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提高就业能力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提高就业能力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探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大学生就业难是当今的普遍现象,当前的金融危机使这一问题更为严重。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我国高校应以市场做风向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毕业生提高就业能力打下坚实基础。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高校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544(2009)06―0073―02

大学生就业难是当今的普遍现象,当前的金融危机使这一问题更为严重。截止到2009年7月,据相关部门统计,2009年需要就业的大学生已高达千万人。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高校应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大教育教学质量工程建设,培养适应社会新形势变化需要的具有较强抗风险能力的实用人才,以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1,改革专业和课程设置,注重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增强高校教学工作的适应性和灵活性。金融危机对高校毕业生就业产生了巨大冲击,就业难已成为当今大学生的普遍现象。和难以就业的大学生相比,用人单位却苦于招收不到适合工作需要的合格人才,两者形成强大的社会反差。交汇点难以重合,高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严重脱节,是这一现象形成的根本原因。各高校要想在激烈的人才市场上站稳脚跟,必须突破传统的单纯学科性的专业设置模式,从学科本位向职业性与学科性相结合转变,拓宽专业覆盖面,变专长教育为通才教育,构建与市场需求紧密接轨的和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结构体系。另外在专业设置过程中,一定把地方经济发展纳入考查范围,使其充分体现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培养能够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人才,形成地方经济与高校强有力的合作体系。在加强学生职业化训练的同时,在课程建设上,不断听取用人单位和专家的意见,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完善课程体系,深化教学改革,综合考虑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改变过去教学内容划分过细,各门课程过分强调各自的系统性、完整性的状况,本着“宽口径、厚基础、适应性强、突出重点和全面发展相结合”的原则,以宽厚的学科基础为课程建设的基础。形成课程平台和课程模块管理模式,争取在校期间通过课程体系的建设顺利完成与用人单位的对接,为社会输送最优秀的人才。

2,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增加基础知识含量,结合学生特征进行分流培养。金融危机的发生虽然使失业人数不断增加,但同时也给大学毕业生提供了机遇。就业市场已逐渐由低素质劳动者向高素质劳动者转化,毕业生的基础知识含量成为就业的重要因素。为了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教学质量提升是关键。因此高校除了强化基础理论,注意学科的系统性,努力体现理论与实际应用以外,还应注意调整系、部之间学科专业和课程结构,形成分流培养模式。将基础类学科与应用类学科在专业上进行分流,后者培养应用型人才,前者要兼顾基础型和应用型两种业务规格的人才培养。在分流的同时,基础学科专业在前期要加强共同的学科基础,后者在专业培养方向上要按照基础型和应用型两种业务规格各有侧重,分流培养。另外,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要注意优化教学内容,以改善学生的能力结构,强化实践教学和社会实习相结合,以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同时注意教材建设,提高教材质量,特别是把提高基础课教材质量放在突出位置,对应用型学科教材的建设要给予充分重视。

3,加强大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的培养。高校作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摇篮,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进程和增强竞争能力中起着重要作用。而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在人才培养上,推行的还是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的的继承性教育,对学生创新思维方法的训练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不够,学生评价体系也深受高考“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大学生创新能力不强,首当其冲的便是创新意识不够。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创新和创业能力,无疑是缓解就业压力的又一条出路,此前我国出台了相应的政策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国家还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提出我国将把以自主创新为核心的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促进高等教育与科学研究的良性互动,积极推动教育与科技、经济的结合。高校要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就要创新教育,转变不合事宜的教育思想,调整新的培养目标。(1)在培养目标上要从以传统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育转变为重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现代教育上来。(2)改革管理制度,营造创业环境。学校要在教学、科研和学生管理环节上让学生多参与,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提供有利于学生发展个人兴趣、特长的土壤,营造和鼓励学生冒险、当“领头雁”、崇尚知识、追求真知的氛围,为学生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宽松的环境。(3)积极创造条件,开展创业实践,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创业实践活动作为一种教育媒介,具有丰富的创业教育内涵。它是一种潜在的创业教育资源。我国大学生创业活动起步较晚,学校为学生提供的创业平台还不够完善。到目前为止,一些高校的实验设备、实习费用等投入并没有相应的增长,影响了在校大学生的实践教学质量,制约了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因此,需要高校不断增加教育设施投入,改善办学条件,积极主动探索鼓励学生自主创业的有效途径。

