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国际金融业的产业融合化成因探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国际金融业的产业融合化成因探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国际金融业的发展史始终是一部不断创新的历史。随着金融创新、放松管制以及金融业自由化、一体化的发展,原来的金融分业制度受到了严峻挑战,采取金融分业制度的国家纷纷朝融合化方向发展。国际金融业务的融合化已成为全球金融业的发展趋势。促使金融业务融合化趋势发展的成因,尽管在不同的国家不尽一致,但愈演愈烈的国际金融业的产业融合化浪潮不是偶然的,而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关键词]国际金融业;产业融合化;成因

[作者简介]李泳宏,朱逸寒,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院国际关系事务研究所国际关系专业研究生。湖北武汉430079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0)03-0019-04

随着金融创新的不断涌现,全球金融市场一体化进程的逐步加快,整个国际金融业融合发展的趋势已不可逆转,金融业原有分业经营的界限正逐渐被打破,金融机构的全能化、金融业务一体化经营的趋势在不断加强。国际金融业务融合化,在本质上即是一种金融创新。金融创新是市场经济和金融业发展的内在需求,金融创新一直伴随着金融业的发展。金融机构所从事的业务范围总是随着金融业的变革与发展而不断拓展、延伸与深化。而促使金融业务融合化趋势发展的成因,尽管在不同的国家不尽一致,但愈演愈烈的国际金融业务融合化浪潮是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一、金融自由化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20世纪90年代以来金融自由化浪潮席卷全球,成为西方发达国家金融创新的主流,而金融自由化理论为金融业金融管制的放松提供了理论基础。金融自由化理论是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潮在金融领域中的反映。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潮的典型代表学派有现代货币主义、弗来堡学派、哈耶克新自由主义、合理预期学派、供给学派等。金融自由化理论又称为金融深化理论,其主要观点是:实行金融自由化改革将增加储蓄与投资,改善资源配置的效率,从而促进经济增长。其核心是反对政府干预管制,主张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该理论得到了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及许多国家的赞赏,对放松金融管制浪潮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自由主义经济思潮的复兴以及在急剧变化的经济金融形势下,促使人们对原来的金融监管制度重新作出评价。西方发达国家纷纷对金融体制进行调查,得出的结论基本上是现行制度已丧失了效率,不利于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其中澳大利亚“金融制度调查委员会”的最终报告就是一个典型。该报告认为,金融自由化将产生三方面的效益:一是资源配置效益,一个不受管制的金融体系将会把储蓄资金引向收益最高的投资部门;二是经营效益,自由化所带来的竞争将减少金融机构的冗员,使金融中介的营运成本降低,从而使整个社会得益;三是动态效益,自由化的资本市场将产生金融创新以适应新的经济形势,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

金融自由化理论的产生,既有反凯恩斯主义在金融领域中过度强调运用数量控制的积极因素的影响,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金融自由化浪潮形成的另一种推动力,即经济全球化的现实使得美国等西方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金融当局不能再用传统的管制手段来配置国内的金融资源。在这样的背景下,西方国家首先开始对过严的金融监管进行调整,逐渐接触或放宽各种金融管制,实行更加市场化和自由化的金融策略。

这些实践主要包括:(1)取消对存款利率的最高限额,逐步实现利率自由化。如美国国会于1980年通过的《对存款机构放宽管制与货币控制法》的主要目标就是修改或取消利率限制。1982年通过的《加恩・圣杰曼存款机构法》授权存款机构可为客户开立“货币市场存款账户”,存款利率限度由存款机构自行决定,具有有限度的转账权利。这两个法案的问世,标志美国金融变革的真正开始。(2)放宽对各类金融市场的管制。如1987年,加拿大取消了对银行业和证券业的分立规制。许多国家同时放宽外国金融机构进入的条件,并允许本国金融机构走向国际金融市场,这极大地促进了金融业的国际化。(3)放宽和接触外汇管制。让资金的输出有较大的或完全的自由。(4)放宽对金融业务的限制,允许金融机构业务交叉,鼓励实行金融业务范围的综合化和自由化。如1986年lO月,英国议会通过了《1986年金融服务法》,实行了史称“大爆炸”的金融改革,率先放松了金融规制,允许商业银行进入证券业。这是各国放宽管制的一项重要内容。

