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体验快乐的学习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体验快乐的学习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名师简介

李冬梅 北大附中技术学科主任、信息技术特级教师、国家基础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研制组核心成员、首都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北京教育学院兼职教授、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先进工作者。

自从踏上讲台,我尽管紧跟新课程步伐,努力以学生为中心,但学生的学习兴趣每日递减,上网的热情却日益高涨。这令我感到迷茫,觉得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是遥不可及的目标。

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杂志上认识了李冬梅老师,喜欢上了她展示的课堂。在她的课堂里,学生用作品描述生活,表达感情;教师通过作品了解学生,评价学生的技术掌握情况,从而改进教学,实现教学相长。

“从什么地方开始让学科强壮?根本是让学生喜欢这门课,让学生觉得这门课值……”我追随李老师的声音又来到她的博客。在博客里,我感受着李老师做教师的幸福,欣赏着优秀的学生作品,羡慕得不能自已。然而,当我把李老师的课“搬”到自己的课堂上,却发现自己似乎没得要领,学生并没有爱上我的课堂,我亦没有幸福感。带着对李老师的敬仰,也为解开自己的心结,我冒昧地来到北大附中,进入李老师的常态课堂,零距离地感受学习。

技术构建安全、自由的环境

北大附中信息中心刚于暑期褪去十年的旧衣,穿上新衣――桌椅是教师们根据学校实际情况自行设计的,桌面宽敞,桌距宽大。这里所有的电脑都被完备的技术统一管理着:机房电脑都启动至交互式界面,学生登录后,有近300M的私有存储空间,包括桌面、我的文档、作业盘,保存着学生的作业,记录着学生的成长;每位教师都有跟着账号走的私人空间和共享的学校资源盘,并对自己的文件有完全控制权,对其他教师共享的文件有浏览权。

想到机房被博友们称为“铁锁”,我开始上下左右地打量起来。桌子下方半开放的柜子里立着两台紧密相靠的主机,柜子后面是对开的门,门上有锁。这把锁不仅锁住了主机和所有的线路,也把所有的外力都阻挡在门外。除此之外,还有一把隐形的锁。虽然所有用户登录电脑后可以随时冲浪,但他们没法安装任何程序,更没有修改计算机关键设置的权限。这两把锁几乎锁住了所有可能的破坏,但丝毫不影响学生正常使用电脑。

让课堂与开放的互联网竞争,是多么难的事啊!难道没有不听讲的学生?没有人打游戏?没有人乱逛互联网?李老师说,这些问题她都曾遇到过,但当学生对课程感兴趣,大部分问题就慢慢地解决了。

智慧创造自主、快乐的课堂

我于2011年1月7号到北大附中,这里17号期末考试。高一信息技术还有两次课:《视频处理》和《作品汇报》。初一信息技术还有一次《图像处理》课。《视频处理》课是对作品“我的校园 我的同学”的最后一次制作课。主要内容是:处理视频与前期的所有图像、动画作品,配合音乐合成有片头和片尾的完整作品。早到的学生登录教学网站便忙碌了起来。投影屏幕上显示自动点名的结果。李老师确认未登录的学生后上课,接着,用简短的几分钟强调存在的问题,便让学生自行操作。学生们有的忙着调试片头,有的仔细地编辑片尾,有的试听音乐和视频是否合拍,有的讨论视频的整体连贯性……每个人都在忙着自己的事,李老师帮助他们处理意外情况。正如学生作业里所说:“信息课很自由,上网、作业时间都由自己决定,老师并不强制,却能把学生管理得很有序。”下课了,学生们注销账号,电脑回到交互式登录界面。

《作品汇报》课要求学生汇报并评价作品。一上课,讲台就变成了舞台,一个个小组动情地展示自己的作品,讲台下的学生总会给予热烈的回应。我像坐在不停换台的电视机前,一会儿是严肃的中央台,一会儿是搞笑的湖南台,一会儿是温情的江苏台……平时觉得单调的片头、无趣的片尾也生动了起来,处处都有学生们的创意。

初一的第16次课《图像处理4――图层混合与滤镜》中有几个教学细节给我的印象最深刻。课前,学生叽叽喳喳地点评作品,教室里的温度直线上升。李老师征询他们的意见后开始上课。当李老师要展示一个学生的作品时,有人大叫“不要放”。话音未落,一个微胖的男孩冲上讲台,按下投影开关按钮,屏幕慢慢地收了起来。开关按钮可能被他使了过大的力气,竟再也按不动了。看到这一幕,我愣住了。李老师却平静地把时间留给大家操作。这个过程中,我发现角落里有个女生的电脑屏幕出现了五颜六色的网页,却不是教学网站。李老师环绕教室一周,看了整体情况后,将按钮调试正常,重新开始上课,详解教学内容中的一个参考范例。当范例演示完,我正担心学生能否吸收时,已有学生摩拳擦掌,打开了Photoshop。这时,又有男孩叫道:“这个也不好玩。”“好玩的自己设计啊”,李老师微笑着来到他的身边。我又扫了一眼刚刚逛到网上的角落女生,她正专心地做着作品呢。有学生打开了Word,里面一片红,一片黑。我凑过去仔细一看,原来是她的脚本,她用了不同颜色标记已完成和未完成的内容。学生制作作品的过程中,李老师忙碌地指导着,始终微笑着。我暗暗佩服李老师对教学意外“四两拨千斤”的处理艺术,同时,我也被李老师的课堂教学“魔力”震撼着。教学内容经过怎样的整合加工,才能让学生们如此专心呢?

