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走出课改误区 追求卓越教育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走出课改误区 追求卓越教育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自高中新课程实施以来,学校的课程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教师的课堂观、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在悄然改变,选择性和自主性、合作和探究等新课程的时代特征初见端倪。为了理性、科学地推进新课程,我特就高中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普遍存在的行为误区进行剖析并提出其改进策略,以期引起广大高中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切实转变教学行为,引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

一、关于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新课程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一国家课程创造性实施、地方课程校本性实施、学校课程特色化实施已成高中学校的共同行为准则。

1 行为误区

当前,部分学校校本课程学科化的倾向十分普遍,不少学校借实践性校本课程之名行学科化教学之实。校本课程开设的异化不仅干扰了课程政策的正确实施,而且为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披上了新的“合法”外衣。

校本课程应服务于学生发展需求,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选择需要。校本课程要有整体规划,开发前要论证、开发后要审议、实施中要评价。校本课程应有自己的形态,比如明晰的目标、具体的内容、可调控的活动、可操作的反馈及评价。校本课程应体现对问题意识的培养,即通过一定的形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改进策略

一是增强校本课程的意识。学校应该把校本课程建设作为学校特色发展的重要抓手,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支撑,作为培养创新人才和实现个性化发展的重要渠道。在这里,学校领导团队是关键,他们认识的高度决定了行为的深度。

二是加强校本课程的规划和管理。学校要成立校本课程建设指导委员会和管理小组,对校本课程建设要有规划,按规划开发校本课程,按章程对已开发的校本课程进行审核,按制度对审核通过的校本课程组织实施和评价。

三是实施激励性评价。学校政策要向参与校本课程建设的教师倾斜,对选修校本课程的学生尝试累积学分,并作为向高校自主选拔推荐的重要依据。

二、关于学科训练的定位与安排

瑞士著名教育家曾严肃指出:“高中课堂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美国著名社会活动家约翰·奈斯比特也曾指出:“一个人能力的高低不在于你在学校学习了多长时间,关键在于你学的是什么内容和用什么方法学习。”以上观点充分说明:一是课程设置(即内容)的重要性;二是教与学的方式的重要性。

1 行为误区

传统教学中的大容量、机械化的训练、简单的模仿、熟能生巧等思想因其简单、操作性强、短期效果明显等特征在教师心中根深蒂固。对此,有的教师戏称为“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有的学生坦言“不是老师讲懂的而是我们练会的”,有的专家描述“有的老师讲习题比讲教材的经验丰富得多”。我认为,课堂教学不是不要训练,而是反对机械化训练,防止训练的泛化。

2 改进策略

一是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认知经验和生活体验,努力创设知识情景(知识产生、抽象与概括的形成隋景)、思维情景(思维活动的情景)和方法情景(科学方法和程序运用的情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究,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真正用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设计和建构学习环境。

二是要通过科学、系统与长期的观察、比较、质疑、实验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能力,不能只教学生解题的办法。

三是应该增强学生的思维体验,引导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在感悟中学习。课堂教学评价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参与及其思维活动,更多地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

三、关于课堂教学的学科标准与设计

众所周知,学习知识要由易到难,由浅入深,事物发展也必定由量变发生质变。在课堂教学中无论是学习材料的组织、教师的讲授、学生的自主学习都务必由浅入深,由易到难。

1 行为误区

在新课程实施中,也有部分学科教师人为地提高教学标准,课堂教学一步到位的现象比较突出。殊不知,大多数知识的形成与应用是分阶段、分层次、逐步达成的,认识往往是需要经过多次螺旋式反复才能实质性提高的。此种现象在所谓经验丰富的教师行为中表现尤为突出,他们往往以高中阶段知识的终极性达成目标来设计和组织教学,用高考试题作为新知识内容训练问题,并美其名曰“高考就要达到这个程度”。一步到位的现象违背了学习和认识规律,一步到位的做法客观地加大了认知难度,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2 改进策略

第一,遵循规律是教学改革的基础和重要前提,因此我们要牢固树立遵循规律,引导学生确立自主思维、合作学习、探究创新的理念。必要时,我们要重新梳理和建构课堂教与学的基本关系、基本规律与基本方法。

第二,加强学科团队建设和校本教研,尤其是要加强对学科知识能力层级和考查要求层次的研究,提倡按学科课程标准要求组织教学,按考试大纲要求组织高三复习备考,旗帜鲜明地反对根据考试大纲要求设计和组织新课教学。

第三,分学科专题按知识模块研究描绘学科的逻辑结构,并在此指导下设计教与学的“树形图”,把复杂的学习问题明朗化、层次化。

四、关于导学案的校本:化改造

如今,有效教学和高效课堂再次伴随新课程引起了教育工作者的高度关注和积极探索,新课程的课堂已将教材、教师、学生、环境(含信息技术)等因素有机整合,课堂教学的策略更趋理性、课堂教学的艺术更显智慧、课堂教学的模式更加丰富多样。将学生定位为学习的主体,把思维探究活动定位为学习的重要载体,把学生主动学习、有意义的学习、合作学习定位为有效的学习方式,还给学生思维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表达、交流和分享的权利与机会……这些都是新课程带来的可喜变化。其中,导学案像一道美丽的风景引起了广大教师的关注,许多学校也将导学案作为转变教与学的重要抓手进行整体推进。

1 行为误区

正如教育需要因材施教一样,任何一种方法和模式必定有一定的局限性,必须结合校情、生情作校本化改造,导学案也是如此。导学案应突出学习目标、学习情景、学生思维和学习与活动的总结,应力求实现导、学、练的统一。但现在不少教师设计的导学案已演变成分类呈现的习题集,他们大多将课前预习、课堂例题、课内练习、课外习题以前置问题、思路点拨、拓展思维等栏目“格式化”组织,使导学案慢慢演变成了新的同质化工具。研究、设计、使用导学案值得肯定且应予以支持,但同时也必须尊重学科规律、彰显教师个性和风格,再结合学校文化作校本化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