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论小学语文教育中的文学赏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论小学语文教育中的文学赏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那么小学语文更是基础中的基础。教师在教授语文基础知识的同时也要注意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那么在课堂中进行文学赏析就成为非常必要的环节,对学生文学修养的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需要教师对小学语文这一学科中的文学赏析予以足够的重视。

关键词:小学语文;现状;文学赏析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8-285-01

小学语文教育承载着重要的使命,即对中华文化的学习和提高国民素质。语文课堂教学不仅教授学生基础的语文知识,培养学生丰厚的文学素养也应该列入计划之中,应该得到国家、学校、老师以及家长的高度重视。

对学生文学修养的培养,离不开语文课堂上对文学作品的赏析。要培养学生热爱对文学作品的品读,并把这种阅读当做是一次知识的积累、美的享受,更重要的是它将会是一场对心灵的洗礼,使感情得到升华。阅读文学作品有量的积累才会有质的飞跃,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鉴赏能力会随之提高。教师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在这样面的准备和积累,耐心的将语文教学上升到另一个层面,那就是对艺术与美的阐释。这样的教学才能激发学生内心对文学的向往和追求,对祖国五千年的文化的敬仰和崇拜。本篇文章结合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提出了如何在语文教学中促进对学生文学修养的提高。接下来从以下三点加以浅析:

一、文学赏析要从整体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文学作品是作者的主观情感通过语言外在的表达出来的一种形式,就似俗话说的“言由心生”。每一篇文学作品中都涵盖了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所以要想从整体上把握某篇文章的时候一定要努力捕捉文章作者的思想情绪脉搏,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加深刻的感悟文章的内涵。

《怀念母亲》一文主要介绍了季羡林老先生留学在国外时对自己的生身母亲和“祖国”母亲的无限思念,他的思母之情和思国之情深深的流淌在每个字句之间。一位是亲生母亲,一位是祖国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充分表达了作者对亲生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国母亲不变的爱意。教师在教授这一课的时候,不仅是要从文章的结构、写法、脉络、遣词造句上加以分析,最重要的是引起学生与作者在思想感情上的共鸣,深刻的感受到在异国他乡对自己亲人和自己的祖国的浓情厚意,教师就要采用让学生朗读课文的方法,让学生一遍一遍的朗读,每次朗读完毕后要谈一下不同的体会,使学生深刻的体会母亲在每一位子女心中的份量,为什么这两位母亲使作者牵肠百转、魂牵梦萦。同时还要介绍一下季老先生的文化背景和巨大贡献,这样更能在情感上加深对季老先生的爱戴。唯有如此,教师才能达到“传道授业解惑”的功用,也会让学生的思想和心灵受到双重的洗礼。

二、文学赏析需要字斟句酌

对文学赏析不仅要从整体上把握情感脉络,也要对文章中关键的字词加以赏析。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怎样对文学作品中的字词分析品评。举一个例子,比如“袅娜”一词,告诉学生应该要结合文章中的语境,用这个词为什么就恰到好处,不可替代。同时也可以多举几个相似的例子,加深学生的理解,使学生更加清楚的明白这个词的用法。

“这棵榕树好像在把他的全部生命力展现给我们看。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翠绿的颜色明亮的在我们眼前闪耀,似乎每一片树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巴金在《鸟的天堂》中这样描写的。那么老师在讲解时要抓住关键的动词,如“堆”字,用这个动词形容榕树的叶子形象生动的表现出榕树叶子的硕大和繁茂。又如“颤动”搞掉了展示了生命的律动和生命的张力,榕树鲜亮的绿叶仿佛就在我们的眼前。在讲授课文时教师抓住这样起关键作用的动词,使学生感受到文字的力量和文字的美,从而对课文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文学赏析也离不开文章的句子与段落

我国句法、修辞种类繁多,灵活多变的句子构成段落,在文章中会给人一种不拘一格的美的享受。那么在这些结构修辞不同的句子中找出文章的中心句是十分必要的,教师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分析,找出文章表达中心思想的句子,联系上下文和文章的背景来分析,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中心思想并加以把握。

《长江之歌》的歌词诗人经过高度的概括,用凝练形象的语言把长江的源远流长、磅礴的气势、无穷的力量以及古老神秘、多姿多彩描绘的淋漓尽致,表达了作者对长江的热爱和眷恋。要让你给学生比较好的理解这段很美的抒情词句,就是要有感情的朗读,在朗读中体味文字的韵律美和律动感。在此基础上,也要介绍与长江相关的地理知识,,树立起小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培养学生文学修养的第一步就是要做好文学的赏析,为文学修养的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教育工作者要努力做好这方面的工作,努力做到小学生对文学阅读的喜爱,这样会使他们今后的文学学习之路走的更远、更顺利,成为国家文学素养深厚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 张必隐.阅读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 杨东平.语文课:我们失去了什么[A].见:王丽.中国语文教育忧思录[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39.

[3] 邵凤臣.语文教师审美素养初论[D].首都师范大学,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