸更是比她以往最大作品还要大两倍多。不要小看了这简简单单的渔网,它一共有86万个手工和机制的绳结,使用纤维总长度达200多公里,整体重量约1.6吨。这古老的形式实际上是依靠了各种科技的因素才获得如此新生。爱齐尔曼的渔网作品是为公共空间而制作的艺术品,尤其受到一些海滨城市的青睐,但如果想要长久地展示,渔网的材料必须既能够抵抗紫外线、含盐分的空气和污染的侵蚀,同时又要能保持足够的柔软度保持在风中游动。另一个挑战是手工打出的绳结无法承受飓风的侵袭,但爱齐尔曼又想把传统手工编织中的精美细节赋予自己的作品,于是她从一个渔网工厂那里学习他们如何使用机床生产,通过重新编制程序来用机器生产具有传统编织风格的渔网。

要在公共空间架起这些大渔网还需要用于支撑的坚固结构,刚开始的时候爱齐尔曼用钢圈来固定,这些结构非常沉重,动辄达几十吨,因此必须要进行工程设计,使渔网能在微风中优雅地流动,同时抵御飓风的袭击。她曾经和航空学工程师合作来解决这一问题。这一次则是使用了Honeywell Spectra纤维,一种超轻、耐用的细孔状纤维,它比同等重量的钢要强韧15倍,以此来代替金属支架,使雕塑可直接附加到现存的城市建筑上用以承重,支持作品延展到尽可能大的范围,也便于在以后到世界其他城市巡回。为了达到这种规模和复杂的效果,她的工作室和Autodesk合作定制了专门的3D软件来给雕塑建模,帮助探索密度、形状、规模和更多的细节,以解决设计中的问题,这个软件的使用让她可以操控设计并立即看到结果,在很大程度上拓宽了设计的边界。

“14年前,我为了追求美而走进传统工艺、手工艺术。现在,我把它们与高科技材料和工程学结合,来创造撩人的、随风波动的、如建筑般大小的作品,我艺术的边界不断扩展。”在2011年的TED大会上,爱齐尔曼如是说到。

今年爱齐尔曼与Google的合作无疑是她作品中科技含量的又一次升级进化,这是她第一次在作品中使用交互艺术方式,使观众的参与可以影响到他们的所见,“多年来,我一直在探索如何让人们成为艺术品的一部分,现在有了交互艺术,人们通过在手机上描绘线条,和我们一起成为作品共同的创造者。”

这件作品基于Google的Chrome创建,并使用了多项新的网络科技。在自己的官方博客上,Google说人们也许并没意识到这件作品是一个web浏览器,“这些互动的灯光其实是一个巨大的Chrome窗口。”这多少有点言过其实和强行植入广告的嫌疑,却也恰如其分地表达了互联网发展的野心,就是让整个世界不断地连线、再连线,无论何时何地,势必要把所有的介面都变成一个个浏览器窗口,一个个通向网络的入口。

这个渔网本身当然并没有进化到成为一个独立浏览器窗口那么先进的水平,它所呈现的互动影像是观众在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上的输入,经过服务器处理后,由5个高清投影仪投影到网上而形成的。如此一来,这个渔网在本质上几乎就只是一块投影屏幕了,这使得它和北京世贸天阶那块长达200多米的超级天幕大屏也没什么本质区别。在那里,每晚都聚集了无数的观众和游客,他们用手机发出的短信也会实时出现在屏幕上,只不过这其中确实要插播很多商业广告。

毫无疑问,交互艺术带来的乐趣和它所营造的视觉奇观会吸引许多的观众。只不过,它既然可以把影像投在渔网上,当然也可以把互动影像投射在其他物体或介质上,比如青铜、陶瓷或墙面等等――所有的介质都有被变成交互媒体的一块画布或一个投影屏幕的可能性,就像新媒体对建筑的占领逐渐消弭了建筑的形体与线条,未来的艺术欣赏难道只剩下一块块流光闪烁的屏幕?

“当我看着风的舞姿慢慢伸展,我感到被庇护,而同时又与无尽的天空相连。我的生活从那时改变,我想要创造出这些绿洲雕塑,让它们竖立于世界各地城市的空隙之中。”当每个人都忙于用手机与作品的互动,在目迷五色中,是否还能感受的到爱齐尔曼最初使用渔网时来自大自然的力量――风、水、光互动的动人感受?如果技术的升级只是把作品变成了一块屏幕,这到底是得还是失?

科技的力量可以让“网”越做越大,无论是爱齐尔曼的渔网,还是为人类编织着虚拟和混合空间的互联网,只期望世人别忘了造这网的初心,别束缚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