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工业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工业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文章对当前工业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重点阐述了工作室教学及校企合作的三个模式,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了构建相应课程体系的基本原则。

关键词:工业设计 实践教学 工作室 校企合作 课程体系

自高校扩招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的受益面和国民的教育水平都得到了明显的提高。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现代教育的“批量式生产”所带来的弊端也越来越明显,不能够因材施教进行个性化辅导导致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明显不足,而能力强的学生又缺少充分的发展空间。这一点在设计学科领域显得尤为突出。

在此背景下教育部为贯彻教育规划纲要精神启动了一系列重大教育改革计划,如杰出人才计划、卓越工程师计划等,其目的就是探索和实践高等教育如何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从而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杰出人才。这些计划的启动,为我们的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指明了方向。如何抓住有利的时机,尽快改变当前的专业教育困境,是高校目前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当前人才培养模式的困境

工业设计是工业革命后,以工业化大批量生产为条件发展起来的,与市场、工业技术等息息相关。行业的大发展导致社会对设计人才的数量和质量要求都有了明显的提高,因此自20世纪50年代起世界各国高校的工业设计专业得以飞跃式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设计产业发展迅速,加上国家教育部近些年来的大力扶持,国内设计专业的办学规模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在20世纪80年代末,国内还仅有少数几个院校设有工业设计专业;但自进入90年代中后期,各大中专院校纷纷开设设计专业,截至目前开设有工业设计类系科的高等院校已近千所。然而如火如荼的专业发展势头却相伴着严重的问题。

(一)毕业生与社会需求脱节

设计专业教育重在个性的发挥与培养,现代教育的“批量化”教学与个性化培养之间没有形成有效的衔接。随着企业、社会对设计人才能力素质要求的不断提高,这方面的矛盾就显得尤为突出。一方面,大量企业需要能够为其带来实际效益的实用的设计师;另一方面,大量的毕业生找不到适合的工作而待业或转行,造成了极大的人才资源浪费。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教学计划的制定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标准存在着很大差距。按照我们的教学计划培养的人才只能是大众化的需求,远远不能满足企业的需要。教学实际与岗位需求仍有距离,大部分的人才培养方案都是依据社会对人才能力规格的需求进行制定,缺乏前瞻性,导致培养的学生能力跟不上社会现实发展需求。

(二)实践环节步履艰难

实践环节是提高设计专业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也是学生进行创意转化训练的必不可少的环节。然而在当前的形势下,学生的专业实习、实践要真正达到预期目标却很难。由于扩招,加之办学成本等因素,目前大部分学校的生师比都很高,班级容量由正常的十几人上升到二十人甚至三十人,很多学校每届学生达到百人左右。如此大的实习规模,其他成熟的工科老专业安排起来都很困难,设计专业就更为艰难。设计公司的规模一般都不大,能接待实习生的岗位就更少,加之全国遍地开花的专业现状,实习难度可想而知。

设计专业教学能够为学生提供的实践机会一方面是实习,另一方面就是实际项目进课堂。实践环节如此艰难,实际项目进课堂也不具推广应用价值。其一,设计项目大都是阶段性的,教师承担项目的时间和授课的时间很难做到一致,通常出现的情况是有项目的时候未必有课程,而有课的时候未必有适合的项目;其二,学校教学要求提前计划,每一学期的课程都要在开学前做好详细的计划,不能随意更改,而实际项目的内容或进程往往具有机动性,有随时变动的可能,学校工科形式的教学进程计划不能很好与之契合。

二、新培养模式的探索

“十二五”期间是中国乃至世界设计教育改革的发力时期,国内外高校都在进行积极反思,从而逐步树立起全新的设计教育理念,实现设计教育与设计应用、设计创新与技术创新的融合,探索工业设计人才培养新模式。教育部提出卓越人才、杰出人才等计划,也是基于这样一个现实情况,其主要目标是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人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环节是关键。实践教学环节可以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给学生提供更接近实战的实践机会。

(一)工作室教学

工作室制是设计教育的一种形式,是以不同的学术研究团体为单位,依托其学术研究和实践的资源对学生进行分别培养,与传统的课堂集中授课相比具有开放、灵活的特点,能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工作室教学也是当前教学模式探索的主要趋势。工作室通常以热爱专业并有一定发展潜力的本科生为主,还可招收部分研究生,并有专业教师进行负责指导。由导师与企业联系实战项目,组织学生利用课内外时间进行实践,或指导学生参加各种高级别大赛。

