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实践环节:新闻写作课程教学创新的突破口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实践环节:新闻写作课程教学创新的突破口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新闻写作能力在新闻专业人才培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学生能否具备较强的写作能力,不仅是其新闻专业素质的直接体现,也是衡量其实践能力的重要参照。但与媒体对新闻人才多样化的需求相比,直接关系到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新闻写作课程教学,在教学理念、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和方法等方面均有不小的差距。新闻写作课程的教学改革,不仅关系到课程教学如何与时俱进,也关系到新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如何创新。如何立足新闻写作课程新的教学理念,以课程体系的完善为手段,以系列教材和精品课程的建设为平台,以媒体共建实习基地和开展项目合作为依托,无疑对促进新闻专业学生的新闻写作能力的提高有积极意义。

新闻报道实践呼唤新闻写作的教学改革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媒体的新闻改革主要是通过新闻业务层面的改革发起的,即以方法性的手段推动报道水平的提高和实践问题的解决。新闻报道领域的拓展和报道方式的创新,为新闻写作教学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案例,也对新闻写作的教学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首先,新闻报道理念逐渐从以稿件为中心向以读者为中心转变。在以往的新闻报道中,记者的主要职责就是写稿,一个记者能不能胜任本职工作,关键在于其是否掌握各种新闻体裁的写作技巧,记者水平的高低决定了稿件质量优劣。但在新闻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新闻报道的效果如何,关键在于记者的选题策划是否符合市场的需求,稿件能否得到读者的接受和认同,并取得良好的新闻效应和市场效应。也就是说新闻报道的职能,不仅是要求记者完成写稿的规定动作,更重要的是稿件如何更好地体现版面效果和读者效应,否则记者写稿花再多的功夫也可能不能产生效益。

其次, 新闻报道体裁逐渐向专业化、纵深化和网络化转变。新闻写作已突破原有的消息和通讯的狭窄范畴,对消息功能的重组和延伸,对西方报纸文体的充分借鉴和对边缘性文体的大胆探索,对于公共事务报道、财经新闻、娱乐新闻、体育新闻、消费新闻、民生新闻等专业报道领域的拓展,特别是对网络新闻报道手段的有效融合,打破了原有新闻写作体裁的界限,使得新闻文体的表达方式更加多样化,更具有方便读者阅读的贴近性。这些变化不仅为新闻写作的教学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样本,也对新闻写作教学内容的传统格局提出了挑战。

第三,新闻报道重点由把新闻写得“准确”和“专业”向注重新闻信息的延伸和新闻价值的深化转变。在很长时间内,新闻报道强调更多的是指导性,其内容主要是动态性报道、经验性的报道、人物通讯、事件通讯。如今随着报业市场化程度的提高,报纸的读者对象已发展到了普通百姓,如何让内容更符合读者的需要变成了首要任务。因此新闻报道除提供尽可能全面的动态信息外,更需要注重拓宽事件的关联度,挖掘事件的新闻价值。

第四,新闻质量评价标准由追求“独家新闻”向实现新闻传播的整体效应转化。过去评价一家媒体或一个记者新闻报道的质量,主要看能否抢到 “独家新闻”,能否做到人无我有。但是由于电视和网络媒体的发展,信息来源渠道的多样化,追求独家新闻越来越难。而且报纸仅仅依靠几条 “独家新闻”,很难对读者产生持久的影响力,也难以形成自身的比较优势。事实上今天的读者更关心报纸内容的选题的设计是否有新意,新闻策划能否保证足够的信息量,在具体报道的操作上是否成熟,能否在有限的版面内提供多种角度、多种体裁的报道内容,来满足读者全方位的信息消费需求。

新闻写作课程教学实践环节的短板

与媒体新闻报道实践全新的发展态势相比,体现新闻写作教学效果的实践环节则相对滞后。新闻写作课程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不强,在学生素质的提高和能力的培养上实操性不足,在人才培养的专业标准上也与媒体的需求不够贴近,忽视了用人单位究竟需要做什么样的事,需要什么样的人。

首先,课程设置与新闻写作实践的发展难以同步。目前新闻院系所开设新闻写作课程过于粗线条,相当部分的新闻院系的新闻写作课程主要分为《基础新闻写作》和《高级新闻写作》两大部分。尽管近年来部分新闻院系对新闻写作课程进行了调整,增设专业新闻报道、深度报道等专业性较强的课程,但总体上依然存在对媒体新闻报道实务的创新反馈不及时、课程设置缺乏超前意识的问题。

其次,教学内容未能较全面地体现新闻报道实践中新领域和新文体。出现这一问题有一定的客观因素,比如媒体新闻报道实践更新快,而新闻院系的教材更新慢。事实上,由于一线教师与媒体和记者缺乏经常性的互动,即使是新版教材也不能较好地反映媒体报道实践的最新内容。比如在财经新闻、体育新闻、娱乐新闻、消费新闻等已成为主打新闻的今天,近年出版的教材内容依然是传统的“三段论”:写作基础理论、消息写作和通讯写作。很多教材未能从发展的眼光、创新的角度来对教学内容进行充实,更缺乏来自报道一线的专业的诠释

