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接受反应论中的读者类型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接受反应论中的读者类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接受反应论者把读者作为研究的对象和视野,注重读者在接受过程中对作品所产生的影响。但是,由于不同的理论背景,他们对读者这一概念有诸多不同的理解,由此造成读者概念的不同类型。主要可以概括为实际读者和假想读者。本文从这一角度试图予以梳理。

关键词:接受美学 读者 实际读者 假想读者

中图分类号:B0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3)11-0201-02

从亚里士多德一直到到十四、十五世纪,对于文学的研究一直是以作家作品作为中心,读者和阅读接受一直没有受到足够重视,读者的存在长期以来被忽视,但是,随着20世纪60年代接受美学的兴起,西方文论中把研究的对象和视野转向读者,开始重视读者在阅读接受过程中对作品产生的影响。

不同的文论家理论背景不同,"读者"概念各异,这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是实际读者,即从事阅读活动的具体的读者;二是假想读者,是由接受反应文论家根据文学文本的预期效果得以实现而假想出来的读者。

一、实际读者

实际读者又被译为"真实读者"或者"现实读者", 是指实际阅读文学文本并作出反应的读者,具体地说,他们就是指那些生活在一定时代、环境中形形、实实在在地阅读着各种文学文本的个人读者和群体读者。正是他们通过对文本的直接阅读才使文学文本得以转换成所谓的"文学作品",从而实现文学的价值和意义。然而,由于不同理论家的方法和理论视角不同,对于这类读者的看法众说纷纭。他们对实际读者的定义大致有时代读者、个人读者与社会读者。

所谓时代读者是相对而言,从姚斯对垂直接受的研究可以看出,一部文学文本的历史就是一个被读者理解和认识的过程,而不同时代的读者对文学文本的理解、认识与评价是不同的,这既是由于文本具有的潜在意义非一时一刻所能理解,也是由于不同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习俗、审美时尚等限制了一个时代读者的理解与认识,到另一个时代才克服这些限制,如此循环便造成了接受和反应的无限性。如我国新时期文学读者意识就是从社会政治意识转向审美意识,再转向文化意识,这三个不同时代的读者意识或多或少会影响个人读者对文学的接受。所谓个人读者是强调读者的个体性。在接受阅读时,由于读者的个体因素不同必然会造成每个个体读者有不同的期待视野、不同的阅读反应和阅读效果。这些因素大致有:个体读者的世界观、审美观、社会地位、文化修养、经历、性别、年龄等外在因素以及个体读者的接受动机、兴趣、审美需要等内在因素。这在传统文论中已有很多论述。社会读者主要指一些社会机构如出版社、书店、图书馆、批评机构、文学期刊、教学研究、广播电视以及一些会议如关于文学的座谈会、研讨会、颁奖会等等,他们一般代表了某个社会的、阶层的、集团的意识,带有强烈的倾向性,也往往会利用其独特的社会地位影响个人读者对文学文本的接受。

由此可见,作为接受反应一极的实际读者是具有历史性和个体性的品质,换言之,它以历时性读者和共时性读者的面目同时出现在实际阅读活动中,从而使每一个实际读者的阅读都有别于其他实际读者的阅读。面对同一个文本,每个实际读者的阅读是惟一而非重复的:这不仅指不同的个体实际读者,即使同一个个体实际读者,不同的阅读时间也意味着不同的阅读历史和阅读经验,许多貌似无关的社会读者也可能引起个体实际读者的种种变化。因而,每次阅读都会带来新鲜的经验和感受,这就使得阅读过程既充满创造性又有许多不确定性。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对实际读者的研究更复杂也更难于把握。

二、假想读者

实际读者的意义主要在于当研究的注意力集中于一个特殊阅读群体理解一部文学作品的方式时,就要求助于他,不论文本可能会传达什么判断,它都会反映那个阅读群体各种不同的态度和规范。研究者可以据此对文学及文本的效果进行研究,但是由于对不同时代实际读者的研究有赖于当时的文字材料,而实际情况是时间越久远,所能得到的有关实际读者的文字材料就越少,所以研究者就不得不依靠从文学文本中搜集,就得依靠另一种与文学文本关系密切的读者类型---假想读者。

假想读者是与实际读者相对而言的,具体来说就是指接受反应文论家根据文学文本的预期效果得以实现而假想出来的读者类型。与实际读者不同,假想读者纯粹是一个虚构的读者,没有太多的现实基础,但却可以填补在研究阅读效果和接受反应过程中不断出现的任何间隙,因此他是接受反应文论研究的重点。由于文论家各自的理论背景和研究视域不同,给它的定义也五花八门,有吉布森的"冒牌读者"、普兰斯的"零度叙述接受者"、里法泰尔的"超级读者"、伊瑟尔的"暗含的读者"等等。

"冒牌读者" 是美国批评家沃克·吉布森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概念。他认为在从事文学批评和研究时必须要认真区别一部文学文本的作者和文本中的说话者(叙述者),叙述者才是真实的,以往的研究已注意到了这一点,可忽略了与之密切相关的另一个重要领域,即关于读者的区别。应该从读者身上剥离出来类似说话者的角色来加以研究,这个角色就是所谓的冒牌读者。

"零度叙述接受者"是热拉尔·普兰斯提出的假设性读者概念.普兰斯从强调叙述者与叙述接受者之间存在对应关系出发,认为对在作者与真正读者之间担任中介调停的角色---叙述接受者加以探讨和研究是有必要的,于是他把所有可能接受一部文学文本的各种读者分为三种:真正的读者(手里拿着书读的人)、虚设的读者(作者认为自己是为他而写的、有一定审美能力的人)以及理想的读者(对文本能完美理解的人)。

迈克尔·里法泰尔提出了"超级读者"的概念,这种群体包括诗人、批评家、翻译家、学者以及其他为普通读者提供关键消息的人,正是他们才得以把文体事实建立起来。伊瑟尔认为":超级读者就像一个探矿手杖,我们从中可以看见文本中潜在意义的编集密度。作为一个各种各样不同能力的读者的集合术语,它把文本启示中所包含的语义学和语用学内涵的根据考虑在内,这种根据可以在经验上得到证实。"因此从宽泛的意义上来说,超级读者类似于理想读者。

伊瑟尔对接受反应文论诞生以来有代表性的读者概念进行了研究和批判,并提出了"隐含的读者","隐含的读者"指完全按文本的召唤结构去阅读的读者。 "隐含的读者"是"一种与本文结构的暗示方向相吻合的读者,即受制于文本结构的读者,但它又不是单向地决定于文本的结构,它还包含着读者再创造的能动性和对于作品意义的参与和实现"。

由此可知,接受反应文论家从接受角度来定义读者,把读者分为实际读者和假想读者。接受反应论者把读者作为研究的对象和视野,注重读者在接受过程中对作品所产生的影响,由此开创了一种新的接受传播学视角.

参考文献

[1]赵毅衡"新批评"文集[C].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

[2]朱狄.当代西方艺术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3]伍蠡甫.现代西方文论选[C].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

[4]伊瑟尔.审美过程研究---阅读活动:审美响应理论[M]. 霍桂桓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

[5]斯坦利·费什.读者反应批评:理论与实践[M]. 文楚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