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新课标高考“探究题”解答技巧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新课标高考“探究题”解答技巧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教育部2007年新考纲第一次增加了“探究能力”(能力层级为F级),从2007年全国III卷、山东卷、广东卷来看,“探究题”将是未来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命制的一大亮点。

新课标语文高考中,实用文本阅读与文学类文本阅读是作为选考内容安排的。文学类文本阅读着重考查考生的审美能力、感悟能力和探究能力,实用类文本阅读侧重于考查考生的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和探究能力,其中“探究能力”是与新课标理念相一致的。“探究能力”是指探讨疑点难点,有所发现和创新。课改区新高考现代文阅读中的探究,包括文学类文本阅读中的“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探讨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中“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的深层意蕴,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探究文本中的疑点和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等。

下面先请大家看看2007年高考广东卷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探究能力题(原文略)。

第18题:最后一段,作者既说“我们也不会刻意制造一种泥泞让它出现在未来的道路上”,又提出“我们是否渴望着在泥泞中跋涉一回呢”,你是如何理解的?(6分)

该试题文本选用的是迟子建的散文《泥泞》,文章开始先从一个角度写道:“北方的初春是肮脏的,这肮脏当然缘自于我们曾经热烈赞美过的纯洁无瑕的雪。” “那无与伦比的壮丽或者是苍凉”。当“春风来了”,“雪在这时候将它的两重性毫无保留地暴露出来:它的美丽依附于寒冷,因而它是一种静止的美、脆弱的美;当寒冷已经成为西天的落霞,和风丽日映照它们时,它的丑陋才无奈地呈现”。因此而引起作者对“雪”的多种感受:“纯美之极的事物是没有的,因而我还是热爱雪。爱它的美丽、单纯,也爱它的脆弱和被迫的消失。当然,更热爱它们消融时给这大地制造的空前的泥泞。”接着,作者再从另一个角度,回忆起家乡“泥泞不堪的早春时光”,用一深情的语句写道:“我热爱这种浑然天成的泥泞。” 然后,由泥泞联想到俄罗斯这个伟大的民族,“俄罗斯的艺术洋溢着一股高贵、博大、阴郁、不屈不挠的精神气息”。由北方的城市所感受到的泥泞,“想起北方的人民跋涉其中的艰难的背影,想起我们曾有过的苦难和屈辱”。至此,“泥泞”的艰难、困苦、屈辱、苦难等深层意蕴得到含蓄的揭示,文末进一步点明“泥泞使人警醒给人力量”。

此题考查考生从文本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发掘文本的深层意蕴,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探究文本中的疑点和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有较大的开放性,有利于检测考生的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

答题时对文本深层意蕴的探究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方面要结合文本的具体内容和形式特点等深入分析,另一方面要对阅读中的疑点和难点分析发掘,对自己的观点进行分析论证,有理有据。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有层次地分析论证。首先,要准确、全面地解读“泥泞”的象征义。抓住泥泞是浑然天成的,无法人为制造,泥泞象征着苦难与屈辱、艰难与困苦等。其次,要抓住“泥泞”与“未来的道路”的关系来分析。虽然没必要在未来的路上人为地设置逆境和挫折,但是泥泞可以使人警醒,给人力量,可以促使人们重温历史。再次,分析“渴望着在泥泞中跋涉一回”的原因。当我们在顺境中茫然和麻木时,我们会渴望在“泥泞”中再跋涉一回。

当然,对文本中的疑点和难点的发掘探究,有时不能仅止于对文本的认同,而要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进行有理有据的分析论证。请大家再看2007年高考山东卷“文学类文本阅读”探究能力题(原文略)。

第22题:作者说人在孤绝的环境中,往往容易采取酗酒、乞助和寻求怜悯等方式来解脱自己。你怎样看待这种人生态度?假若你处在这样的环境又会如何?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看法。(5分)

探究类试题要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对作品进行有创意的解读。所谓“个性化阅读”,要立足求异,展示自己对文本的不同解读;所谓“有创意的解读”,要立足求新,要有自己的新发现。本题的“你怎样看待这种人生态度”一问,是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假若你处在这样的环境又会如何?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看法”一问,是对作品进行有创意的解读。回答本题的基本思路是:首先评价作者介绍的人生态度,然后谈自己的做法并加以论述。如上述第22题可答为:身处逆境,至少要保持平和的心态,更重要的是在逆境中能在心中点一盏温情的灯,保持自我,不失人格,不失风骨,勇于进取。

当然 ,高考试题不可能是全开放的,“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必须首先是“哈姆雷特”,因此这类试题往往是半开放性的,先要依据文本进行回答,然后在此基础上展示自己对文本的个性解读。

我们解答这类“探究题”还需调动自己的阅读储备,去研究、探讨、发现。下面再请大家看2007年高考全国卷III文学类文本阅读题(原文略)

第14题:对第三段“林冲等他发作过了,去取五两银子,陪着笑脸告道”这句话,明末清初文学批评家金圣叹评点道:“虽是摇出奇文,然亦实是林冲身份。”依据小说内容,探究“亦实是林冲身份”指的是林冲的哪一种身份,表现的是林冲什么样的性格和心理?

这道题以金圣叹的评点引出问题,不是简答题,它要求考生去探索,去论述。因此,“探究题”并不强调答案的唯一,而要探究出丰富多样。试题问林冲身份指的是什么?探究题没有唯一答案,考生可以从配军身份、反映隐忍顺从的性格和心理方面去论述,也可以从教头身份、反映了沉着冷静的性格和心理方面去论述,还有其他种种答案,考生只要从某一方面谈自己阅读体悟的,能够言之成理,就可得分。回答不是漫无边际,根据文本提供的信息,结合自己对《水浒传》的阅读储备,说出自己的阅读体悟。

因此,在复习备考时,大纲规定必读的书目一定要充分阅读,厚积才能游刃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