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走出语文朗读指导的误区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走出语文朗读指导的误区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是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领会作者思想感情,增强语感的重要途径。但是,在目前小学阅读教学的朗读指导中依然存在着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

误区一:朗读指导蜻蜓点水。

课堂现象:一位教师在教学《花瓣飘香》(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时,引导学生第一次试读。

师:请同学们借助课文后面的生字拼音认真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并想想课文讲的是什么。

(当教室里还有近一半学生读书声没停下时……)

师:(鼓掌示意学生停下)都读得差不多了吧!下面我们“开火车”来检查一下朗读情况。(没读完的学生立刻停下,一脸茫然地看着老师。虽然教师一再鼓励学生主动接读,却只有几个学生举手……)

问题聚焦:学生初读感知课文内容,教师有安排但不到位,有形式却没实效,朗读成了课堂教学的一种点缀。

对策:给足时间,注重实效,走出课文感知浮光掠影的误区。

初读课文,是学生预习之后第一次与文本亲密接触,因此,应关注读的持续性,要留有充分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要把读准每个字音,读顺每一句话真正落到实处。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实践中加深体验,对文本产生从“初识”到“熟悉”,再到“深入理解”以至“产生共鸣”的期待。

案例对比:一位教师在教学《美丽的南沙群岛》(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引导学生第一次试读。

师:老师给你们五分钟自由读书时间,请你们借助拼音认真读课文,老师没喊“停”不要停下来。坚持就是胜利,看谁能坚持读五分钟。

(顿时,教室里书声琅琅,老师巡视。不到三分钟,读书声渐弱。)

师:你们看过中央电视台金龟子姐姐和月亮姐姐主持的节目吗?

生:看过。

师:她们说话好听不好听呀?

生:好听!

师:为什么她们说话特别好听呢?

生:因为她们把每个字都读得很准确,每个音都读得清晰、饱满。

生:因为她们认真练习朗读

师:好,现在我们都是金龟子姐姐和月亮姐姐啦,继续认真练读吧!把每个字的音读饱满,把每句话都读得完整、连贯、通顺。可以同桌互读互听。

(书声又起,学生再次兴致勃勃地投入到读书体验中。)

反思:《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该“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这一片段,教师给足时间,激励学生充分朗读,培养读书的毅力。一些学生读书存在敷衍心理,课文读完一遍便举起小手示意老师“我已读完”,仿佛不是为自己读书,而是为了完成老师交给的任务,不追求“读好”,只要“读完”即可。执教老师本着务实求真的教学思想,采用激励性的语言,抓住学生崇拜明星的心理,鼓励学生真读书,加深体验,这叫“真训练”。

误区二:朗读指导雾里看花。

课堂现象:一位老师对《鸟岛》(苏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中描写“鸟多”一段进行的朗读指导。

师:鸟岛上的鸟多吗?

生:(异口同声)多!

师:你是从哪里读出来的呢?

生:书上写道:“小岛成了鸟的世界。”

师:请一个同学再读一读描写岛上鸟多的句子。

师:(指名一学生读后)谁能比他读得更好些?

师:(另一生读后)请男同学读一读。

师:(男生读后)请女同学读一读。

师:(女生读后)请全班同学一起读一读。

问题聚焦:虽然课堂上书声琅琅,但每一次朗读没有具体的目标指向,一味地让学生无目的地读,如雾里看花,既浪费时间又没有实效。

对策:紧扣重点,品读深化,走出形式主义朗读的误区

在阅读教学的课堂上,我们看到,一些老师不惜花很多时间让学生去读,也有很多学生参与了读,但是读得没有层次,把读与语言文字训练分离开来,实效性较差。所以,我们必须走出这种形式主义朗读指导的误区。应该把朗读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体会。

案例对比:我在执教《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时,对文中小红马嘲笑小骆驼的一段话是这样进行朗读指导的。

师:小骆驼的长相在小红马的眼里是怎样的呢?

(指名一学生读小红马说的话。)

师:你们听出什么来了吗?

