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谈音乐剧的审美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谈音乐剧的审美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西方音乐剧在当今世界音乐舞台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引起了众多学者对其美学问题的关注。早期关于音乐剧的评论大都采取了批判的态度,今天拥有大量优秀剧目的音乐剧仍旧是大众文化,而且始终与市场相联,那是不是它就真的不是艺术,不具有美呢?答案自然是否定的。本文试图从美学的多个视角对音乐剧的审美进行细致的分析和阐述。

音乐剧的审美主体

音乐剧是在大工业生产高速发展的时代萌芽、滋生起来的,长时间的繁重工作和简单的机械劳动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节奏和观念模式,音乐剧从它的诞生到今天,始终都怀着适应它的审美主体这一明确目的。在英国和法国,滑稽表演和歌舞节目的联袂被请进酒店和咖啡馆,并建立了剧院,节目主持人以机智、诙谐和粗俗的插科打诨,将歌曲、舞蹈、杂耍等娱乐形式有机地串联起来。部分独具慧眼的美国人将各类移民艺术结合起来以迎合大众的审美取向,歌舞剧就是这种结合下的产物。可见,这一时期的观众多是处于社会中下层的大众。他们为了缓解生活的压力,宣泄对社会的不满,需要一类通俗但又形式多样的娱乐形式。早期音乐剧――音乐喜剧(Mnsical comedy)以其浅俗、灵活、幽默的特点迎合了这一要求。

随着时代的演进,人们不再消极地沉迷于浅薄的娱乐方式,而是热情地呼唤着具有充实、生动内容的艺术。于是在一战后的美国,一批优秀作品应运而生了。代表作有:20年代科恩的《演艺船》、30年代格什温的《波吉与贝丝》、40年代罗杰斯的《俄克拉荷马》、50年代伯恩斯坦的《西区故事》等。这一时期的音乐剧为适应时代的要求,不再仅仅局限于喜剧体裁,开始呈现出多样性的艺术面孔,于是,“音乐表演剧”(Musical play)这一名称便将“音乐喜剧”取而代之。尤其在20世纪40~60年代,音乐剧作为一门舞台艺术和一种文化产业,无论在艺术上还是商业运作上都发展到了较为成熟的程度。音乐剧已经当之无愧地成为美国文化的独特性标志之一。创作者们始终抓住了观众的心理,不仅创作出了许多符合大众审美要求的优秀作品,而且借助剧场、刊物、广播、唱片、电影的传播与鼓吹,传遍了全世界。《窈窕淑女》、《音乐之声》等广为人知的作品就是这一时期的产物。到20世纪60年代最终确立了“音乐剧”(Musical)这一固定的称谓。60年代以后,音乐剧以它自身强大的生命力吸引了世界各国的艺术家投身其中,成为世界性的艺术。

在音乐剧活跃的这个时代里,人们一方面是对于科学的推崇,于是各类科技手段在艺术创造中竞显神通,像在《西贡小姐》中一架直升机从天而降这类高科技布景,电影、电视等传媒对音乐剧传播功不可没。另一方面又在艺术实践中贯穿着等价交换的理性原则,艺术消费的倾向浸淫在冷漠的货币客观性特征之中。不难发现,现今衡量一部音乐剧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都是通过其票房收入来体现的。《猫》、《歌剧院幽灵》、《悲惨世界》、《西贡小姐》这四大剧目的常演不衰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与强调独创价值的艺术不同,音乐剧是迎合公众心态和口味的,即在风格和意义上具备普适性的特点。审美带给主体的感觉不再是自我的虚空的崇高感,人们更多的是为了现实存在而活,而不是为了自我拯救或自我实现。审美主体在这个时代所呈现的不同既往的特征造成了音乐剧雅俗共赏的局面。

音乐剧的本体特征

在分析了音乐剧的审美主体后,在这里我们可以用两个较为宽泛的词语来概括音乐剧的本体特征,即综合性和通俗性。

首先,我们先谈一谈综合性。诚然,戏剧本身就是一门综合艺术。但音乐剧的综合性却更为自由和灵活,这种综合性表现在以下四方面。

灵活的组合形态。音乐剧既可以是两种因素的简单综合(如话剧加唱),也可以是两种因素以上的复杂综合(如歌、舞、剧三者的综合),还可以是更多因素(如在歌、舞、剧结合的基础上采用各类科技手段)的高倍综合。但任何组合都必须包含音乐和戏剧这两个基本要素。

广泛的题材内容。音乐剧的题材内容一方面取自当代生活,讲述着大众所关心和能理解的故事,它们都表现了人民对平等、友爱、和平的向往。音乐剧题材的另一发展便是对文学、戏剧名著的改编,像改编自萧伯纳《卖花女》的《窈窕淑女》、改编自莎翁《罗密欧与朱丽叶》的《西区故事》、改编自马克・吐温《哈克贝里・芬历险记》的《大河》等。

