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人生境界培养与高校德育教学创新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人生境界培养与高校德育教学创新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人生境界作为人生的一种价值追求和精神世界构建是大学生德育的重要内容,它始终指向人的内心世界和道德自觉。道德教育的普遍要求只有与个性化的内心世界联系在一起才有生命力,高校德育与主体内心世界的发展相适应才有持续力。

【关键词】人生境界 高校德育 德育教学

“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对高校的德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对“人”的理解与重视成为了高校德育的关键。传统的德育目标是纠正学生思想、行为上的偏差,而“以人为本”理念更看重人的发展与人生价值的实现。人生境界培养则是从人自身发展和需要的角度去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帮助被教育者形成人生境界层面的精神价值,为高校德育教学探寻新的途径。

一、对当前德育教学工作的反思

德育与知识性教育的区别在于效果的检验,知识性教育可以通过测试来直接检验,但是德育的最终实现则依靠主体的道德自觉和长期实践,二者考察方式的差异直接影响了对二者的评价。

1 教育中的重智轻德现象

由于德育教学的效果很难在短时间内体现出来,对于阶段性教育的教育者而言,德育就很难成为某一阶段教育的重点,往往被教育者轻视。作为高校德育工作者,在大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和思想转型期,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帮助大学生养成良好政治、思想、道德、法纪和心理健康等素质,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但当前教育中存在的重智轻德现象,给德育教学带来了一定困难。

教育中的重智轻德现象可以追溯到学生走进大学之前。一直以来,中小学生很难有更多的机会去获得相应的道德教育,因为他们的主要精力都放在另外与升学考试紧密相关的课程上,中小学教师往往也重视这些课程,甚至在评价学生的优劣方面也只是看几门主要科目的考试成绩是否优秀。这样一来,重知识而轻道德的教育逐渐形成影响,从而造成道德教育的缺陷,并延续至大学阶段。

从教育培养塑造人的视角来看,教育的最低层次是传授谋生的知识,再高一个层次则是教会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最高层次是教学生学会怎样做人。一个人专业的缺陷并不一定影响他的一生,而人格的缺陷则会贻害他一辈子。所以,重智轻德的问题将会在学生未来的发展中埋下隐患,势必影响人才的全面发展和素质的提高。

2 社会本位所导致的“目中无人”现象

长期以来德育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是社会本位的,即从社会利益出发界定教学的目标。所以,教育过程中容易忽视对学生个体价值的引导和培养,造成对“人”的具体关怀的缺失。

传统的教育内容过于强调政治性,却忽视了学生的现实需要。教学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说明,由于根据社会的政治需要去培养和塑造学生,势必造成对人的创造个性和关切人的生存状况的教育内容相对缺失。这样的教育不仅给学生造成一种应激式的服从,更表现为学生将会按照社会标准的形式去争取一个好成绩,而对所学习的内容并没有获得内心的真正理解和认同。

如果不考虑受教育者的理解和认同,教育者就把内容强硬地灌输给受教育者,就等于忽视了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从本质上讲,这就是一种“目中无人”的教育方式,从而暴露了教育的社会本位和教师中心等教育问题。不仅不利于受教育者自主性、能动性的培养,反而会使学生对教育内容产生不信任感,甚至是阻抗心理,从而影响了德育有效性的实现。

3 过于统一的模式

社会本位的教育目标不可避免地会强调统一性和一致性,从而造成教学中针对性的缺乏和实效性的不明显。高校德育在教学中大多强调社会价值,而人自身的个体价值却在很大程度上被忽视了。受这一理念的影响,很容易造成大学生德育顺从于社会政治的需要,而忽视人的创造个性和对人的关切程度降低的现象

就不同专业的学生而言,受专业影响而形成的认知方式和思维习惯是多样的,统一的目标和要求将很难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另外,由于每个学生在个性方面存在着差异,本身的德行方面也存在着差异。对不同个性、不同德行背景的学生提出的统一标准、统一内容、统一形式与统一方法会抑制学生的多样性和独立性的发挥。

