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析初中科学“阅读”材料的使用策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析初中科学“阅读”材料的使用策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教师在初中科学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本文作者通过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增加与课程内容相应的一些“阅读材料的实践,分析初中科学课程“阅读”材料的使用策略与方法。

关键词: 初中科学 “阅读”材料 使用策略

初中科学教材(浙教版)中的“阅读”材料大量介绍了与教材内容相联系的自然现象、生活、社会生产、科技发展、环境与资源等方面的内容,使教材内容得以铺垫和延伸,突破了教材内容的孤立与局限。大部分“阅读”材料属于常识性的介绍,具有开放性。而且内容本身通俗易懂,学生可以通过自主阅读扩大知识视野。但“阅读”材料的使用,不仅仅是让学生通过阅读达到获得科学知识、结论和方法这个目的,更需要教师深入挖掘“阅读”材料的内涵,引导学生对材料内容进行整理、概括、归纳、形成知识体系,学会思考、质疑,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下面我以教材中的“阅读”材料“我们身边物质的pH值”的教学为例,浅析“阅读”材料的使用策略。

一、扩展材料内容,加强学生阅读指导

“我们身边物质的pH值”这一“阅读”材料属于常识性的介绍,内容与生活、生产相联系,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发现pH值竟与饮食、农作物生长、人体健康关系甚为密切,激发了求知欲望。为了抓住学生渴望获得更多信息的契机,我结合教材内容收集了适合学生阅读的如下一些材料,印发给学生阅读。例选如下:

阅读材料1:几种植物色素在酸碱性溶液中呈现颜色变化

阅读材料2:我们身边物质的pH值(见教材)。

阅读材料3:酸雨:酸雨是指pH值小于5.6的雨、雪等各种形式的大气降水。它主要是由含硫燃料(煤和石油)燃烧和金属冶炼厂释放的二氧化硫气体造成的。酸雨的危害极大,减少二氧化硫等污染物的排放对保护环境是非常重要的。

阅读材料4:常见作物正常生长的土壤pH值

学生在我的指导下自主阅读了这些“阅读”材料,虽然获得了一些感性知识,从材料中发现了pH值与自然现象、人类生活、生产有着密切的联系,但阅读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记住这些知识、结论和方法,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整理、概括、归纳,结合教材内容形成知识体系,学会思考,学会质问,提高自主阅读的能力。在此基础上,我进一步布置了适合初一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的阅读作业,提出阅读思考,给出阅读提纲,组织阅读讨论,解答阅读疑问,使学生的阅读处于主动的、积极的、发展的状态。

二、掌握材料特点,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学生在我的指导下,通过自主阅读,进行独立的思考或小组的讨论,提出了很多问题,然后我对问题进行筛选,在课堂上特意安排了一些时间,让学生相互提问、竞答、讨论、交流经筛选后的问题。这样的活动,不但增强了学生阅读的目的,而且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活跃了课堂气氛。我借机把学生提出的问题编写成难度适宜,并具有生活、生产、科技气息的试题让学生练习,题选如下:

1.根据表中植物在不同的酸碱性溶液中颜色的变化,可知______________可以用作石蕊、酚酞的代用品。

2.已知番茄汁的pH值≤4.5,在番茄汁中滴入紫色石蕊试液后,显()。

A.无色B.红色C.蓝色D.紫色

3.土壤的酸碱性影响农作物生长,某硫酸厂附近的土壤显弱酸性,据表可知该工厂附近不宜种植的作物是 __________________。

4.人体内一些液体的pH值如下:血浆7.39―7.45,胆汁7.1―7.3,胰液7.5―8.0,胃液0.9―1.5。其中呈酸性的液体是_________________ 。

一些教师受教育体制和考试制度等方面的影响,忽视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使得学生思维不活泼,想象不丰富,缺乏创造性,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我通过让学生对“阅读”材料的自主学习和思考,适时创设问题情境,有意识地让学生利用已有知识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增强了学生的创新能力。随着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问题”意识的加强,我有意识地逐渐地将“设计问题”这一工作交给学生自己去做,从而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发展了学生的潜能。

三、发挥材料功能,结合课堂教学设计

在课堂教学设计中,教师经常要创设问题情境,开展课堂教学活动,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将“阅读”材料有机地融合到课堂教学设计中,是一个值得探究的课题。其实,教师可以深入挖掘“阅读”材料的内涵,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把部分“阅读”材料(如果与教学内容相联系的“阅读”材料没有的时候,教师需要进行补充)有机地融合到课堂教学设计中去,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发挥“阅读”材料的教学功能。我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经常尝试把“阅读”材料有机地融合到课堂教学设计中去,组织开展课堂教学。例如:在“物质的酸碱性”的新课教学设计中,我让学生阅读课前印发的“阅读”材料,在学生通过自主阅读,获得了一些有关pH值的知识后,让学生分组实验测定几种物质的pH值,作为新课导入。学生从阅读材料到分组实验,发现pH值竟与自然现象、人类生活和生产有着密切的联系,激发了学习的兴趣,从而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课堂效率。

四、选择材料内容,开展科学探究活动

20世纪中叶,著名的生物学家、教育家约瑟夫•施瓦布(J•Schwab)就提出:“教师应当以探究的方式将科学呈现给学生,学生则应通过探究活动学习科学知识。”“突出科学探究”是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教师应当在学科教学过程中,遵循学生的心理特点,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出发,设计学生喜爱的活动,让学生自主地开展科学探究活动,通过活动不断地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物质的酸碱性”的新课教学过程中,学生对“阅读”材料进行阅读、思考、质问,调动了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了丰富的想象力,自主地提出了“我们的环境受污染了吗?”这样一个课题。学生跃跃欲试,都想参与这个探究活动。最后在我的指导下选择了“调查我镇若耶溪的水质状况”这一研究性课题。随后,他们确定了调查的目标、范围、方法后,分组行动,对我镇若耶溪的水质进行直接或间接的调查,并对调查的结果进行了分析。同时,他们大胆地提出了我镇若耶溪水质的净水方法与合理化的建议。

教师结合教材的内容,选择适当的“阅读”材料,适时引导学生开展科学的探究活动,有利于学生有效地保持对自然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使他们体验探究过程的喜悦和艰辛;有利于促进学生主动建构具有个体意义的科学知识和技能,习得科学探究思维的方式、方法和能力;有利于学生更多地接触生活和社会,从而领悟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互动关系,达到不断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和不断促进学生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家课程标准专辑•科学课程标准(7-9年级).

[2]理科考试研究,2004.5.

[3]中学化学.2004.6.

[4]张掌然,张大松.思维训练.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