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桃李树下叙琴缘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桃李树下叙琴缘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以下简称北京戏校)的琴房门口,伴随着学生们此起彼伏、周而复始的胡琴声,我见到了周志强老师。他并不如何高大,远远地向我招了招手,平易近人地一笑。乍一看周老师如此的平凡,可他在圈内却是赫赫有名的大琴师——北京戏曲职业学院教授,中国戏曲学院客座教授,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孙毓敏的琴师。他于京剧艺术尊重传统、勇于创新,向以执着刻苦,精益求精闻名。他为孙毓敏的荀派艺术发展倾其所有,功不可没。

唱针插上洋火盒

1953年10月1日,周志强生在河北,五岁随父母进京,家在河泊厂胡同。父亲酷爱京剧,那会儿北京时不时停电,一停电他就拿把胡琴在胡同里拉上几曲。所以每当世界漆黑一片时,总有京胡独特的琴音伴随周志强左右。虽然父亲拉出的旋律称不上特别优美,但在周志强小小的心灵之中却留下深深印象,知道父亲抱着的那件乐器名叫京胡。

周志强真正接触京胡的时候,已是举国流行样板戏的年代。“”时期,戏校不再招生,因此像周志强这样的年轻人,想去艺术学府求学深造绝无可能,但他并没有放弃京胡。那些日子里,周志强的家搬到了光明楼,他就常常拿着京胡去龙潭湖公园,拉拉《江河水》《赛马》,再拉拉样板戏自我解闷。

虽然没进戏校,但经熟人介绍,周志强也有了自己的老师。蒙师罗寅达,是北京戏校的京胡老师,周志强经常去罗老师家里学京胡。那时罗老师家里很困难,十几平米的房子住四口人。所以学习条件也十分的艰苦,别说电脑,连录音机这种设备都闻所未闻。学曲子都是靠借来的手摇老唱机,听老唱片来学。印象里周志强听过梅先生一张原版的《宇宙锋》,特别好听。但在“”时期,传统戏都被禁止,所以老戏周志强只能跟罗老师偷着学。他在老唱机的唱针上插一个洋火盒,好似消音器,唱机发出的声音一下就微弱了。就用这个土方法,加上罗老师的言传身教,周志强在两年的时间学了不少戏,打下了扎实的京胡功底。

胡琴别上筷一根

由于周志强乐感极佳、天赋很好,因此和罗老师学戏这两年进步神速。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周志强参加中国人民文工团的考试,他拉了一段《红灯记》中“听罢奶奶说红灯……”考完三个月后,调令便下来,周志强就成了政治部宣传队京剧队中的一员。

周志强参军后条件比原来还要艰苦。一年之中大半年都在演出,有时一天演两场。不过有了丰富的演出实践,周志强的京胡造诣更上了一层楼。“”结束后,样板戏偃旗息鼓,各大军区的样板团自然就纷纷解散。只有战友京剧团和武汉军区京剧团保留下来。当时武汉军区的京剧团招兵买马,就把周志强招至麾下。

调到武汉军区京剧团后,周志强虽然还能从事自己的专业,但是长期与北京的家人天各一方,让他萌生了复员回京的想法。周志强1980年在北京结婚,1981年提出复原申请,领导也批准了,就是北京的接收单位还没定。那时,恰巧北京京剧院孙毓敏缺个京胡琴师。武汉军区京剧团的鼓师吴晓邦是孙毓敏的好友,他知道孙毓敏缺个琴师后,就写信把周志强介绍给她。

1982年8月18日晚8点,周志强拿着胡琴来到孙毓敏家里。那会儿孙毓敏已是红遍南北的演员,她见了周志强,开玩笑说:“你是周志强,意志很坚强。”一句玩笑一下缓解了有点紧张的气氛。原来这天周志强来串门,是要让孙毓敏看看自己的水平到底怎么样。周志强记得他给孙毓敏拉的是《望江亭》中一段唱。孙毓敏唱完后,当即认可了这位琴师。有了孙毓敏的支持,再经过乐队、团里、院里的层层考核,周志强最终来到了北京京剧院。

刚来北京京剧院,周志强就面临一个问题,他精通张派戏,对于荀派戏却是一张白纸。特别是“”刚结束,可说五行八作百废待兴,就说这荀派的戏,乐队连谱子都没有,大家都把谱子装心里了。周志强手边,只有孙毓敏荀派录音的唱。他无可奈何,只能听一句写一句,将录音里的唱一句一句翻成谱子。这还不算完,这是荀派唱的谱子,周志强还要根据这个唱谱翻译出一份伴奏谱才行。他白天忙着翻谱子,晚上就把谱子背下来。“那时候刚恢复传统戏,谁要看着谱子演奏,脸上肯定不好看,尤其是拉京胡的。”周老师接着说,“那会儿背谱子都不能说背到深夜了,一直背到四点多,已经算清晨了。”