金融自由化浪潮的兴起与实践的积极发展,为金融业的不断国际化、融合化提供了相应制度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的重要支持。同时金融自由化的改革浪潮发展为各国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等金融业务之间的相互融合扫清了原有的制度障碍和法律障碍,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等金融业务之间的传统边界越来越趋向模糊,促使创造公平竞争的金融环境、放宽银行的金融机构经营范围限制是国际金融业发展大趋势。

二、市场需求与竞争的双重刺激

市场经济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从本质上讲,它是通过交换来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的,人们的生产和交换的活动边界越大,也就越有利于资源的配置。随着市场的不断深化与发展,在国际金融业的发展中竞争的存在必然是一个无法规避的永恒命题,同时竞争也是推动金融业发展的永恒动力。金融业的竞争,不仅表现为同类金融机构之间争夺市场份额的竞争,在市场日益细分化、多样化的情况下,不同金融机构之间为争夺市场份额、扩大业务领域之间的竞争也异常残酷和激烈。为求得生存发展,金融机构具有金融创新的内在动力和外在压力。通过创新来满足客户多种多样的需求,不断扩展其业务范围,提供“全能化”服务。例如在美国,投资银行创办了货币市场共同基金,摆脱了商业银行利率最高限的限制及储蓄机构开支票的限制,收益性和流动性都较好,因而对存款机构形成严重威胁。存款机构则针对性创办了“货币市场存款账户”与“超级可转让支付命令账户”两种新型金融工具与之相抗衡。

不同金融机构的作用和地位伴随着竞争发生了变化。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商业银行一直是发达国家金融体系的核心。垄断着工商企业的资金供应,支撑着整个经济体系交易支付系统的运转。其他金融机构职能居于辅助地位,提供配套的专业化服务。但到了20世纪90年代后,商业银行尽管仍在金融体系中具有重要作用,但其龙头老大的地位发生了动摇,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地位得到迅速提升。如1960年美国商业银行的资产曾占金融机构的总资产的34%,但到1989~1990年只有26%了。

就银行业与证券业的竞争来说,通过对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各自作用的对比,可以看出银行业与证券业地位的变化。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金融市场最大的变化是直接融资市场的迅速扩大,而间接融资市场发展缓慢,市场比重下降。公

司企业对银行信贷的依赖度降低,而对证券市场的依赖度大大提高。这必然影响到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结构,资产与负债向证券市场倾斜。如美国的商业银行投资于证券所占的比重由20世纪80年代初的22%上升至1994年的25%,直接融资市场发展快于间接融资市场这一趋势在许多国家都很突出。个人银行的依赖度也在降低。以日本为例,1983年时个人所拥有的金融资产中,银行存款占60.5%,有价证券为12.7%;到1989年底,个人拥有的金融资产中,银行存款比重下降至47.7%,而有价证券上升至22.5%,且有进一步上升之势。

造成金融机构地位变化的原因有很多,但政府管制过严的金融机构明显处于竞争不利的地位。例如,由于管制过严,美国商业银行在20世纪80年代所能提供的金融服务项目,仅比60年代增加了2项,而储蓄与贷款协会则增加了6项,人寿保险公司则增加了ll项,囊括了所有金融服务项目。这使得商业银行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极其不利的地位,其在美国整个金融业中所占地位急剧下降。所以,为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对金融机构放宽管制是必然的。此外,就国际竞争来说,各国金融管制的不平衡性造成了各国金融业的竞争不平衡。处于宽松监管环境中的金融机构比处于严厉监管环境中的金融机构具有更大的竞争优势。随着金融市场的全球一体化,由于各国金融监管环境的差异使得各国金融业的竞争处于不同的起点,监管过严国家的金融机构必然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劣势。为改善本国金融业不利的竞争地位,提高竞争力,放松金融管制便是可取的直接策略。

在市场需求与金融机构间的激烈竞争的双重刺激下,促使国际金融业朝着金融机构业务范围的放宽管制、金融分业制度变为金融融合制度的走向发展,商业银行开始经营证券业务、保险业务。保险公司进入银行业、证券业,证券公司进入保险业、银行业;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转变成综合型金融机构,为客户提供相同或相似的综合性金融服务,彼此之间由非竞争关系变为竞争关系,使产业融合成为当代国际金融业发展的主流。

