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港商回乡 第4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港商回乡 第4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2010年2月4日,“人说山西好风光――2010年‘魅力山西’文化年活动”在北京星河湾举行,典礼入口处迎接宾朋的是一座300年前的老戏台。此戏台规模之大、做工之精致、保存之完好,颇为罕见。

眼下它的藏家是姜伟,他小心翼翼地亲自带队押车,从山西太谷连夜运到北京,临行前用特殊包装把古建上的每一块瓦片、每一根木头都仔细裹好,生怕磕着碰着。

这场展出,姜伟纯属无偿服务,“我要让北京的贵宾们,都看看山西太谷的建筑有多么美!你看它没有油漆装饰,古朴而大气,这是晋中大院里的缩影,当年晋剧高亢婉转的歌声,仿佛穿越时空隧道,在此时此地余韵缭缭回旋。”

在太谷县城,姜伟是家喻户晓的“那个香港老板”,但他坚称自己是晋商,“我生在太原长在山西,至今乡音不改,喜欢听晋剧,爱刨根究底找咱山西的根儿,个性更是典型的山西人!”

他的经历颇为传奇:在山西长大后,1986年下海经商,经营烟草辅料外贸生意,发达后花了七八年时间游历了80多个国家,一度加入玻利维亚国籍。1990年后与家人定居香港,买了豪宅,1997年加入港籍,2004年又在太原50公里外的太谷安了个家,如今每年1/4时间在太谷、1/4在北京、1/4在太原和香港,剩下时间在世界各地游走,“夏天我肯定是在太谷住的,老式大院特别凉快,是避暑的好地方,我最喜欢在这里招待朋友。”

情迷“旧中国华尔街”

2004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姜伟走进太谷,其时影视剧已经炒热了乔家大院,但这座距离太原50公里的小县城,却被旅行社所遗忘。其实它是文明遐迩的晋商发祥地之一,乃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祖籍地、近代财经名人孔祥熙的故乡。

美国传记作家罗比・尤恩森1975年出版的《宋氏三姐妹》中记载:1920年代初,孔祥熙带新婚妻子宋蔼龄回故乡太谷省亲。蔼龄忧愁万分,在她想象中,一个穷乡僻壤的山西小县,该是何等贫穷落后,吃洋面包、喝牛奶长大的宋家大小姐如何忍受得了?但当她坐着一乘由16名农民抬着的大轿进入太谷县时,她惊异地发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奢侈生活,仅在这个院子中服侍宋蔼龄的佣人仆役就有七十多人。从清朝道光以来的一百余年中,太谷商业票号在全国都有很大影响,获得“金太谷”、“小北京”的美称,被西方人士誉为“中国的华尔街”,“中国传统的金融中心”。

据孔祥熙在美留学时的回忆,在他少年时期(19世纪末叶),太谷县拥有家产在300万两白银以上的人家就有13户。如比照今天银价,这些人的财富都在10亿元以上。晋商深厚的乡土情结,使他们将巨额财富堆积在太谷的土地上,化为一幢幢宏伟瑰丽的大院,曾经鳞次栉比覆盖了几乎整个太谷城。

50多年前,这些院落大部分被拆毁。如今保存最完整的三多堂仍可一窥昔日繁华:三多堂曹家从一个豆腐坊起家,经家族24代人不懈努力,到清朝咸丰年间在全国建立了640多个商号,据点横跨欧亚,被称作中国最早的“跨国公司”。身为曹家“总部”所在地,这个“寿”字型宅院,占地10638平方米,有房屋277间,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整体建筑风格古色古香、南北通融。结构独特、气势磅礴,堪称“中华民宅之奇葩”。走进院内,置身精美绝伦的硬木家具中,看看慈禧太后送给曹家的金火车头,仰头飞檐画廊,你会感觉,晋商文化的脉息,还在温热地流淌……