刚来院里那段日子,周志强每天就睡三四个小时,一心都扑在荀派的演奏上。每天晚上,他拿着胡琴到自家厨房,把一根筷子别在胡琴的码子上,这样再拉胡琴,声音会非常小。就这么着,他一边背白天翻得的谱子,一边拉,将荀派的戏融会心田。

周志强在背后下的这许多工夫回报显著。当年传统戏刚刚回归,排戏都是一出接一出,但他没让别人等,很快就适应了团里的节奏。不仅如此,周志强将荀派戏掌握之后,又根据孙毓敏的荀派唱法,适时做了许多创新。周老师说:“戏班有句话叫‘山后练鞭’,意思就是要想人前显贵,自己背后必须得下功夫。”

桃李树下有琴缘

1991年,孙毓敏老师调到北京戏校担任校长。周志强还留在北京京剧院,但当时京剧院正值改革,人员组团三五年就是一变。周志强认为乐队还是得傍着角儿才行,这样调来调去终究不是个事。他把想来北京戏校的想法和孙毓敏一说,孙老师很是高兴,表示非常欢迎。

从舞台走到课堂,周老师并没什么不适之处。北京戏校向来有演出和教学双轨互补的传统,他的演出还是很多,同时把大量的舞台经验总结起来,用在教学上也是事半功倍。周老师说:“到时孩子培养出来,还是要送到舞台上。因此老师应该多有一些表演的经验,好有更多的东西传授给孩子。”

2002年,周志强的学生梁秀秀在全国第九届推新人大赛器乐组总决赛的比赛中,以一曲京胡独奏曲《琴缘》荣获全国金奖。这也是周志强的弟子首获全国性的大奖。说起《琴缘》,那是由周志强老师一手创编的。《琴缘》周老师原本起名为《校园的早晨》,乃周老师在校园教学多年,灵感自发、心性所致而成。他说这曲子其实是无标题音乐,你觉得他是什么就是什么,只不过后来经过加工、丰富,变成了交响乐的形式,音乐表达的意境越来越深,就改名《琴缘》了。之后《琴缘》在京胡琴师之中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许多琴师都以此曲参加过大小各种赛事。中央戏曲频道“跟我学”栏目,更是把《琴缘》作为片头曲长达三年之久。

说起“跟我学”栏目,那是2003年3月周志强在中央戏曲频道参加的一档京剧教学栏目。周志强在其中教授《红娘·反四平调》分为四集全国播放,观众反映很好。称他教学有新意,由浅入深很细致,许多京胡爱好者从此喜欢上了荀派伴奏。2003年7月31日,周志强又在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跟我学”栏目中教授《金玉奴·花烛夜》二黄唱腔伴奏法,分为六集全国播放。

2000年由周志强亲自编撰《孙毓敏唱腔伴奏曲谱集》。书中详细记录了孙毓敏的演唱法及其本人创编的京胡演奏法,周志强在过门、垫头、弓法、指法音乐、乐句的处理上都进行了较大改动,在原有伴奏的基础上发展了荀派伴奏。不仅满足了戏迷朋友们对荀派伴奏谱渴望的需求,同时也填补了荀派伴奏史上一大空白。2004年8月周志强编撰 《周志强京胡伴奏荀派剧目曲谱集》。此书主要特点是纯伴奏谱,整段曲谱排版在大八开的纸面上,并详记有弓法、垫头、强弱、快慢、轻音、重音等各种符号,使演奏者一目了然。伴奏整段唱腔不用翻页,所以称之为“乐队实用免翻谱”。 此书的创意可称为戏剧曲谱界之首例,给乐队的演奏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由于周志强在教学研究上硕果累累,有关教师的评奖不知拿了多少,最近他又荣获“北京市高校名师奖”,此奖之前的京剧器乐教师从未获得,分量之重可见一斑。对于奖项,周老师只是淡淡地一笑。他心里面装的还是自己的学生们。面对当下这个浮躁的氛围,他说道:“学京胡想要成才,第一要有好的乐感。但光有乐感还不行,还得静得下心、能吃苦。我们学习那会儿,什么都没有,只能一心搞业务。但现在不一样,学生面临的诱惑很多,很容易受到干扰。关键还得靠自己,娇生惯养肯定不行。我发现越是农村来的孩子,他们学得越用心。所以学京胡能否坐得住、吃得了苦,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说北京戏校是一座桃李芬芳的大花园,那么周老师肯定是辛勤的园丁了。今天他放下教鞭,讲述自己的琴缘,故事令人感动。也希望有更多优秀的艺术家能回到学校,让我们的戏曲艺术薪火相传,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