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司母戊鼎的未解之谜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司母戊鼎的未解之谜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搜宝,发现青铜方鼎

1939年正月,河南安阳的村民沉浸在浓浓的节日气氛中。深夜的荒地里,一个神秘的黑影在忙碌着。探杆逐渐深入地下,突然,好像碰到了什么东西。

这一片荒地是安阳的武官村。安阳位于河南省最北部,20世纪初,安阳小屯村带字甲骨出土,使这里一下闻名天下。武官村位于洹河的北岸,小屯村位于洹河南岸。随着这一带大量甲骨和各种器物的出土,一个3000多年前的王朝――殷商,逐渐浮现出来。骤然间这里成为了考古学家和古董商人的搜宝之地。多年的考古挖掘和古董商的光顾,使得附近的村民,对墓葬的勘探都具有一定经验。

这一夜,武官村的荒地里,有人发现了什么东西,然而探测人并没有立即挖掘,而是向村里跑去,他急切的要去找另外一个人――吴培文。

吴培文是武官村的村民,如今已是85岁的老人,而当年他只有18岁,已是家里的当家,吴家拥有武官村三分之一的土地,那一片荒地曾经是吴培文家的祖坟地。

两个人仔细分析着,探杆是最为直接的线索。刃子卷了,说明碰到的东西肯定异常坚硬,深入地下12米,凭借经验,这个东西很可能是古人留下的。他们仔细查看,希望可以准确的推断出碰到的是什么。

对于有着丰富探测经验的村民来说,这一次的推断却让他们感到异常疑惑。石头、铁器、铜器,都一一被排除了。难道他们真的探到了一个从未遇到的东西?

那时日本入侵中国已有2年多,安阳的飞机场已被日军占领。距离武官村不到1公里,是日军的军事重地。驻军,对这里的一切都紧密监视着,任何风吹草动都会第一时间赶到,掠夺中国的古董也是日军重要任务之一。

从安阳发现甲骨文开始,日本古董商人就蜂拥而至。侵华战争暴发之后,日本考古学者,从原来的学术考察变成了直接的公开掠夺,开始在中国直接进行考古挖掘,甚至军队也直接参与。

这一次,村民们已经探测出了东西的具置,如果自己不挖掘,日本人会不会得到这个消息呢?吴培文决定尽快挖掘。

深夜,吴培文找来了七八个兄弟,带着工具朝坟地走去。谁也不知道他们将会挖到什么,每一个人心里都充满了各种期待。

村民们很快就找到了当初探杆探下去的地方,挖掘工作立刻开始,一切都进行得似乎异常顺利。五个小时后,他们开好了一个二尺来宽、七尺长的坑。人们急切地想看到,这一次到底发掘了什么,然而让他们感到意外的是,似乎什么也没有看到。

吴培文只身来到坑底下。拨开泥土,他看到一截圆柱形器物,继续清理上面的泥土,露出了精美的文饰。这一截圆柱形器物到底是什么呢?它还深深的镶嵌在泥土之中,根本无法移动。

此时已经传来了鸡叫声,天就快要亮了。如果天亮之前不把东西挖出来,就很可能会被日军发现。终于他们还是决定要将坑填回去。

如果这个器物真的像推测的这么大,那么它的重量也一定是大的惊人,又如何把它从十几米的深坑中拉上来呢?这无疑又要增加人手,日本人随时可能得到消息。如何迅速结束行动,如何躲过日军耳目?种种问题在吴培文的脑海中思考着。

吴培文在焦急中等待天黑,这一天似乎比往常更加漫长。黑幕终于笼罩了大地,为了加快行动,他找来了四十几个人,而这一夜时间对于他们来讲并不宽余。大家加快了动作,一个更大的坑被挖了出来,坑上又架起了辘轳,土被一筐筐吊上来,五六个小时过去了,坑一点点深了下去。

一个巨大的青铜器终于露出了全貌。吴培文惊呆了,这是一个巨大的青铜方鼎,它倾斜着挤靠在泥土之中。

为保密,国宝埋进垃圾坑

这一个白天,吴培文忙碌不堪,要准备更多的能够将巨鼎拉出来的工具。他们从城里买来了打井用的大麻绳,同时,准备了几匹牲口。日本人耳目众多,这已经是挖掘的第三天了,知道消息的人也越来越多,这一晚是他们最后一次机会。否则,消息一定会泄漏出去,后果不堪设想!

