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三大势力“围剿”信托业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迈过7万亿元大关。这是中国信托业在2012年交给中国金融市场的总量数据。
仅仅在几年之前,信托业仍然被监管层和投资者视为“小金融”,而从2012年的数据来看,信托业已经一跃超过保险业成为仅次于银行业的子行业。
业内普遍认为,信托业绩的高回报促成了信托业的高成长,而这种高回报率能否持续成为检验其良性发展的关键。
“我不认为包括信托在内的表外资产业务能够持续实现高回报。”瑞银证券首席证券策略分析师陈李告诉《中国经济周刊》,“随着越来越多违约案例的出现,会让那些曾经热衷于信托的投资者意识到,信托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安全。”
信托高收益预期下滑
无法否认的是,信托业的高成长主要来自于预期高收益的诱惑。只要在搜索引擎中输入信托产品,结果是绝大部分产品的年化收益都能够接近甚至超过10%,这一回报水平远远超过了同期的存款利率和国债利率。
“信托业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分享机制。”中国信托业协会会长、中信信托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蒲坚告诉《中国经济周刊》,“我们把很多人的资金集合在一起去做项目,平等地分享收益,让更多的人共同富裕。”
但相比其他股票、债券等投资品类,信托产品的门槛往往较高,一般以100万元作为投资门槛资金,也存在以30万~ 50万元作为投资门槛资金的情况。相较而言,较低的流动性也是其高收益所要付出的对价。
一位信托业资深业内人士告诉《中国经济周刊》:“信托业之所以如此火爆是与我国金融改革滞后密切相关的。由于银行利率改革迟缓,倒逼出了包括高利贷等市场化的利率,相比较高利贷,信托业是一个相对规范的行业,其代表的影子银行爆发式增长有其合理性。”
根据诺亚财富的报告显示,通过此番调整,金融机构对企业的贷款利率总体下行,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从2012年6月的7.06%降至2012年9月的6.97%,一般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从6月的7.55%降至9月的7.18%。这拖累了信托产品收益率下降。
“2012年下半年以来,我们可以看到央行的货币政策越来越宽松。”诺亚财富研究部助理研究总监李要深告诉《中国经济周刊》,“伴随着银行贷款利率的下行,2012年以来,信托产品平均预期收益率呈持续下降趋势,从年初的9%以上降至11月的接近8%。”
不过,虽然信托业务本质上是对银行优质存款客户资源的抢夺,但银信合作却在过去几年中表现得如火如荼。蒲坚介绍说,以中信信托为例,在过去几年有超过一半的渠道是由银行代销完成的。这使得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银行和信托能够共生共赢。
然而,这个局面正发生着转变。
打破信托高收益美梦
“规模很大,挑战其实也很大。”外贸信托上海分部负责人俞国杰告诉《中国经济周刊》,“信托业面临最大挑战是信托产品的创新和转型,因为基金和券商也在陆陆续续地开展类似的业务。”
诺亚财富的《2013上半年策略报告》显示,经历了两年的高速增长后,信托业也开始面临一定的挑战。政策开放将影响信托通道业务,未来会有相当部分的通道业务借助券商、基金公司甚至保险公司。
“很多信托公司能够做到人均1000万以上的利润,折算成提成,你就能想象进入信托行业的人多赚钱了。”一位信托业资深业内人士告诉《中国经济周刊》,“信托行业虽不一定能说是金融行业中人均收入最高的子行业,但肯定是最赚钱的那一部分人,这引着其他金融子行业纷纷要求开放相关政策。人多了,竞争激烈了,钱自然没有那么好赚了。”
目前来看,对于信托系的高收益剿杀来自于三方面势力:证券系、基金系和保险系。三大势力已经获得监管层政策批准,推动了《证券公司客户资产管理业务管理办法》、《基金管理公司特定客户资产管理业务试点办法》、《关于保险资产管理公司有关事项的通知》等相关配套文件出台。
李要深说:“证券公司、基金公司和保险公司等机构的融资性资产管理业务将对信托融资产生替代效应,且中短期市场利率仍有一定下降空间,因此信托产品收益率有下降可能。”
此外,复苏中的股票市场也可能拖累信托的吸引力。瑞银证券首席证券策略分析师陈李告诉《中国经济周刊》:“今年可能会出现越来越多无法及时兑付的信托案例,这会让更多的投资者意识到信托本身并不是无风险的投资,股市回暖会抽动包括信托在内的各类影子银行的资金,融资渠道的多样化,同样会让信托收益率走低。”
“刚性兑付”或将不再
“我们并不能说信托业是一个没有风险的行业,对于投资者当然有风险,而对于信托公司来说,最大的风险就是信誉风险。”杭州工商信托CEO许东辉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信托募资从本质上来说属于私募性质,由于其不属于向普通投资者募集资金的“大众产品”,其买者自付的投资理念更为明晰。然而,事实上,在过去几年时间里,众多信托公司所许诺的“预期收益”基本都能够实现,这也使得众多投资者缺乏对于风险管控的意识,“刚性兑付”成为业内的“行规”。
虽然《信托公司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管理办法》明确规定,信托公司不得以任何方式承诺信托资金不受损失,或者以任何方式承诺信托资金的最低收益,但隐性“刚性兑付”还是存在的,信托公司也害怕违约事件摧毁其名声。
一位信托业资深业内人士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刚性兑付’是长期以来市场对信托产品偿付约束性的一种认识和预期,这种预期既有共性——认为信托公司一定会严格按照预期的回报和时间进行兑付,也有特性——认为政府一定会偿还项目本息。”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刚性兑付”预期在信政合作业务中表现得最为明显。2011年之后,信政合作业务一直以地方融资平台替代方式存在,即平台无法从银行融资转而向信托公司融资。
去年12月末,财政部、发展改革委、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联合《关于制止地方政府违法违规融资行为的通知》,进一步向市场和投资者警示了信政中所存在的风险。以前,信政合作业务中,地方政府往往会以财政收入为信政合作提供信用背书,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投资者对产品偿还本息的信心。
不过,李要深认为,从目前来看,信托公司在融资业务方面仍具优势。融资业务的关键环节是风险控制,这需要长期的积累,包括对各类担保措施的评估和运用。利率市场化后,资金定价除遵循风险定价原则外,还应依据对产品、客户和市场的充分了解和分析。定价机制往往是不断细分、试验和优化的结果。信托公司在这方面比较有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