姜伟被古城的昔日瑰丽和今日沧桑所倾倒,他决定留下,骑着自行车漫步在大街小巷,满足一个游子的乡土情结。恰逢县城东街52号院被列入“国有资产拍卖”的清单,该院前身是曹家的一处票号――天万元,解放后收归国有,成为太谷县百货公司,也因此躲过了的彻底破坏。2001年,百货公司倒闭,一家印刷厂接手房子后,很快也因经营得不善而关张。

姜伟走进这个院子,仿佛回到过去正厅内摆放着一台生锈的老式印刷机,荒芜的院子里杂草丛生,窗棂廊柱、屋顶椽子等颜色都几乎褪尽并且残缺损毁。他对这处院落一见钟情,花30多万元拍到了这处院子的产权。

这幢占地面积900多平米的大院,是标准的“里五外三隔牌楼”。2005年,姜伟专门从扬州请来古建恢复专家,按修旧如故的方式展开工程。这期间,他骑车到处走街串巷,收旧家具和旧装置来装点这个院落。有一次,他在一户村民家中发现很多雕工精美的木质屏风,被用作了猪圈的围栏,姜伟狂喜地一口气买了下来,后来一直摆在自己的客厅里;院子改造之前,铺的是新砖,他一块块用收来的旧地砖重新铺设,还原了“票号”最初的模样,仅这一项就花了好几万元……林林总总修了三年,才让这个院落“修旧如故”,花掉了三四百万元。

记者对这幢房子印象最深的是二楼书房,上面有4根直径达60公分的榆木大梁近在眼前,房顶上拱形屋顶不见一钉一铆,四百多年前的木头在桐油的浸泡后,散发出岁月的味道。而姜伟最得意院子在他手上变成了既能满足现代人的生活需要,又能体现晋商大院文化的民俗会馆:“在国外,许多老房子都还在住人,合理的使用也是一种保护,如果所有的老房子都被圈起来售票只供人参观,它成了古董,也就相当于生命已经终结。”

古城的“另类卫士”

姜伟被当地人誉为“太古老宅开发保护的吃螃蟹者”。一位县领导后来在酒桌上透露:“院子卖给姜伟后,很多人都骂政府说贱卖了。其实当时同类的院子交易中,姜伟算是买得贵的。但房子在姜的手中,真正把被埋没的价值挖掘出来了。这等于给太谷县的老房子开了一条路,告诉大家,老房子应该怎么用。”

继姜伟识宝购宝之后,太谷的大院价格直线上升,如今大部分院落已经被政府部门列为禁止交易的文物保护对象,当地政府也正开始积极在修缮街上的老宅院和古街道。姜伟的52号院有人开价千万请求转让,被他谢绝。

除了在太谷县城内购买大院,他又把目光伸向了城外的古堡,“早在十年前我就听说过,当时就以为是座山寨,没当回事。”有一次他与太谷县旅游文物局副局长、三多堂博物馆馆长赵振中一起开车爬山去实地探访,崎岖的山路不停地蹭着姜伟的崭新奔驰车底盘,他却毫不心疼,但当古堡出现在面前时,他目瞪口呆:“没想到中国还有这样的东西!”

如今姜伟终于买下了这座古堡,乡政府也兑现了承诺,修了一条直通山下的公路。去年姜伟又自己花钱修了盘山路,原本需要几十分钟爬上去,现在几分钟就登了顶。

这座欧式古堡当年也是曹家的资产,由修建而成,原名叫“迁善庄”。这个名字的本意,当地人也不清楚,姜伟查阅了大量资料才明白。清代中期以后,为了教育八旗纨绔子弟,在各地建了很多迁善所,时间久了,待其有了悔改之意,又有亲族来保,便将其释放,许其自新,相当于现今的少年管教所。而曹家当时面临的困境与此类似,世风和家风一同衰变。为了督促子女自省,便在荒无人烟的深山之中,修了一座“迁善庄”。