“它在里面楞着呢,口冲东北,脚蹬西南,那个右耳朵呢在上边,支楞着躺着。往上弄的时候,就是一个绳系住耳朵,一个绳系住腿,你想那辘轳头能吃住它那么重吗?只是减轻它的力量。搁这边填土,填了土以后,再提耳朵;搁那边填土,耳朵填满了再撤这腿。” 吴培文说。就这样村民们一点一点把大鼎从十几米的深坑中拉了出来。

如此巨大和沉重的鼎他们头一次见到。此刻,谁也不知道,这个巨鼎就是迄今为止发掘出土的最大青铜器――司母戊鼎。

但是他们仔细一看,大鼎只有一只鼎耳。村民们在周围四处寻找,结果都一无所获。

虽然少了一只鼎耳,但是村民们仍旧欣喜万分。用了三匹骡子才把它拉到了吴培文家院子里。为了保密,吴培文没敢多看上几眼,就匆匆把这个国宝藏到了院子的垃圾坑里。

青铜鼎是皇家礼器,巨大的鼎更是国之重器。中国人向来对鼎有一种崇拜意识。村民们似乎冥冥之中也感觉到了,这个鼎意义非凡,它比普通古董更大更珍贵。

很快,吴培文家里的客人就络绎不绝。挖到宝贝的消息,还是迅速在村里散布开了。亲戚、朋友、乡亲全都来询问,吴培文却闭口不答。

然而他预想不到的是,自己只字未提,消息还是泄漏了出去。数天后一个黄昏,武官村来了一位神秘的访客。

肖寅卿,当时中国最大的古玩客之一。黄昏时分,他从北京专程赶到了安阳。

夜里,肖寅卿来到了吴培文家,伴着朦胧的月色,埋藏大鼎的院子被再次挖开。见到如此巨大而精美的青铜大方鼎,肖寅卿默不作声。

“他光摇头,摇头伸舌头,不说话。我说肖先生莫非买不起吗?他笑,说买得起。我说你给多少钱?他考虑有三四分钟,才比了两个手指。有人问:2千?他说:20万。”吴培文说。

20万大洋粗略相当于现在2000万人民币。这个价钱对于村民来说,简直就是一个天文数字。然而肖寅卿接下来的要求却让他们更加惊讶。

“我得要求一个条件,要求粉碎。”粉碎?如此精美的大方鼎,竟然要求把它粉碎,可这是肖寅卿答应收购的唯一条件。“用钢锯条锯成10块,4条腿,4块梆,一个底,一个耳朵,我分块装箱。如果不粉碎,不分开,我没法弄,弄不到车站日本人就给我抢走了。”

提出粉碎的要求之后,肖寅卿立即离开了安阳。难得完整保留下来的千年巨鼎,却要在古董商要求下被毁于一旦,村民们再次犹豫了。

连肖寅卿这样的大资本家,都对日本人估计三分。何况村民要把大鼎继续保存下来,危机近在眼前。村民们开始了粉碎大鼎计划,认为用钢锯锯铜是手到擒来的事情。而令他们惊讶的是,数千年前所铸的铜鼎竟然如此坚硬。

几个小时过去了,鼎腿非但没有锯开,连钢锯也磨光了。他们又找来了巨大的铁捶,砸了50多锤之后,鼎耳终于掉了下来,可鼎身却依然安然无恙。不能粉碎大鼎,又能把它藏到那里去呢?他们再次陷入困惑之中。

大鼎在日军眼皮底下逃过劫难

日本人终于还是来搜查了。

“第一次,简单的在屋里搜了搜,走了。第二次可不得了,来有二三百个人,架着3挺机枪、刺刀,把武官街整个包了。”吴培文回忆当时的情形说。

屋内空无一人,吴培文已经逃走,但是日军并没有去追捕吴培文,而是直接奔向西屋马棚。

此刻的大鼎就埋在日军脚底下,他们一定是得到了确切的消息,搜索的范围距离大鼎越来越近。

然而,就在快要发现的时候,突然间,日军又冲进了隔壁的西院马棚。顷刻之间,西院马棚被搜查得狼狈不堪,院子被彻底挖开了。而此时,真正的大鼎就埋藏在只有几米之遥的隔壁马棚。此次的搜捕再次落空。

吴培文躲过了日军搜捕,大鼎也在日军眼皮底下再次逃过一劫,但是这一次吴培文更加感觉到危险迫在眉睫。如何能够真正彻底摆脱日本的搜查呢?