生:小红马嫌小骆驼长得很丑。

师:小红马在说这话时,还喷着响鼻,表示对别人的鄙视。谁能在这句话前面加个拟声词,再来读读看。

(指名一学生读。)

师:老师听出来了,你这匹小红马的确很瞧不起小骆驼。

老师还要教你们一个小窍门,如果你在读别人说的话时,就把自己当作说话的人,想想他说话时的神态、动作、心理感受,你一定会读得更精彩。我再请一个同学读一读。

(该学生读时加上拟声词,眼睛一瞟,手指一点,完全进入了情境。)

反思:这一教学片段的朗读指导重在让学生体会小红马十分嫌弃小骆驼的长相,为下文体会小骆驼为什么感到委屈埋下伏笔。如果不深入分析说话者当时的心理活动,一味地让学生去读,就很难与角色产生共鸣。为此,我先让学生与生活实际联系,想到人们在鄙视某种行为或形象时,总会哼点鼻音,显示自己是多么的嫌弃和讨厌。这样一引导,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紧接着让学生通过角色体验,想想小红马说话时的神态、动作、心理感受,使学生和文本人物之间产生情感碰撞,真正进入了当时的情境中,深刻把握了人物内心。这种不同层次、不同要求的指导,让学生每一次读书都有明确的目的,在渐进性的朗读实践中不断获得阅读,产生思维顿悟,促进新一轮的阅读深入。

误区三:朗读指导隔靴搔痒。

课堂现象:一位老师在执教《槐乡五月》(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时,对课文中描写“槐花多”的一段话是这样进行朗读指导的。

师:槐乡的槐花多吗?

生:(异口同声)多!

师:请一个同学朗读,读出槐花的多。

师:(指名一学生读后)他读得怎么样?

生:(异口同声)好!

师:好在哪里?

生:他读得很通顺。

生:他读得有感情。

师:请一个同学也像他一样有感情地读一读。

问题聚焦:这种朗读评价如同隔靴搔痒,没有实际价值,而且生硬、呆板。

对策:清晰评价,读中激情,走出朗读评价模糊的误区。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评价学生的朗读,可从语音、语调和感情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还应注意考察对内容的理解和文体的把握。”我们还要把朗读评价的权力交给学生,充分发挥朗读的诊断、调节、激励功能,切实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案例对比:一位老师在执教《鸟岛》(苏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时,着重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中句子:“每年春天,天气变暖,湖水解冻,一群一群的鸟儿就陆续从远方飞来。”并进行了清晰的评价,让我记忆犹新。

课件出示两个句子:

每年春天,天气变暖,湖水解冻,一群一群的鸟儿就陆续从远方飞来。

每年春天,天气变暖,湖水解冻,鸟儿就从远方飞来。

师:请同学们比较一下,这两个句子有什么不一样呀?

生:第一句多了“一群一群”、“陆续”。

师:作者为什么要用上这两个词语呢?肯定是想表达某种意思,你们能把作者想表达的意思读出来吗?

生:作者想突出鸟很多。

师:那你读一读,让同学们感受到鸟岛的鸟可真多呀!

师:(该生读后)你们觉得他读得怎么样呀?

生:我觉得他的朗读还是没有把鸟多的意思表达出来。

师:你觉得该怎么读,才能把鸟多的意思表达读出来呢?

生:我觉得要把“一群一群”和“陆续”读重一点,因为这两个词语形象地表达了鸟儿很多。

师:你能把它读好吗?

(该生按自己的理解认真朗读。)

师:听了他的朗读,你们有什么想法?

生:听了他的朗读,我太想去鸟岛看看了。

生:听了他的朗读,我仿佛看到了百鸟齐飞的热闹景象。

师: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再读几遍。(学生自由朗读。)

反思:教师先让学生在比较句式中发现重点词语,然后让学生细细品读,感悟重点词语在句子中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从朗读技巧方面对同学的朗读进行评价,并留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针对评价的结果再次练读感悟,切实提高朗读水平。

作者单位

江苏省溧阳市埭头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