丰富的教学网站、开放的作业与科学的评价

李老师的信息技术课不用带课本,教学网站有全部的内容。是课本的电子书?当然不是。这里不仅有李老师因地制宜的自编内容,还有班级的上榜作品、历届学生的优秀作品、每次作业的整体评价以及每位学生的具体评价。

我之前一直好奇于《视频处理》课上学生各种各样作品的来源,在教学网站的第10次课,我找到了答案。这次课的内容是“图像课1――‘我的校园 我的同学’脚本设计与素材采集”。学习内容有四项:有关数码相机的基础知识、图像处理工具ACDSee的使用、Photoshop界面介绍、Photoshop图层概念。素材的采集与制作由小组合作完成。为了便于学生有方向地采集制作,李老师在实践内容中给出了具体的评价内容和标准。详细的评价标准指导着脚本的创作,保证了后面的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因为小组确立的主题不同,组内各人的分工不同,所以采集的材料就丰富多彩了。

“我的校园 我的同学”这个作品要经过8次课(16课时)才能完成,后面7次课的教学内容是:图像加工(4次课)、动画制作、视频处理与合成、汇报作品。以前觉得两节课连上,时间太长了,不知道用什么内容来充实,而这里每次课的网页内容都够讲半天。但是李老师讲得并不多,大部分内容供学生自己选择使用。北大附中的学生基础一定很好吧?我情不自禁地查看起第一次作业的情况。

第一次作业是上完《信息及其特性》后让学生写下对北大附中的印象、谈谈对信息技术的希望等。作业考查的不是记忆,而是每个人的思考程度。在教学网站第二次课的首页找到作业点评,里面记录着第一次作业的班级整体情况:“1.大多数学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信息的概念,说明学生们对信息的本质有一定的了解。2.存在的不足是,大多数学生没有对所写内容进行必要的技术修饰。在信息技术课上所学的工具是为我们的学习生活服务的,所以,为了更好地表达你的意思,需要一定的技术支持。如:标题字号要大一些、居中;适当的分段可以使你写的内容更加清晰,等等。”每个学生的情况又如何呢?我回到首页,进入作业查询,出现了一张详细记录全体学生作业情况的Excel表。映入眼帘是众多的亲切笑脸,它们标记着作品是否达到各项评价标准。笑脸达到一定的数量,自动上榜,这次只有3人上榜。表的最后一项“老师的话”记录着李老师对每位学生的作业点评,不仅有对信息和信息特征错误理解的纠正,还有对排版格式的针对性建议。第二次作业是“信息技术及其应用”,9人上榜。“老师的话”中对技术的提示明显少了,更多指出的是学生对列举案例分析的不恰当。第三次作业是“撰写搜索研究报告”,有诸如页码大于12页、在大纲视图中使用三级标题、对标题自动编号、自动生成目录等高级要求。结果,学生上榜人数接近一半。这让我意识到,李老师布置的作业不仅是知识应用的地方,也是师生交流的平台,它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多学生是受上榜作品的激励才开始认真阅读教学网站的内容,努力完成作品的。

有了搜索和排版的技术基础,李老师布置了小组合作的第一个作业:自助游。这次来北京的吃、行、住,花了我很长时间去做准备,因此也特别想看看学生究竟做出了什么样的作品。我打开了两个作品:一个是德法深度11日游,一个是日本游。作品里充实的内容让我感慨大长见识。看完学生的作品,我都想建议李老师开旅游公司了。“自助游”作业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分三次课完成。对照三次作业的评价表:总体规划、中间结果、最终稿,明显地看出评价表的指引作用,不仅指引着前进的方向,也指出了小组合作中存在的问题,促进小组成员的合作。评价表的中间一项将笑脸总量转换成5分制,达到基本的笑脸数,即为5分,自动设为上榜。评价标准和作业内容是同时公布在教学网站的实践内容。李老师说:评价标准必须在学生做作业前清楚地告诉学生,不能事后再说哪里需要注意、哪里是重点。评价表也是作业的方向标,用评价标准促进学生的学习,这就是“为了学习的评价”。我欣赏两个作品就花了半天时间,李老师每周要批改4个班的8次作业,压力必然很大。李老师说:“将作业情况及时反馈给学生,是老师交给学生的作业。老师要求学生按时交作业,必须自己先做好榜样。”难怪李老师经常凌晨才休息,原来如此。

以前常常听到人们对教育“脱离实际,没有关注瞬息万变的社会”的批评声。这里的数字化点名、数字化课堂、数字化作业夹、数字化评价,一切都与数字化的生活那么接近。这里的教学内容不要求记忆知识,而是帮助学生组织知识;不是教授钉子、瓦片,而是帮助学生搭建知识房屋的框架。这里的作业站在学生的角度,尊重他们不同的性格,帮助学生学以致用。这里的评价代替了考试,真正促进了学生的学习。想到这些,我顿悟过来,这里的教学内容、作业要求、作业评价、教学环境每一块都自成系统,所有的这些又构成一个大的系统。如果只截取片段进行模仿,效果必然会大打折扣。在李老师身边,我感受着她多角度地思考问题、灵活地解决各种问题的教学艺术;感受着她慢慢地靠近目标,最后一定能实现目标的信念与力量。这样的工作精神鼓励着我努力地学习并逐渐地搭建这些系统。我知道,即使拥有了这些系统,还要学习如何灵活地引导学生,使这个系统发挥功效。要向李老师学的东西还有很多,要走的路还很长。

(作者单位:江苏灌南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