4,借鉴国际经验,推进教学模式改变,引导大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主角。从20世纪中后期至今,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各国都在寻找和探索本国的高等教育模式,其中美国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欧洲高等教育模式比较具有代表性。以美国为例,美国大学在应对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不断进行教育创新,坚持一个“中心”,三个“结合”。即以学生为中心,课内课外相结合,科学与人文相结合,教学和研究相结合,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目前我国高校应顺应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潮流,借鉴发达国家高校人才培养经验,改变陈旧的“讲授式”、“接受性学习”课堂教学的模式,由传统的以知识注入为特征的高等教育教学模式转化为以学生主动学习和创造性学习为主的现代高等教育教学模式。教学方式的改变,蕴涵着新的知识观、教学观和学习观,它要求教学组织形式由权威控制型向平等参与型转变;要求课程组织方式由知识导向型向能力导向型转变;要求学习方法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它是一种带有研究性和创造性的教育方法,使学生有更大的自主发挥的想像空间和创造空间,塑造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让学生在主动探究过程中获得对知识的理解,要积极肯定学生探究结果的多样性和个人化理解的价值,鼓励学生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和条件选择不同的研究课题,独立自主地开展研究,引导学生主体性、创造性的发挥和发展。

5,搭建产学研教育平台,为学生提供社会实践机会。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我国的高等教育也在顺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现实,变革自身的教育模式和理念。各高校也在通过各种渠道,利用各种资

源,投入大量的资金建设了实验室,专门作为学生实践教学之用。但从各高校反馈的信息来看,实验室发挥的功能并不理想。一方面普遍存在实验室开课率不足的问题,尤其是一些任课教师仅仅把实践教学环节看成是依附于课堂教学的一种辅助形式,并不重视实践教学的指导,影响了实践教学的培养效果;另一方面实验室由于受资金限制,更新较慢,难以和现实业务相对接,不能达到学生进入用人单位后“零培训”的目的,失去了就业竞争力。为了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应与用人单位建立产学研合作体系,创建校外实训基地,形成“前店后厂”式合作网络。第一,学校利用自己人才资源优势,与企业合作承担应用性课题,解决企业生产经营中的问题;第二,建立“企业专家库”,定期举办教育教学改革专家论坛。为高校的教育教学改革、专业设置、课程建设提出建设性意见;第三,专门聘请企业技术人员来校担任实训课教师,让学生第一时间了解当前业务发展情况:第四,与企业建立订单式培养协议,企业为学生提供业务实习机会。通过校企的合作和互动,达到双赢的效果。

6,注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抗挫折能力。金融危机的发生,就业岗位的减少,(上接第74页)给大学毕业生带来沉重的思想压力,情绪波动较大,容易出现一些过激行为。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的开设刻不容缓。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偏向于专业的多,一些学校很少或者没有专门的心理健康、人格健康这样的课程教育,有的在校大学生产生焦虑、忧郁、偏执、多疑、困惑、迷茫等症状,教师还不能很好地指导学生疏导心理障碍。作为高校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1)从新生入学到毕业定期开展心理健康讲座,使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始终。(2)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帮助学生根据自身条件,规划自己人生。(3)建立心理健康专门机构,同时在学生中间设置心理健康协会,通过协会开展多种心理活动,如团体辅导、大规模的心理健康普查等。因为大学生群体面临许多共同的人生发展课题和相似问题,他们也更认同同龄群体间的交流与沟通。因此,适当开展诸如“人际关系训练”、“陪伴学生,心海导航”、“领导才能拓展”等活动,让学生相互接纳、理解、支持、帮助,达到改善和适应的目的。(4)开展健康、有益的校园文化活动。高校可利用广播、电视、计算机网络、校报、校刊、橱窗、板报等媒体,通过第二课堂,关注和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开展形式多样的、针对性强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包括社会实践与调查、学术交流、勤工俭学、科技服务等等。这不仅能使大学生在“玩”的过程中增长才智、发挥特长,还可以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和兴趣、缓解紧张情绪、调整心态,更快乐、健康地成长与成材。(5)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及时了解学生心理状况,加强心理健康预警干预机制,把一些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消灭在萌芽之中。疏导学生要用最乐观的精神支配和控制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