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十年砍柴 耕读者挽歌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十年砍柴 耕读者挽歌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十年砍柴总会做两个梦:在第一个梦里,他坐在草地上看书,牛吃完了草用犄角顶他的背,感觉脚被露水打湿,醒来一看,原来是脚蹬到被子外面了;第二个梦是考大学,毕业这么多年还得考,有一道题做不出来,很害怕。

在十年砍柴看来,重复出现的梦境意味着某些心结:少年时艰辛、清苦的生活,以及走出乡村的渴望。

在新书《进城走了十八年》里,十年砍柴用编年体的形式回顾了自己在南方乡村度过的童年和少年。这些本来是他发表在博客上的文章,有些私人化的故事记录,但却引发了不少人的讨论和关注。十年砍柴的一些高中同学看到这些文章,辗转找到他,嘱咐他一定要写下去,“他们说这是我们共同的记忆。”

“我之前的一些书是站在一个读书人的角度去分析历史,给读者展现观点和智慧,影响主要局限在读书圈、历史圈。这本书出来后完全不一样,很多是以前完全没有交集的读者―白领、民工、老板,只是因为我们共同经历过那个时代。”有读者评价此书:作为一个出生成长于农村,考大学进城的70后,这本书引起的不仅是共鸣,简直是共振。

断断续续写了三年,在写到最后一章的时候,十年砍柴突然意识到,这不仅是一本个人传记,亦是一首耕读文明的挽歌。“我们70后一代在乡村过着砍柴、看书的生活,而现在这些在农村完全消失了。农村已经变成了城市的延伸和附属,不再是一个完整的生态。你找不到青壮年,只有老人带着孩子。”

儿时熟悉的补锅匠、篾匠,弹棉花的人也统统消失。“在我儿时不过是寻常的乡村场景,没有人觉得珍贵,也不会有意识去拍照片。但现在完全找不到了,成为文化遗产了。”

十年砍柴记述的这十八年是不断念书、考试的生活,对于当时的农村孩子来说,考中专、考大学是改变命运的唯一希望。在故事的最后,十年砍柴“放了一颗卫星”,成为全县文科生第一,考取了兰州大学。

但是现在,很多农村的孩子选择了不读书。“也有一些80后的孩子看完了之后很感慨,你们那个时代还挺好的,虽然艰苦,但是有奔头。现在这个拼爹时代,我考上大学又能怎样呢?”

十年砍柴面对自己的孩子也有着同样的惶惑:他不会再有赤脚走在田埂上的经历了,他可能不会说中国任何一种方言了,也不会有挤进城市的那种压力了。可这是他们这代人的幸福吗?“不是说考大学比我容易就是幸福了,他今后面临的社会状态怎样,是否有一个更公平的世界在等着他,我没有把握。”

Famous:你是通过高考走出了农村,现在很多人都感慨贫寒子弟越来越难通过高考脱颖而出,这是一个更坏的时代吗?

十年砍柴:我觉得是。我并不是否定扩招,但如果一个大的制度没有改革,小的改革就会事与愿违。公平制度没有达到,反而扩招就丧失意义了。过去考个师专就可以吃国家饭,现在考上大学又怎样,没有背景找不到工作。所以很多人就不参加高考了,农民其实是最现实、最理性的。

Famous:70后这一代人正好经历了时代的巨变,你觉得这对个人的意义是什么?

十年砍柴:比较沉重,也比较矛盾。我们身上有传统的东西,但也不排斥新的东西。在传统媒体时代,按部就班,这一代牛逼了就提携下一代,有一种代际的传递。但我们这批人正好赶上了90年代末的网络潮,就一下子横空出世了。弊端是有时候看得太明白。我们这一代人和上一代相比,理想主义的比较少,大家很早就活明白了,看明白了历史的吊诡,政治的翻云覆雨,觉得都没什么,大家都在唱戏,特别能够演戏。看得太清楚不好,我们70后很少有人相信特别真诚的东西,这一代人很少愿意去当堂・吉诃德。

Famous:在这本书里你回忆了很多故事,有没有对你触动特别大的?

十年砍柴:触动最大的就是我们家族4个叔侄的经历。我们当年都是一起念高中的,上学、放学,但后来4个人的命运就不一样了。有一个当兵考军校,还有一个后来打工去了广东,另外一个人最惨,现在还到处打工,最近听人说他正攒钱准备在老家盖房。我记得有一年回去他来见我,老得不成样子,简直和鲁迅见闰土一模一样。当年我们一起看《红楼梦》,一起看《毛选》,背诗词。这对我触动非常大,他就是念高二的时候因为家里穷,不读了。

Famous:其实在你的人生中也有很多的岔路,比如你在书里写道,当年要是考上了师范,会有完全不同的生活?

十年砍柴:对,政策不稳定的时候让人的人生难以把握。我初三毕业的时候考中专,没考上,父母很伤心,考上师范就能吃国家粮了。那群人是早割的一茬庄稼,其实是成绩最优秀的,但从此就在当地生活下去了,最好的孩子被耽误了。我算是因祸得福,考高中、念大学。后来一扩招,别说中专,大专都没有用了。真是命运无常,越是政策不稳定,宿命感越强,

Famous:你有继续写下去的计划吗,关于进城之后的生活?

十年砍柴:进城以后的故事头绪更多,涉及很多利益问题,情感问题,不好写,不写了。18岁以前的生活很单纯,写那时的故事就像是旁观者,和自己的纠葛不多。现在我工作了很多单位,当过公务员、记者,也在大企业待过,故事更丰富,时机到了再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