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西方为何爱罢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西方为何爱罢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近来,西方媒体不断传来关于罢工的消息:美国好莱坞影视编剧的罢工风波还未解决,百老汇舞台工作人员又开始举行罢工,导致百老汇大部分剧场关闭;同一天,德国铁路员工罢工导致数千列列车停运;法国铁路和能源企业的工会也在2007年11月13日开始举行新的大罢工,法国公务员也发出了在11月20日举行罢工的警告……罢工成了西方国家一个常见的社会现象,它严重影响了民众的正常生活。为何在自诩拥有众多意见表达渠道的西方国家,罢工这种比较极端的方式却被如此频繁地使用?

经济不景气是主因

作为欧洲的火车头,法国和德国的大罢工影响的不仅是它们自身,也伤到了整个欧洲。正如《德国之声》所说,这对整个欧洲的经济都是一个打击。“如果火车的轮子不转,轮子上的经济列车又如何前进”?德国《南德意志报》认为,如果罢工无限期延长,会导致社会混乱,联合政府可能。这将是默克尔内政的失败。《明镜》周刊则称,工会的银针扎向铁路的致命穴位,大罢工成了德国及欧洲正在走向衰落的征兆,给欧洲敲响了警钟。

在法国,由于其劳工保障和社会福利完善,尤其国营企业工人更享有很多福利,但这令国家竞争力大减,远远落后于英国和德国。法国经济在过去20多年里经历了严重的衰退,人均GDP(国内生产总值)从世界的第7位跌落到第17位,经济增长率在欧洲主要国家中排名最低,失业率长期居高不下,社会福利不堪重负,其面临的许多问题都到了急需通过大刀阔斧的改革加以解决的时候了。

事实上,罢工主要跟欧洲近年来经济状况不景气有关系。但更令萨科齐头疼的问题是,法国BVA民调机构日前公布的一项最新调查显示,近一半法国人对政府的经济政策不满。调查显示,49%的被调查者认为法国政府的经济政策糟糕。其中,超过60%的被调查者表示,自萨科齐上台以来,他们的个人状况没有任何改善,32%的被调查者甚至表示他们的状况恶化了,只有3%的被调查者认为他们的状况得到了改善。分析人士指出,法国总统萨科齐上任后推行了多项社会及经济改革,但在短短几个月内,这些政策尚难以显现明显效果。此外,由于历史原因,法国经济总体表现不佳,加上物价不断上涨降低了居民的购买力,这些都是导致法国人对政府经济政策不满的原因。

当下的欧洲面临着改革的课题,改革中必然会涉及民众的利益。如果民众利益受损,像在法国这样有罢工传统的国家,出现大规模的罢工现象是难免的。然而,英国《卫报》15日报道说,罢工正在分裂法国,文章引用法国雇主协会主席罗朗丝・帕黎索的话说:“罢工是对法国形象的羞辱,这是一种受虐倾向,这个国家应该抛弃这种嗜好。”《泰晤士报》则评论说,无论是萨科齐政府还是默克尔政府,都面临着重大的挑战,其结果不仅关系到两个政府的存亡,更是对两国是否有足够力量支持改革以保持经济竞争力的最直接检验。

民众越来越感到厌烦

据史料记载,人类历史最早的罢工发生在公元前1150年的古埃及。现存的记录显示,古埃及主要用面包和洋葱作为报酬支付给修建金字塔的工人。工人们为了争取更多的面包和洋葱曾举行过罢工。18世纪欧洲产业革命之后,劳资关系逐渐紧张,罢工成为工人阶级最基本、最常用的斗争方式。据统计,从1945年到1959年,参加罢工斗争的总人数已达1.5亿人次。1960年到1970年,参加罢工斗争的总人数达到3.6亿人次。但是,进入20世纪八九十年代,由于工人生活条件、工作条件改善以及社会地位明显提高,工人罢工的浪潮有所回落。最近又有抬头的趋势。

频繁的罢工所造成的各种损失是显而易见的。法国国营铁路公司称,全国性罢工对其造成大约每天2000万欧元的经济损失,法国公交公司一天的损失约达100万欧元。

越来越多的西方民众对罢工感到厌烦。有人不无诙谐地总结出法国人“七月八月度假,九月十月罢工,年底又休大假,开春接着罢工”的规律。有人将罢工称为法国的“一种消极社会力量”,一种“社会顽疾”。罢工不仅使各行各业蒙受损失,还挫伤了2007年6月上台,以锐意改革著称的“强势总统”萨科齐的政治意志。

