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对外电视文艺类节目的文化传播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对外电视文艺类节目的文化传播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文艺类节目是对外电视频道的重要构成,它不仅为海外观众提供娱乐,同时也是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方式。文艺类节目在传播文化方面有着怎样的优势,文艺类节目如何做到兼顾娱乐观众和传播文化,对外文艺类节目如何在高雅文化和大众文化之间取得平衡?对于这些问题,本文通过对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CCTV-4)《中国文艺》栏目的研究来寻求答案。

文艺类节目:娱乐受众是基础,传播文化是目的

从传播文化的方式而言,文艺类节目可以在娱乐之中让观众感受到文化的气息、接受文化的熏陶,但要同时兼顾娱乐观众和传播文化并不容易。几年前,有海外观众给CCTV-4的观众联络部门写信反映说:“目前在CCTV-4的各栏目中,介绍内地新景象的优秀节目已不少,但某些栏目,尤其是文艺节目中,经常出现在荧屏上的不是带有民族风格、传统文化的东西,而是当前充斥内地文化市场、充满强烈商业色彩、艺术性不高的流行曲与西式演唱风格。海外侨胞身处异域他乡,更期望欣赏到的是来自祖国带有传统文化和民族风格的,令坐在电视机前的一家老少眼前一亮、心中一热、耳目一新的声音与画面。中国的文化艺术有五千年的积淀,无论内容和形式都十分丰富,多姿多彩。但是我感觉,今天内地的歌坛舞台却缺少对民族传统的挖掘与弘扬。”①

这位观众的来信代表了一部分海外观众的观点,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部分海外观众对文艺类节目的诉求。在经过几次改版之后,《中国文艺》在节目内容和形态方面更加注重文化传播。以2010年10月国庆节期间推出的“歌唱祖国”系列节目为例,中华文化中的很多理念和符号都是在属于大众文化的流行歌曲中进行传递。这一期播出了九首歌:费翔《故乡的云》,汪明荃《万水千山总是情》,张明敏《我的中国心》,刘欢《绿叶对根的情意》,毛宁、刘德华、张信哲《大中国》,刘德华、那英《东方之珠》,王菲、那英《相约九八》,谭晶、陈奕迅《龙文》和S.H.E《中国话》。从这几首歌中,海外观众既可以感受到中华文化中的国家理念和故土情怀,也可以体会到文字和语言这些文化要素的巨大魅力。有研究者指出,《中国文艺》应当成为一个文化使者,充分利用和发掘中国漫长而辉煌的文学艺术资源。②需要强调的是,完成文化传播使命的前提是能够激起观众的收看兴趣,能够让观众从中获得娱乐。《中国文艺》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也印证了这一点:文艺类节目的基础是娱乐观众,在此基础上,传播文化才是目的。

文艺类节目传播文化的手段:潜移默化、润物无声

有业界人士认为,媒体在构建“国际影响力”的策略上,既要重视新闻性、评论性节目等“硬传播”,更要重视电视文艺、文化专题节目等“软传播”。③相比其他类型的电视节目,文艺类节目传播文化的手段更为独特,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之中实现传播目的,让观众在不知不觉之中接受了文化的熏陶,进而在心理上对中华文化产生认知和认同。

文艺类节目传播文化的这种特点与其编码方式密切相关。从编码、解码和文化码本的角度来看,文化是符号中介(semiotic mediation)。④人的符号化生存方式决定了其本身是一种符号动物,而其社会历史过程就是一种不断“生产”和“消费”符号的过程。⑤从解码思维出发,文化是人们在生活中实践和传承的思维、行为和组织的方式及其产品。⑥节目与受众的关系是一个编码与解码的关系,文艺类节目以音乐、舞蹈、戏曲、相声、小品、杂技等大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对文化进行编码,受众在娱乐的过程中对其所包含的文化元素进行解码。正是这样一种独特的编码――解码关系,文艺类节目传播文化时才能具有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特点。《中国文艺》具有文艺类节目共有的编码――解码方式,很多海外观众观看节目既是一种娱乐和消遣,也是感受中华文化的过程。例如,美国德克萨斯州达拉斯的一位观众在写给CCTV-4观众联络部门的信中说:“我自幼生长在北京的一个爱好京剧的世家,在美国已定居多年,每次听到京胡的声音都会热泪盈眶……希望《中国文艺》栏目能够播出更多的祖国传统艺术。”⑦对于这位观众来说,欣赏京剧是一种娱乐,也是一种文化体验。

《中国文艺》的很多节目是按主题对热门小品或流行歌曲进行汇编,其中不少主题与中华文化理念相关。例如,2010年9月7日播出的《中国文艺》就是以家乡为主题,这期节目的名称就叫“乡音乡情之家乡”。在这期节目中,五个节目从不同侧面阐释了中国人的乡土观念。这五个节目分别是:巩汉林、柏青、韩再芬表演的小品《都市外乡人》,韩红演唱的歌曲《家乡》,腾格尔演唱的歌曲《天堂》,另外还有歌曲《黄土高坡》和《故乡的云》。