第三,教学手段创新度不足,课堂教学往往偏重专业知识的掌握,在学生业务能力的训练方面缺乏针对性。对于新闻报道业务的教学来说,教学手段的多样化不仅是教学内容的“多媒体化”。同时写作课也不同于理论课,看似热闹的课堂讨论可能有助于增强学生对具体社会现象的辨析和理解,但不能真正把专业知识和老师的经验转化为学生的能力。不少新闻专业的学生对新闻的重要性、时效性和接近性耳熟能详,但是在报道中怎么去抢时效、如何去体现接近性则缺乏实战层面的系统训练。正因为新闻写作教学重“言传”轻“身教”,造成学生对所学知识专业深度不够、应用能力薄弱的状况。

第四,社会实践机会较少,新闻写作教学与媒体实习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媒体实习本是学生学以致用和适应媒体新闻报道工作的重要环节,也是检验学生新闻写作课程学习效果的参照。但对这个重要的实践环节不少新闻院系往往是看重实习的结果,忽视对学生实习过程的管理。对学生实习的前期安排、中期检查和终期评估,未能建立起与实践教学相衔接、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学校和媒体合作指导的有效的运作机制和管理体系。

第五,教学内容与科研重点之间的协同性不够密切。新闻写作教学内容的创新,一方面取决于教师对新闻写作实践保持经常的接触和观察,另一方面取决于教师对新闻写作的实践不断进行理论的归纳和提升。目前教师对新闻写作业务的探讨和科研实践相对较少,科研论文写作和项目申报在选题上的实务性没有很好地体现出来,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新闻写作课程教学成果的转化。

新闻写作课程教学如何突出实践性

提高新闻专业人才的实践能力,既是新闻写作课程教学的主要任务,也是新闻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上与媒体需求接轨的重要举措,二者皆有赖于实践教学环节的保障。具体来说,新闻写作课程教学应从以下几方面强化实践性:

首先,更新教学观念,根据媒体对新闻人才业务能力的实际需求建立合理的课程体系。新闻写作课程的实践价值不仅在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为提高学生知识素养打下良好的基础,更在于以提高人才的使用价值为目标,不断增强学生对媒体日趋多样化的报道文体和方法的适应性。为此,要把过去那种大而全的课程分解为小而专的课程,比如专业新闻报道就可以分为公共事务报道、经济新闻报道、科技新闻报道、体育新闻报道和娱乐新闻报道等多个专题,由几个老师共同担纲,各尽所长,专题讲练。这样既避免了师资配备方面的重复性,也调动了教师参与课程建设的积极性,学生也可以从差异性的课程中获得不同的学习效果。

其次,紧贴媒体实际,加快专业教材和案例教材的建设,不断充实和更新教学内容。要充分认识到让学生掌握现有的现成的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了解前人是如何获取这种成果的,只有把业界优秀记者的写作经验学到手,学生的写作能力才能得到明显地提高。所以在新闻写作教材的编写上要充分体现业界的实际操作经验,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要及时补充和添加新的教学案例和素材从而使新闻写作教学在与新闻实践的结合过程中保持更新的活力。

第三,改善教学方法与手段,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能力。新闻写作课程的教学涉及多方面的环节,应该本着突出重点、注重实践、强化技能的原则,在教学大纲的设计、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案例的筛选、课堂作业的布置以及教学效果的评估等方面形成一整套的流程。在这个过程当中,要改变过去那种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要留出时间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只有在教学相长、教学互动中才能不断提高新闻写作教学的实际效果。

第四,新闻写作教学要坚持课内教学和课外引导相结合,积极组织学生参与报道实践和社会调查,让学生“在真实的世界采访真实的故事、接触真实的人物、学习真实的本领”。??对学生的媒体实习环节要加强服务和管理,在报道选题、报道重点以及报道素材的分析和提炼方面给予学生实际的指导,在实践上不断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对学生实习要统筹安排,在实习过程中教师要与实习指导老师加强沟通,了解学生在实习单位的表现,并将学生实习的效果作为衡量学生实践能力和检验业务教学成果的标准。

第五, 确立开放式的办学理念,加强新闻院系和媒体在新闻专业人才方面的合作。新闻媒介不仅是新闻人才的使用单位,也是新闻人才的培养单位。媒介这个“客户”在多大程度上参与了“产品”的生产过程,对人才培养的质量有着多方面的影响。所以新闻人才培养不仅要“面向客户”,更应该有媒介这个“客户”的实质性参与。

第六,新闻写作的实践教学与科研活动要有机地结合起来,体现科研与教学内容创新之间的协同性。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结合媒体实践和各自的专业、课程,在多个专题上开展广泛而深入的研究。特别是对媒体实践中一些新的问题或报道模式要给予充分的关注,如新媒体写作等。这些内容在教材上往往不能有及时的体现,必须经过教师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进行梳理和提升,才能给出符合实际的解答。

注释:

①郭晓科,《在清华学新闻采访:实践教学意味着什么》,《中国记者》,2005年第6期。

(张晋升: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系主任、副教授;张晏:暨南大学2007级新闻学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