“法国的罢工太多了,这太过分了”,一位眼镜店职员称,“法国人不想着国家,他们只想着‘自己的钱包’”。实际上各界人士都有类似的观点。法国BVA市场调查研究所的调查表明,只有 42%的法国民众支持上个月的大罢工。法国电视台资深记者克里斯蒂娜说:“罢工是法国人的权利,但从目前的情况看,参加罢工的人大都是国营企业职工,而私营企业的人工作更努力。”她认为,“应该增加谈判,减少罢工。”

对于近3个月来每周连续的大罢工,德国广大上班族也是叫苦不迭。很多人在天还未亮时就起身,步行或骑自行车去上班。有些地方凌晨5点就开始堵车,车龙长达数公里。很多商店已开始担心,圣诞节礼物是否可以顺利摆上橱窗。德国经济研究所专家肯姆费尔特女士对媒体说,铁路工人大罢工每天使100多万乘客无法正常乘坐火车,给国民经济造成每天2500万欧元的损失。

美国理论界对罢工存在着争议。美国《劳动法》规定了劳动者在某些条件下罢工的权利,也有一些州禁止警察、消防员、公立学校教师罢工。在多数情况下,劳资合同里都规定了不准罢工,所以大多数罢工都是在合同结束后进行的(此次编剧罢工也是如此)。而在德国这样一个具有社会主义色彩的国家,以前民众对罢工往往表示同情、理解。但是接二连三的大罢工,使老百姓不再像以前那样同情罢工一方。《明镜》周刊指出,罢工给社会造成巨大损失,但损失最大的仍是老百姓自己。

社会协调不畅政府有责

社会协调出了问题,与政府也有关系。以前,德国在西方国家里是罢工最少的,因为德国实行劳资自治,资方和员工属于各自的组织。在不受国家干预的情况下,各工会与雇主联合会通常每年都要就工人和职员的工资状况进行协商,并签订劳资协议来规定雇员的报酬。这种通过“对话”签署“协议”的劳资关系,被称为“社会伙伴”关系。同时,罢工者和被解雇者不能从失业救济金中领取失业金,工会会员的经济损失往往从工会罢工基金中补偿。这样,无形中限制了罢工,促使劳资双方尽可能通过协商来解决问题。这在客观上为德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较为稳定的社会环境。这两年德国经济有所好转,但加薪幅度很小甚至减少,物价也连续上涨。工会认为少数富有阶层越来越富,所以提出大幅度加薪。但企业方指出,欧元升值使以出口贸易为主的德国企业经济不振,要求裁员。这样,以前颇有成效的“社会伙伴”关系就不管用了。德国铁路公司曾多次致函总理默克尔,请求她调解这一劳资纠纷。但默克尔却说:“这是铁路公司自己的事情。”而默克尔怕陷进去的背后,还是怕毁了自身前途。事实上,罢工里面隐藏着社会财富分配不均的问题,政府应该制定政策协调解决。德国《法兰克福汇报》也批评政府没有全力以赴,做好协调工作。

与德国不同,法国每有改革措施出台,就引来工潮滚滚,示威不断,最后以政治人物下台、改革措施胎死腹中告终。例如拉法兰总理推出退休金改革后曾引发交通、教育、邮政、医疗等行业的大罢工。其后任德维尔潘总理为解决高失业率问题推出的“首次雇用合同”改革方案也引发全国性工潮。许多西方媒体在惊呼“法国在衰退”的同时,也尖锐指出,“法国是无法改革的国家”,“法国已沦为由街上的人治理的国家”。

从自由市场角度看,劳动是一种商品,工会是把商品“卡特尔化”,形成垄断。所以工会的这种垄断和企业的垄断没有什么两样。法律除了保护工人罢工的权利,也应当保护工人不罢工的权利;除了保护工人自由成立的工会,也要保护雇主支持的工会。罢工曾经是一个基本的公民权利,但如今也备受批评。罢工不仅给社会造成不便、烦扰和痛苦,甚至还会引起混乱。而专家普遍认为,罢工现象作为劳资矛盾的集中体现与爆发,将长期伴随西方国家。它也暴露出西方国家在社会调控方面存在着难以克服的深层次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