综合来看,高校德育的对象是心理逐渐走向成熟的青年人,他们在思想走向独立的同时,其情感需求和价值目标都呈现出个性化的特点。这一时期的思想状态将对他们的人生产生重要的影响,由此也凸显了高校德育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二、人生境界培养与德育目标

高校德育是以人为中心的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和提高人的素质。而人的素质是一个人内在综合的体现,如果仅以政治素质、道德素质、法律素质、思想素质、心理素质等来划分,很容易造成人才培养的机械与割裂。上述各种素质都是高校德育的重要内容,但是需要在大学生内心世界培养建立涵养这些素质的土壤,使良好的素质和品质可以不断的提升和完善。从塑造人的视角出发,人生境界培养与高校的德育目标有着一致的要求。德育塑造人的过程需要从不同角度入手,人生境界培养有助于大学生寻找到一种可行可信的道德生活。

对于人生境界的理解,东西方哲学有着不同的内容。存在主义哲学将人生境界划分为主体心灵世界在审美、伦理和宗教三个不同阶段所处的状态;而新儒家代表人物冯友兰则称之为人对宇宙人生所行之事的意义觉解的程度。东西方哲学对人生境界的理解涉及了主体与自然、主体与他人、主体与社会、主体与神明、主体与宇宙间的种种关系,并认为主体对不同对象的理解和认识程度决定了人生境界的差异。

对于人生境界的形成,我们应该看到主体内在的个性的差异和外在环境的影响,避免人生境界走向虚无和飘渺。我们需要认识到人生境界是以主体内在本性为依据,在一定的时空情境下内在精神修养所达到的水平和境域,是人生活于其中的意义领域和心意状态以及人性所能达到的层次和高度,是人生经验积累和教育的结果。作为一个社会人,大学生在人生实践中总要面对自己与社会之间的种种关系,这些关系并不是哲学上的抽象,它是具体的、现实的。大学生对这一系列问题的回答和理解,是人生成长过程中重要内容,并在与内心世界的印证中得到巩固和加强。

对于人生境界的培养,主体心灵世界的价值尤为重要。因为人生境界总是指向人的内心世界,是外在事物内化后的沉淀与呈现,道德教育的普遍要求只有与个性化的内心世界联系在一起才有生命力,高校德育与主体内心世界的发展相适应才有持续力。人生境界培养的关注点在于大学生精神世界的提升,从意义与价值的精神层面着手去开展人生实践,从而提升自身对人生的领悟和体会,实现精神世界对物质世界的超越,并最终形成稳定的内心世界和道德自觉。

三、人生境界视角下的德育探索

在人生境界的视角下,大学生价值世界和精神家园的构建成为了高校德育的关键,大学生的内心价值与精神可以通过德育教学与实践进行培养,尊重个性并结合现实激发大学生对人生意义的追求,提升自身的道德境界。

1 以人为本,培育人文精神

人生境界与人文精神密不可分,都是从精神层面引导人正视人生的意义与追求,并努力将现代人从单纯对经济物质的追求转向对精神价值重视和追求。高校德育的教育目标在于明确培养怎样的人,通过关注学生的培

养和发展,引导学生成为人格和性格完善的人,把一般意义上知识技能教育上升为以情感为主线的人文教育。

高校德育首要尊重学生和了解学生,从学生所关心的问题和现象入手,贴近学生的生活现实,帮助他们解决人生道路上遇到的困惑和迷茫。人生境界培养就是在价值理念上形成解决人生问题的思维方式,使人生实践的开展有一个基本理性的依托。人生的思考方式和内容有很多不同的倾向,根据学生自身的心理兴趣背景可以进行不同程度的引导,在坚持与提倡底线的同时,尽量给学生一定的启发,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判断,做到德育底线与多元的统一。

