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陶行知对孔子“因材施教”的继承与发扬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陶行知对孔子“因材施教”的继承与发扬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本文探讨陶行知的教育理念对中国传统儒家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扬,选取了“教学做合一”与“因材施教”这个比较细微的角度。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方法虽然是比较先进的现代式的教育思路,却深深地植根在中国古老的儒家教育传统中,理清这里的发展脉络,对今后中国教育思想的发展大有裨益。

【关键词】陶行知 孔子 因材施教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8-0050-01

在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理论体系中,“教学做合一”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教学方法上的创见。这不仅仅是陶行知教学实践的总结,也不仅仅是学习西方教育理论的产物,更是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延伸,甚至可以说是对孔子“因材施教”方法的继承发扬

一、孔子的因材施教与陶行知的生活教育

在几千年前的孔子那里,因材施教并未形成方法论意义上的教育理念,但孔子在教育中实践了“因材施教”却是事实。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孔子的因材施教都是在社会实践——即孔子及其弟子为政行仁的过程中进行的,也就是面对具体情况提出的具体思路、具体方法。

比如,子路和冉有在从政的过程中都遇到了意志与行动的关系的困惑: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论语?先进》)。[1]

面对同一个困惑,孔子的解决方法迥然相异。对子路的回答是:有爸爸哥哥活着,怎么能听到就干起来?对冉有的回答是很干脆的:听到就要干起来。当另一个弟子公西华就这个矛盾的现象询问老师的时候,孔子回答:

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论语?先进》)。[1]

因为子路平日胆量太大,易莽撞行事,所以要压压他;因为冉有平日做事爱思前想后,易退缩,所以要鼓励他。应当说,这一做法不是哲学研究上的恰当方法,却是教育上的恰当方法。

当然,孔子的这种情况有那个时代的贵族教育遗风的因素影响,而到了二十世纪,陶行知作为一位具有现代眼光的教育家,将这一思路总结成“生活教育”。这是对传统因材施教思路的发展,也是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方法的基础。

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因此,我们可以说:“生活即教育”(《生活教育》)。[2]

对这一教育观念,陶行知特别强调:“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之教育,它不是要求教育与生活联络”(《教学做合一下之教科书》)。[2]这就把孔子针对弟子扬长避短的因材施教方法扩展了,全面化了。而且陶行知认为: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就是教育法。它的涵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教学做合一下之教科书》)。[2]

所以,生活教育又是教学做合一的基础。

二、教育的目的性不同

孔子在因材施教的教育思路上,有着明显的目的指向。正如朱维铮先生所言,“他的目的在于造就君子”。[3]孔子的学校有四科:德行、政事、言语、文学(见《论语?先进》)。德行、文学,指可做贵族教师的人才;政事、言语,指可做诸侯臣僚的人才,朱维铮先生总结称:“这种分科教育法,是孔子因材施教的具体化”。[3]

所以,孔子在向仲弓释仁的时候称要:

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论语?颜渊》)。[1]

这是叮嘱仲弓为人行事要严肃认真,小心谨慎。从仲弓平日考虑事情周到的个性看(可参看《论语?公冶长》《论语?雍也》相关条目),孔子是希望发展其长处。而对同样“问仁”的司马牛,孔子却答称:

仁者,其言也訒(《论语?颜渊》)。[1]

按《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所言,这是专门针对司马牛“多言而躁”的缺点而说,所以孔子是希望规避他的短处。

对于“仁”这一儒家思想的核心精神,这种解释从哲学上看无论如何都是含糊不清的,却都符合传统的中庸思想。所以自汉以后中国的儒家教育培养的大都为附庸权势的官僚文人。

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在这一层次上却相反,是要摆脱掉这几千年来的恶劣传统。为此,他提出了“活的教育”。“活的教育正像鱼到水里鸟到树林里一样”。比如教育儿童:“普通儿童之特性,大多都富于好奇心。当他还不知道说话和走路的时候,他时常手舞足蹈的,跃跃欲有所试的样儿,忙个不歇。这可就是他的好奇心了”(《活的教育》)。[4]

教育中满足好奇心,就是对创造性的培养。这在陶行知解说“教学做合一”的论述中更清楚明了:

做含有下列三种特征:(一)行动;(二)思想;(三)新价值之产生。一面行,一面想,必然产生新价值。……有行动,有思想,有新价值之产生……这是做,这是教学做合一之做(《教学做合一下之教科书》)。[2]

因此,“做是发明,是创造,是实验,是建设,是生产,是破坏,是奋斗,是探寻出路”(《教学做合一下之教科书》)。[2]

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重点培养的不是什么政治人才,甚至专业人才,而是创造性的人才;但反过来这又是培养专业人才的基础。这作为中国教育思想在二十世纪的一大飞跃、一大创见,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117、123~124

2 《陶行知全集》第2卷[C].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288~290、633

3 朱维铮.音调未定的传统(增订本)[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316

4 《陶行知全集》第1卷[C].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