多元的艺术形式。首先是音乐。音乐剧区别于其他音乐戏剧最大的特点便是其音乐的综合性。成功的音乐剧的标志之一便是要看剧中有没有能流行、能风靡的歌曲。许多音乐剧选曲都曾是流行音乐榜的冠军歌曲。音乐剧的演唱法也很丰富,它不再像传统歌剧那样只局限于正统唱法,而是用最符合剧情和观众需要的唱法。不仅流行乐手、通俗歌星热衷于音乐剧曲目的演唱,许多声乐艺术家也乐此不疲。一部优秀音乐剧的音乐,其结构原则和发展手段一般要符合以下几点准则:一是烘托全剧的时代、环境与气氛;二是增强戏剧表现力,比单纯的流行歌曲更能刻画人物形象与心理;三是衔接场次,配合与激发舞蹈动作。在此基础上创作的音乐剧音乐既有通俗歌曲、流行音乐,又有古典音乐、民间音乐,甚至混成曲。同时,随着音响设置的日趋精良,更进一步为音乐剧中音乐的多样性开辟了广阔的空间。其次是舞蹈。许多现代舞蹈创作都起源于音乐剧。萌芽时期音乐剧中的舞蹈与剧情基本上没什么关系,大多是漂亮女孩的群舞。音乐喜剧时代,与爵士乐相搭配的踢踏舞和踢腿舞也登上了音乐剧舞台,成为当时的一种潮流。音乐表演剧时期,德米尔在《俄克拉荷马》中创作的现代芭蕾使剧情表现更为生动活泼。到了《西区故事》时,每个舞蹈演员都是剧中一个有名有姓的具体角色,演员的职能不仅仅局限于跳舞,还要歌唱和对话。舞蹈与音乐剧的完美结合使戏剧进行更为流畅,更增加了观众在剧情中的投入感。此外,音乐剧多元的艺术形式还包括完善的剧本和精妙的舞台设计。

全方位的音乐剧人。音乐剧的综合性还表现在它需要全方位的音乐剧人。除了词曲作者、演员必不可缺外,制作人和导演也在音乐剧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与舞台设计相关的美工、设计、科技工作者们也是音乐剧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幕前的演员则需要具备较全面的艺术才能。

其次是通俗性。从音乐剧的历史发展中我们可以发现,它始终以通俗艺术的面目示人,通俗性是音乐剧的一个本质性特征。

娱乐特质。轻松、幽默、活泼、辛辣,是音乐剧最基本的风格要求。虽然悲情、悬疑、冒险、荒诞等内容逐渐在音乐剧中增多,但其主要目的仍是与流行趋势紧密结合,为观众提供轻松愉快的娱乐方式。

时代精神。音乐剧为大众广泛接受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它的时代精神。这一点不仅表现在前面提到的它取自当代生活的题材涉及的时代性,还表现在但凡纳入音乐剧的传统音乐和材料,无一不经过当代化的处理过程,并被注入时代气质和时代生命,用当代的艺术语言来表现当代人的文化心态和意识。音乐剧的娱乐特质呼唤着时代精神,而只有当后者融入到前者中去,人们才能从娱乐中进行一种思考,得到一种感悟。

音乐剧审美主体与客体的互动

高度的商业操作性是对音乐剧审美主客体互动产生巨大影响的一个重要因素。它非常注重把创作者、制作人和商业化运作的机构用公司的形式组织起来。同时,音乐剧的各类版权分割精细。另外它也极善于利用传媒推动人们对作品的了解,起到传播和扩大影响的作用。在音乐剧的制作和雇用演员的过程中,对市场效益的预计是必不可缺的。因此,经济效益在音乐剧中占有相当突出的地位。但即便如此,由于作为消费主体的广大观众的审美口味变化不定,音乐剧市场竞争激烈而又残酷。这就要求音乐剧人不仅需要足够的勇气去大胆创新,同时也要求他们具有敏锐的眼光,以便准确地捕捉人们的心理,创作出观众喜闻乐见的剧作。与市场相联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对艺术的要求。审美主客体互动的适应性决定了美的价值的实现,而商业操作则加速了这种适应性。

也正是由于音乐剧人为适应历史与社会的前进,按照艺术规律创造和发展这一艺术形式,因此才使得音乐剧不拘一格,不断地推陈出新,在新世纪的世界音乐舞台上焕发出耀眼的光彩。

参考文献:

1.玛丽-克莱尔・缪萨:《二十世纪音乐》,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版。

2.吴予敏:《美学与现代性》,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3.周小川、肖梦:《音乐剧之旅》,北京,新世纪出版社,1998年版。

4.米・杜夫海纳:《审美经验现象学》,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2年版。

(作者单位:河南工业大学设计艺术学院)

编校:张红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