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国文化的再思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国文化的再思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外语教学既是语言教学,也是文化教学。目前,在跨文化交际中屡见不鲜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 是长期以来我国外语教学过分强调英美文化的介绍和学习,而忽略了对中国文化的渗入所造成的,是我国外语教学中的一大缺陷。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国文化不仅是语言学习的需要,也是跨文化交际和学生们提升自身文化素养的需要,而重新审视和研究大学英语的课程设置,适量增加中国文化在教材中的含量及提高大学英语教师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是满足这一需求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中国文化;迁移;途径

“中国文化失语”是指中国英语学习者在跨文化交际中无法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1]这是继“哑巴英语”之后我国英语教学中出现的另一个令人遗憾的现象。这种现象的产生是长期以来我国外语教学过分强调英美文化的介绍和学习,而忽略了对中国文化的渗入所造成的,反映了我国外语教学中的缺陷和不足。2004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 这种交流不仅包括普通的日常交际,也包括信息与文化的双向沟通。但目前的大学英语文化教学中,普遍以介绍英美西方文化为主,很少涉及中国文化及其英语表达的实际教学现象,与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相去甚远,审视和思考如何在多层次英语教学中系统引入和加强中国文化教育,是广大的外语教育工作者研究的命题。

一、大学英语教学中渗入中国文化的必要性

(一)语言学习的需要

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外语教学 “不仅仅是语言教学, 而且应该包括文化教学”这一理念已逐步成为我国外语界的共识,加大外语教学的文化含量, 已成为我国外语教学特别是英语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2004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颁发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明确指出:“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知识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课程”。 然而,纵观我国多层次英语教学,在增大文化含量上却有着一种共通的片面性:即仅仅加强了对英语世界的物质文化、制度习俗文化和各层面精神文化内容的介绍,而对于作为交际主体的一方的文化背景――中国文化之英语表达, 基本上仍处于忽视状态。[2]

长期以来,我国的外语教学撇开母语及母语文化而独行,各级教育工作者对母语及母语文化在外语教学中所起的作用都缺乏足够的认识,过多地强调母语在外语学习中的负迁移,错误地认为外语学习就是要摆脱母语的影响。但“忽视母语文化的学习就丧失了理解目的语文化的基础。”[3]因为语言是有共性的,语言的共性决定了母语既是外语学习不可缺少的基础,又是可以利用的资源,这也是外语学习中母语正迁移的作用所在。“语言之间有很多普遍现象,不参考母语,又不与母语进行对比,会造成莫大的损失”。[4]因此,我们在学习外语时是以我们的母语为参照,外语及其文化所传递的信息必须首先经过母语文化“过滤”,其中的各种语言的、非语言的文化因素,必须以语言学习者的母语文化为背景,通过两种文化的比较发现它们的共性与差异,完全脱离母语和母语文化来进行英语学习是不可能的。

(二)跨文化交际的的需要

学习语言是为了交流,但交流是双向的而不是单向的。跨文化的交流不仅意味着对异族文化的吸纳,同时也意味着对本民族文化的传播,二者不可或缺。用英语向其他国家的人民讲述、解释中国文化是让中国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的最重要的途径。但如果我们自己都不会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文化,又何以让世界了解中国,了解中国文化呢?

大学生是向世界介绍中国和中国文化的中坚力量,但是他们在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方面却非常不尽人意。据一份调查问卷表明,绝大多数大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英语表达无从下手,有的按字面意思翻译,有的是解释性的意译,大部分人是不知所云。[5]这是大学生们在大学英语学习中看不到、听不到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所致,是大学英语教学过分强调了英美文化的主体性而漠视了中国文化在跨文化交际上的重要性所致。一个忽视或漠视自己民族文化的民族怎么能在世界跨文化交际的舞台上进行真正有意义的双向交流呢?

交流,就是要在吸收、认可外来文化的同时,传播我们博大精深的母语文化。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古老而深厚的中国文化向来为外国人所看重。英国哲学家罗素早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就睿智地发现:“中国至高无上的伦理品质中的一些东西现代世界极为需要。这些品质中我认为和气是第一位的。”这种品质“若能被全世界吸纳,地球上肯定比现在有更多的欢乐祥和。”而对这种至高无上的优秀文化的传播则需要有扎实的语言功底和深厚的母语文化素养。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国文化,通过对中国文化和英美文化的对比学习,能让学生了解到语言学习的真谛,成为一个合格的跨文化交流的使者。