工作室模式可以有效的组织不同年级的学生密切交流与合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致力于专业研究并有发展前途的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卓越人才的培养。

由于工作室担负着对外实践和对内教学的双重任务,必须合理运作,科学管理才能保证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对于工作室的考核和监督要从两方面同时进行,一方面,确定合理的实践成果考核标准,明确一定时间内的学术研究或设计实践任务;另一方面,加强对教学成果的考核和监督,每个工作室在接受新学生之初都要以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及总体计划为原则,根据学生情况和本室的工作计划制定出合理的学生培养计划和培养方案,由专业学术委员会进行审定批准,并定期进行教学总结和成果汇报。这样既给了工作室培养学生的自和灵活性,又保证了教学质量不失控,是一个很好的发展方向。

(二)校企合作模式

校企合作是提高设计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为了提高工业发展的水平和速度,国家出台了大力促进工业设计发展的相关文件并制定了详尽的规划。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以及金融危机给国内制造业带来的冲击下,很多企业已经转变了经营、管理的思路,逐步加大对自主创新的投入,这些为当前的校企合作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因此校企合作可以遵循以下的发展思路:

1.学校引进企业模式

结合艺术与设计学科特点,可以将企业引进学校,也就是将企业或企业的研发、设计部门建在校园内,就可以在校内实行“理论学习”和“岗位实训”相结合的办学模式。这种模式既可以解决企业设计人员、资源短缺的问题,同时也解决了学校实践课题、实践环境少的问题,真正做到企业与学校资源共享,是获得“产学研”相结合的多赢途径。

2.实践和学习相结合、工学交替

利用寒暑假期间,根据学生专长选派学生前往企业实习;设置认识实践、专业实践和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课程,安排学生前往企业半工半读,学生在企业被全日雇佣,由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指导。学生在学校学习的是系统的理论知识,到企业去是技能提升训练和综合实践能力提高。

3.校企互动模式

以校内工作室为桥梁和联系窗口,让企业参与学校的教学计划制定,并指派专业人员参与学校的专业教学。

企业优秀管理者或专业人员到学校授课,促进校企双方互聘,企业设计师走进学校给学生授课,同时学校教师给企业员工培训,提高员工的素质。通过校企双方的互聘,使学生在教学中获得技能训练的过程,既是提高专业技能的过程,也为企业生产产品、为企业创造价值的过程。通过校企合作使企业得到人才,学生得到技能,学校得到发展;从而实现学校与企业“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双赢结果。

(三)建立开放、灵活的课程体系

尽管我国的工业设计教育已经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展,然而在众多各具特色的院校里,比较其教学计划却看不出太多的区别。大都是你看我,我看你,几家院校的教学计划结合、拼凑的结果。而实际上各个院校都有自己的优势和不足,生源、师资以及软硬件环境都不尽相同,培养学生的着手点也应该有不同侧重。

课程体系的构建既要充分体现设计专业的特点,还要兼顾国家对高等教育的要求和导向,体现学科优势和区域特色。

1.厚基础

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应该是加强基础、拓宽专业、强化实践、突出创新、注意综合,特别强调适应性。重点在于优化和重组新的课程体系,重视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的改进,注重学生个性培养。厚基础体现在学科基础课,由于要强化基础,拓宽专业口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要大大提高学科基础课的教学效率与质量,使之成为各专业适行的培养学生设计素质基础的重要内容,使之成为训练学生手、眼、脑协作的有力手段。要改变以往传统的重技巧性表现的教学内容,重视训练设计思维的研究,如改变传统的素描、色彩纯技艺性的训练,加入创意及思维的训练课题;增加市场经济类课程包括消费心理学、市场调查与预测、管理学等内容。

2.重特色

重特色体现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上,专业课程的设置及大纲的编制依照人才培养的原则,要真正作到多学科、多技术的融合,注重对学生专业素质、设计思维的培养,在课程设置上强调系统性与交叉性的融合。

结语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高等教育也在迎接着新世纪的挑战。设计所追求的是不断的创新、不断的完善,设计教育更需要不断的创新与完善,需要在培养方案的实施中,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完善培养模式、检验成果的循环过程,不断的得到完善与提高。只有以发展的眼光,不断进取的思维进行教学研究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才能培养出真正具有超前的眼光、高素质的设计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