三、产业融合的效益分析

当前国际金融业的产业融合具有以下三个显著的特点: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成为产业融合的内在驱动力;放松规制的金融改革为产业融合奠定制度基础;不同类型的金融机构通过并购或战略联盟的形式进入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转变成为综合型金融机构,为客户提供相同或相似的综合性金融服务,相互竞争。对于金融业来说,产业融合可以带来明显的绩效。从金融资产的平均增长率来看,1990―1998年期间,经合组织国家的保险公司在金融资产总额较大、金融资产平均增长率较高(8%一13%)的基础上,仍保持了年均近10%的增长速度。

首先,通过产业融合化,金融机构可以获得范围经济效应。当客户的需求呈现多样化、个性化趋势时,金融机构一般通过追求范围经济来获得竞争优势。当金融业处于产业分立时,金融机构收入来源单一,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难以实现,不同金融业务协调成本较高,效率较低。在经济系统中,金融业嵌入生产、消费和各类交易网络中,尽管金融系统的发展日益表现出其自身的规律性并在增强其独立化倾向,但产品的生产和贸易等真实因素对金融业的发展仍起决定性作用。美国著名的麦肯锡信息咨询公司的研究表明,银行业比一般的制造业企业具有更高比例的共同成本。在银行业中,一般的规律是,具体一个银行产品成本的20%~40%是分销体系和集中的后台业务处理成本,15%~20%是信息数据处理成本。这意味着金融业的同一资产完全可适用于不同金融业务,同一金融机构可以向客户提供涵盖投资、信贷、保险等不同的金融服务,并节约成本。范围经济效应主要来源于多种客户服务共用一个销售平台和分摊信誉成本,也表明金融业具有愈加明显的范围经济效应。

其次,通过产业融合化,可以分散和降低金融机构的经营风险。金融深化理论的代表人物爱德华・肖指出:“金融深化的目的,就是要取消金融抑制条件下的配给机制,代之以价格机制和分权。以选择竞争性的投资机会。”在产业融合的深化过程中,不同类型的金融机构通过并购或战略联盟的形式进入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转变成为综合型金融机构;根据资产组合理论,通过经营多元化,这些金融机构可以获得额外、稳定的收入,减少对传统业务的依赖,分散风险。综合型金融机构通过提供多种金融产品和服务,可以形成资产组合,利用不同资产的风险特性和收人来源之间的不相关性对冲有关风险,降低收益波动幅度。综合型金融机构还可以利用进入多个市场的资格进行风险的转移和套利,抑制风险在金融机构内部的传递。

最后,通过产业融合化,可以提高和促进金融机构的效率与创新。在发达国家,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同类型金融机构通过跨产业并购,逐渐形成许多超级综合型金融机构。如美国的花旗集团、摩根斯坦利、德国的德意志银行,英国的汇丰集团等。这些综合型金融机构可以提供全方位、个性化、多样化的金融服务,包括存贷款、证券业务、资产管理及保险业务等。金融机构的跨产业并购,使得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不同类型金融机构之间的区别日益模糊。经过积极的产业融合,使得不同类型的金融机构转变成为竞争对手,增强金融业的竞争,减少了垄断利润,极大提高了金融业的经营效率。同时,综合型金融机构可以为客户提供专业化、综合性的金融服务,提高服务水平,获得竞争优势,这些又为融合型金融产品的创新提供了强力支持,有力促进了金融机构的创新与发展。

综上所述,国际金融业务的融合化是金融机构为增强竞争实力所进行的金融创新活动,当传统的金融分业监管制度成为金融机构业务发展的桎梏、束缚了金融业的发展步伐时,国际金

融业务融合则担负起突破这种限制的使命前行。产业融合已成为当今国际金融业发展的主流,随着金融创新、金融变革、互联网技术与信息技术的发展,金融机构业务范围越来越扩张、金融产品越来越丰富、金融工具越来越多样。国际金融业的产业融合化程度也必将随之不断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