(三)提高学生自身文化素养的需要

大学生作为社会的精英阶层,在世界跨文化交际的舞台上肩负着向世界介绍中国,解释中国文化的重大责任。他们自身的文化素养不仅代表着个人的形象,更代表着中华民族的尊严和骄傲。他们不仅要有扎实的语言功底,更应有深厚的母语文化素养和丰富的目的语文化知识。大学英语文化教学应致力于培养大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培养他们学习和掌握母语文化的自觉意识,深刻理解和热爱民族文化。在校园里,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大学生们热衷于过西方节日,却无法用英语表达各种中国的传统节日;他们沉醉于莎士比亚的戏剧,却对中国的京剧、茶道、绘画、武术、中医以及各种精美绝伦的工艺美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知之甚少;他们欢度着圣诞节却不知道春节放鞭炮的讲究;他们沉湎于情人节的浪漫却说不清七夕鹊桥相会的爱情故事;他们津津乐道于复活节的彩蛋,却道不明端午龙舟赛的来龙去脉。他们肤浅的中国文化功底常常令对中国文化无比向往的外国人都困惑不解。

但值得欣慰的是我们的大学生已经认识到这种不足和缺憾。笔者曾在教学实践中做过一次有益的尝试:在学完《新视野》读写教程第三册第四单元Five Famous Symbols of American Culture之后,请同学们自选一个中国文化的代表做成课件在课堂上讲解。中医、书法、武术、长城、茶道……学生们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中国文化的英语学习中,并从中发出了出人意料的感悟。他们通过这次课件制作,知道了以往觉得英语学习枯燥、没有成就感的原因;从一幅幅绚烂的中国文化画卷中,他们也体会到因为融入了中国文化元素,英语学习也因此而生辉。

无独有偶,有研究者的调查问卷显示:96%的学生认为自己在母语文化的英文表达方面有一定的困难,98%的被试者认为有必要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导入中国文化。[6]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国文化不仅是语言学习的需要,跨文化交际的需要,更是学生们提升自身文化素养的需要。

二、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国文化的途径

(一)课程的设置

课程和教材是语言教学的核心。在课程的设置上应确立平等的文化意识,使学生在认同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平等地欣赏、珍视异域文化;要有助于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民族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通过关注自我、关注自然、关注社会、关注环境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重新审视和研究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研究我国英语学习者的学习目的和跨文化交际的需要,制定科学的培养方案,改变现有的过于重视英美国家文化的课程设置,增加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比重。比如,在大一、大二期间开设一些有助于提高学生母语文化素养,以及一些中西文化比较的课程,并作为考试科目以引起师生的足够重视。大三、大四时则可开设一些英文选修课,传授中国文化,诸如“中国经典文学选读、“中国传统习俗”、“中国名胜古迹”、“中国饮食文化”等,让已结束大学英语学习的大三、大四学生能选修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延续大学英语的学习。

(二)教材内容的选编

中国文化内容在现有的大学英语教材中所占的分量是微乎其微的,笔者对现行较为通用的三套大学英语读写教材中涉及中国文化的篇幅做了一些统计,如下表所示:

统计数据显示,现行的几种主要大学英语读写教材中对中国文化只有零星的涉及,这种以英美文化为中心忽视本土文化的做法正是跨文化交际中出现“中国文化失语症”的主要原因,因为学生们在以往的学习和阅读中几乎见不到也听不到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因此,应重新认真审视我们的培养目标,研究大学英语的教材内容,适量增加中国文化的比重,使学生使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水平与基础英语水平的提高及对西方文化背景的了解呈同步增长之势。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学者与国人在使用英语进行交流过程中具有坚实的文化主体性和文化操守。[7]

(三)教师自身文化素养的提高

外语教师是英语知识及文化的直接传播者,他们的中国文化知识、教学理念以及课堂上对中国文化的涉及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要想在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国文化,教师不但要有深厚的语言知识功底,还必须具备较高的中西方文化素养,要有强烈的跨文化意识,具备用英语准确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在教学中将这些素养、意识和能力传授给学生,使其内化于学生的思维之中并服务于语言应用。外语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积极引导学生树立平等的文化交流意识,既培养他们对异族文化的欣赏和宽容态度,又培养他们民族自豪感和对本土文化的热爱,以使其在日后对外交流中不辱使命。为此,英语教师们要不断加强自身业务学习,提高自己的中西文化综合素质,增强跨文化交流意识,肩负起在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国文化的重任。

三、结语

中国文化英语表达的教学是我国各层次英语教学所应共同担负的重要任务,在各层次英语教学中系统引入和加强中国文化教育,不仅是成功地开展跨文化交际的需要,也是全球化大趋势下文化互补与融合的时代需求。大学英语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批判性的吸收目的语的文化精髓,还要培养其弘扬民族文化传统、认同差异与包容多元的能力,以开放的心态进行国际间的交流。

[参考文献]

[1]吴利琴,母语文化“失语”现象反思〔J〕. 《光明日报》2006 年/10 月/20 日/第006 版.

[2][7]从丛,《“ 中国文化失语”: 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J〕. 《光明日报》 2 0 0 0 年/ 1 0 月/ 1 9 日/ 第C 0 1 版/.

[3][4]刘润清,《论大学外语教学》〔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127.

[5][6]李娅琳,陈晓靖,大学英语教学中渗透中国文化之必要性研究〔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1年第一期.

(作者单位:广西师大外国语学院,广西 桂林54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