古堡由巨商曹凤翔1853年主持动工修建,直至1858年基本成形,前后五年共耗白银70万两,约合如今2.6亿元人民币。1858年老爷子离世,后人加修了亭台楼阁、鱼池舞榭,忌讳于“迁善庄”这几个字,改名“青龙古堡”,干脆打造成为晋商的“避署山庄”。当年日本人入侵时,曹家500余口,用40匹骆驼满载着金银财宝进入堡内,到此地就不见了踪影。这些财宝至今下落不明,吸引了无数寻宝者。如今古堡中到处可见挖宝残留的痕迹。

姜伟买到的古堡虽然已是断壁残垣,当年气势仍在:古堡全部用石头砌成,入口处有吊桥,放下来人才可进入。四周挖有深壕,堡内窑洞近百间。大院正五偏三,小院正三偏三,就连马厩都是五开间。”当时感觉中国的老祖宗盖房子真是不计成本。很多有钱的晋商都是因为盖房子破了产。房子封不了顶,把用于生产的资金全部挪用到生活上来了。”

姜伟曾想仿效加拿大魁北克修整成古堡酒店,但不能偏离晋商独有的文化气息,要建成中国唯一的古典贵族式古堡。他曾专程请法国一位设计师作全景设计,结果太像法国的歌剧院,他最终放弃了。

姜伟还有更大的梦想,他要还原“金太谷”的荣耀:“太谷人一直对平遥成为联合国认定的‘世界文化遗产。不服气,山西有谚云:‘金太谷,银祁县,平遥是些小买卖’。可惜40多年前,太谷‘革命’太彻底,很多好的大院建筑都被拆毁。1957年,已经有1380年历史的太谷县城墙毁于一旦,当时没有水泥、建筑材料搞建筑,就拆掉古城,用城墙土填沟,用旧城砖铺路。县志记载:‘拆城墙以修西园、铺西街路面、南关正街的公私房修建、修食品公司猪圈……’呜呼哀哉!所幸平遥当时不及太谷‘跃进’,经济发展慢,古城墙也因祸得福得以完整保存。看来有时候,落后并不是坏事。”

早在几年前,太谷曾一度想申报“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当时姜伟就觉得不可行,“城都不在了,怎么可能申报?”后来国家建设部部长曾来太谷,站在地标性的古建筑鼓楼上,县委书记重提申报之事,部长指指老城里的新楼说:要申报就得把杵在城里的新建筑都拆了!县委书记感叹:“四年前老姜就跟我说过,这话一模一样。”

姜伟说:“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和国际摄影节让平遥出了名,张艺谋、胡玫的影视片让人们一提大院就想到‘乔家’。但论起票号,真正首屈一指的地方是在太谷啊。这些年它―直是明珠蒙尘,总有一天,会重现光彩。”

他―直在积极地琢磨如何宣传这座老城的精魂。每次到北京、香港及外地,他都滔滔不绝地向大家介绍:“平遥的房好比老北京大杂院,祁县的房像北京四合院,而太谷的房相当于皇都的王府。”他向政府建议新的发展思路和旅游口号:“逛平遥的城、看祁县的院、住太谷的房”。

姜伟如今已经把自己完全当成了太谷人,在当地也形成了自己的圈子。当星河湾地产董事副总裁梁上燕踏访太谷时,他专程邀请她在自家院子里住了一宿,“这个院子最接地气,住着神清气爽,最有家的感觉。我喜欢邀三两知已来院中小聚,飘泊半生的我,在这里找到了叶落归根的感觉。”

梁上燕说:“从史前旧石器时代文明发端、尧舜禹时代的根祖文化,一直到洪洞县的大槐树,山西的土地见证了中华民族的诞生、融合、迁徒到全国各地乃到世界各地的全过程,也是我们每一位炎黄子孙的根系所在。”姜伟对此很认同:“无论过去还是现在,不管晋商的产业做得多大,始终念念不忘回家盖房安居,山西似乎有一种魔力,这也是一种乡土文化向心力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