中国的文化理念中有着浓郁的乡土观念,对于海外华人而言,这种乡土观念涵盖了祖籍地和移居地两方面内容,并成为一种“宗乡文化”。“宗乡文化”已经成为海外华人共有的历史传统与文化资源。最能表明海外华人社会这一共性特征的是遍布于世界各地的华人会馆、同乡会、宗亲会等社团组织。⑧《中国文艺》通过以小品或歌曲的形式传播这种“宗乡文化”或“乡土观念”,海外观众在欣赏节目的同时,也从中解读出或者解码出文化内涵。

文艺类节目传播文化的层次:“大俗亦大雅”

文艺类节目需要平衡的一个问题就是“雅”和“俗”的问题,也就是传播高雅文化还是通俗文化的问题,或者说是主流文化、精英文化或大众文化的问题。因为有学者认为,当代中国文化的格局是一个由主流文化(或称主导文化、官方文化、正统文化等)、精英文化(或称高雅文化、少数人文化、小圈子文化等)和大众文化(或称文化产业、流行文化、通俗文化等)的三足鼎立多元共存的文化格局。⑨为了方便起见,本文将文化主要分为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两种。如果将两者割裂,过于追求其中一个的极端都不利于文艺节目自身的发展,更无助于文化的传播。过分的娱乐化会引起人们的担忧,娱乐的目的和品味也会随之发生变质;⑩而高雅文化一旦曲高和寡,也会失去生存的土壤。如果说通俗文化的目的在于娱乐、给人带来快乐,高雅文化的目的在于熏陶、给人带来美的享受,那么这两种文化其实是统一的。对外文艺类节目要将高雅文化和通俗文化有机融合于一体,这也是很多海外观众对《中国文艺》的诉求。一位观众在来信中表示:“希望《中国文艺》栏目能多播放诸如歌舞《溜溜的康定溜溜的情》《草原牧歌》《西沙组歌》《春江花月夜》《千手观音》等声情并茂、生动活泼,既有民族风格,又有现代气息的好节目。”(11)由此可见,文艺类节目既要有通俗、流行或大众的元素,也要有高雅、传统的内涵,两者缺一不可。

《中国文艺》的制片人周晓岚女士在接受笔者访谈时表示,对于文艺类节目而言,“大俗即大雅”。她举例说,很多富有民族底蕴的节目,如内蒙古的长调,其大众化特点非常鲜明,但这些文艺形式绝对非常高雅。正是基于这种理念,《中国文艺》有意从传统文艺形式或主题中挖掘现代元素,或者通过内容与形式的整合来阐释“大俗即大雅”。例如,2010年10月28日播出的节目,就以《秦腔与摇滚》为主题。这期节目播出了四个富有民族特点又不乏现代元素的节目:郑钧演唱的摇滚歌曲《爱上当》、华阴县农民老腔团表演的老腔《将令一声震山川》、鲲鹏乐队演唱的歌曲《信天游》和胡月演唱的《热恋的故乡》。

秦腔在八百里秦川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深得陕西人的喜爱。当用艺术的眼光来看待秦腔时,这种艺术形式也具有它高雅的一面。这就如同爱尔兰的踢踏舞,根植大众,展现高雅。《中国文艺》作为文艺类节目,通过节目的创作和编排,来展现中华文化丰富的层次,同时也解读和阐释“大俗即大雅”的内涵与真谛。

结语

对外电视节目与对内电视节目在目标观众、节目需求和传播目标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别。对外电视节目是情感的桥梁,也是文化传播的渠道。就对外文艺类节目而言,其所扮演的角色和承担的使命则更为多样。一位美国观众曾这样评价《中国文艺》的一期有关民歌的节目:“跟随《中国文艺》的脚步,我仿佛走遍祖国各地,探寻着每一个民族,品味着每一个音符的情感,民歌让我的思乡情怀得到了最好的释放。”(12)可以看出,《中国文艺》不仅为他们提供了娱乐,还满足了思乡情结,同时让他们了解了民族文化。对外文艺类节目正是在娱乐之中传播文化,在潜移默化之中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作者单位:中央电视台)

本文责编:曾鸣

注释:

①中央电视台海外中心联络部,《海外观众反映》,2007(2)。

②⑩赵允芳:《〈中国文艺〉应当成为一个文化使者》,《传媒观察》,2006(4)。

③赵树清:《外宣电视文艺节目的创新与提高》,《电视研究》,2007(6)。

④[美]J•瓦西纳著,孙晓玲、罗萌等译:《文化和人类发展》,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70页。

⑤庄晓东主编:《传播与文化概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45页。

⑥周大鸣主编:《文化人类学概论》,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67页。

⑦中央电视台海外中心联络部,《海外观众反映》,2009(17)。

⑧曾少聪著:《漂泊与根植:当代东南亚华人族群关系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01页。

⑨王长潇:《当代中国电视文化传播论纲》,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9页。

(11)中央电视台海外中心联络部,《海外观众反映》,2008(23)。

(12)中央电视台海外中心联络部,《海外观众反映》,20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