从别人那里购买了一个廉价的小鼎,吴培文把这个不值钱的鼎藏到了家里的空炕下面,一切准备就绪,他希望这一次可以彻底蒙骗过日军。“后来又来了,一搜,搜着了,高兴得不得了,走了。”

也许日本人真的发现了,这只是一个骗局,几天之后,日军又来了。

抱着拼死一搏的信念,吴培文跑出了村子。此时日军已经搜到了吴培文家。吴培文顺利的躲过了几处岗哨,一直朝武官村外跑去,他顾不得看日本兵是否追来,一口气跑出了好几里地。

当他再次侥幸回到家中的时候,发现日军拿走了他家里墙上的照片。日本人并没有善罢甘休,肯定会通缉他。年仅18岁的吴培文不敢在家里久留,只好背井离乡,开始了长达10年的逃亡生活。直到1949年,他才安心地回到了安阳,回到武官村。

1947年,司母戊鼎送往南京,作为六十寿辰礼物。1959年从南京博物院运往北京,现藏国家博物馆内。

司母戊鼎留下的未解之谜

如今,已经84岁的老人,仍然居住在当年的祖屋中,依旧守候着那个曾经埋藏了巨鼎8 年的院子。

如今司母戊鼎收藏在国家博物馆里。经过清理和秤重,它的准确重量是832.84公斤,是世界上迄今为止出土的最大青铜器, 比出土于安徽寿县的第二大鼎,重了将近1000斤。第二大鼎,是2400多年前春秋时期楚国鼎。那么司母戊鼎又是什么年代的器物呢?

殷墟有200多年的历史,经历了8代12位商王。专家们把殷墟文化分为四个时期,每一时期的器物,在造型上都有大致的分期特征。根据鼎腿与鼎腹的比例关系,专家们判断,司母戊鼎应该是比较接近殷墟二期的器物特征。但这个答案还很模糊,无法确定是哪一位商王。

既然器形上无法做出更加准确的判断,专家们只能把研究重点放在了铭文上。司母戊鼎名字的来源,是因为鼎腹内,三个清晰的铭文。经过70多年对甲骨文的研究,考古学者们已经可以十分确定,这三个字,正是“司母戊”。

“所谓司,是祭祀,母是母亲,戊呢,是个人名,是个称谓,那么到底谁是‘戊’?通过查甲骨文,我们发现甲骨文里提到过好几次戊。” 唐际根是英国伦敦大学考古学博士,现任安阳考古工作站站长,他在安阳工作了10年。

晚商时期,可以想象,铸造这个巨鼎在当时来说必定是一个举国上下的浩大工程。那么这个母亲又是一位什么样的人?

商王朝,虽然遗留下了大量墓葬,但是被历朝历代盗墓者光顾得几乎一无所有,尤其是王室大墓,几乎都无法确定墓主人的身份。此时,正在对司母戊鼎进行维护和检测研究的国家博物馆文物保护中心副主任姚青芳突然想起了一个没有被盗过的墓葬,妇好墓。

妇好墓是未曾被盗过墓葬中规格最高的一个,也正是因此她的身份才被确定无疑。这其中出土的青铜器一共重达1.6吨,两个方鼎都有100多公斤,其中一个名为“司母辛鼎”。

姚青芳把司母辛鼎合金配比与司母戊鼎做对比后发现,两个合金配比情况及其相似,而史书上和甲骨文都记载着,“妇好”正是武丁的王后。这样几乎所有的研究证据都倾向于,司母戊的“戊”应该就是武丁王的另外一个王后“戊”。

甲古文中关于武丁之妻“戊”的记载几乎微乎其微。然而关于妇好的记载却让人极为震惊。妇好,主持祭祀、打猎、带兵打仗,她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赫赫有名的女将军,如此非同凡响的王后,墓中的鼎也不过是100多公斤,那么这个千斤巨鼎的主人又会是什么样的人物呢?

在12位商王中,每一位商王通常都有十几个妻子,为什么仅仅有武丁的王后“戊”,墓葬有如此高的规格呢?种种疑惑只能期待着考古学家们继续研究。

2003年,在安阳再次发现了1.68米直径的圆鼎铸鼎遗址。按照这个直径的比例,我们可以想象铸成的大鼎,体积和重量都一定会远远超过司母戊鼎。这说明商代曾经有过更大的巨鼎问世。

3200多年前的殷商留给我们的是种种的猜测和设想,那是一个怎样的王朝?在仅有铜器和石器的年代,古人又是如何创造辉煌的?

司母戊鼎留给人们的是更多的未解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