大学生通过高校德育的一系列活动不仅可以增强自身的人文素养,更重要的是可以形成自己对人生的观点和看法,培养和提升自身人文精神。有着人文精神和追求的大学生可以抵御外来的世俗的干扰,并且坚定自身的理想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

2 加强艺术教育,提升审美境界

艺术教育也是人文精神培养和熏陶的过程,是人生境界审美层面的重要内容。在一个共同的对象艺术作品面前,审美的效果带有深深的个人印记,因此审美体验也成为了主体意向自我构建的过程。由于大学生在审美情境中形成了主体与自己对话的状态,所以通过审美活动培养高度的道德自觉性,使他律转化为自律就更加成为可能。

首先,艺术把握的核心是美,美的事物能激起人的喜爱之心,发现美、认识美、创造美是人情感生活的重要内容,使大学生获得审美的享受,获得来自内心深处的快乐。其次,主体把自身与审美的对象联系在了一起,达到物我一体的浑然境界,形成了自己与自己对话的状态,其真实情感得到释放,自我印证不觉而成,呈现了自我的价值世界和意义世界。最后,主体的审美意向呈现或是被发现可以帮助主体实现对现实世界的超越和境界的提升。美与不美关键在于调动人的感情,当主体将审美体验和情感投掷于客观对象之中时,客观对象在主体世界中则发生了变化。如人生的诸多现实困扰也会因为视角的转化而呈现出超越的状态。人生的价值世界和意义世界对主体的重要性远远超越了现实的世俗性,主体的人生境界自然会随之而不断提升。

朱光潜认为“美感教育的功用在于怡情养性。”因为美不仅是一种情感,美的事物本身就具有一种道德感召力,自然能激起人的喜爱之心,令人向往。艺术作品的美是人赋予的,其中当然包含着人生哲理和社会价值,在人与艺术作品的对话中,人类道德的内涵和人生的意义通过作品的呈现而深深影响着欣赏主体,并潜移默化形成人的品格。

3 改变评价方式,注重对学生行为的评价

从人文精神到审美情趣都离不开大学生个性化的内心世界,而社会本位的德育模式却最容易忽视学生的个性。规范教育是高校德育的初级阶段,要获得主体道德意识感知下的自我教育,就需要改变目前单一的评价模式,通过激发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把应激式的服从转变为道德主体的内省。

高校德育课程教学应合学生专业的特点和兴趣有针对性的开拓教学和德育资源,使不同专业领域的案例和素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要不断挖掘学校及周边环境的教学资源,在立足现实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探讨和分析,增进课堂教学说服力同时加深学生进对社会现实的了解和体会。通过学生的课堂参与和德育实践,在学生的内心世界中形成情感认同和价值导向,尤其在个性化的培养上有助大学生形成自身的精神导引。

高校德育回归到学生主体,应该避免过于统一化的考试评价方式。学生长期以来总是跟着考试这根指挥棒走,忽视了过程的重要性,单一的考试评价模式造成了德育被工具化的现象。所以,高校德育教学评价和学生成绩评定应尽可能采用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不仅仅以考试成绩作为学生评定的标准,更重视学生的平时言行和学习态度,使对个人学风的评价成为总成绩评价的重要参考。当学生看到把他人对自身的综合评价纳入评价体系后,将会加强对自我行为的重视与要求,而不是一位追求卷面分值的高低。除此之外,在评价中尽可能使评价主体多元化,比如组织全班同学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从而克服教师的主观性和盲目性,引导学生走出考试成绩决定一切的误区,端正学习的目标和生活的态度。

人生境界作为人生的一种价值追求和精神世界构建是大学生德育的重要内容,它始终指向人的内心世界和道德自觉。高校德育通过对大学生的教育和引导,关注学生的个人发展和主体价值,从人生境界培养的视角出发开展道德教育可以不断提升高校德育的效果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