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动起来总比关起来好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动起来总比关起来好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不能让“动”定格在画面上

最近聆听了一堂五年级的作文公开课――《我的童年趣事》。执教老师先由自己的童年照片导入,勾起学生们对趣事的回忆。紧接着出示孩子们嬉戏的照片,让学生自由地说说他们在干什么,什么地方让你觉得有趣?再议一议你做过这样的事吗?你又有什么趣事?然后再趁热打铁,动笔写下自己对童年趣事的回忆。课堂教学环节环环相扣,天衣无缝。这不同于一般的作文课堂,学生少了一份思索,多了一份交流;少了一份严肃,多了一份轻松。因此学生学得愉快,文章写得痛快,基本消除了孩子们对作文的害怕心理。

羡于此,笔者试着在自己班里也按此方案进行教学。教学过程同样充满欢乐,孩子们写得也很干脆,都在规定时间内上交了。正当我自鸣得意之时,一个严重的问题给了我当头一锤――孩子们的作文同质化非常严重。全班五十几份习作中,有16份写到了玩雪,有13份写到了抓鱼,另外写游泳、骑车等活动占到大部分,真正的“趣事”寥寥无几。这是何故?思索半晌,笔者认为,这堂习作课虽然气氛活跃,但始终停留在照片上,停留在平面上,没有真正的躬行起来,哪能有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呢?因此这样的习作看似风光无限,实则禁锢了学生的思维。老师把教案中的习作植入学生的大脑,怎么保证他们情感表达的自然呢?因此我认为“绝知此事要躬行”应该是习作教学的根本原则。

二、教材的习作更应该“灵动”

习作是学生的自由表达。若有什么样的生活就写什么样的文字,那好办,因为生活是真的,作文也必真实。但习作不只是写经历、写生活,《语文课程标准》有明确的要求:每学年课内习作不少于16次。这16次作文从何处来?当然也从生活中来。三年级的一则习作《写一种水果》,有老师让他们在家里观察好,品尝好,再带着回忆来到学校里完成习作。这样的生活虽是真实的,但却远离了课堂,无法与课堂上的习作无缝对接。也有老师习惯于依赖多媒体,喜欢课件里展出各种图片、相片。老师搜集了大量水果的资料,课件精美绝伦,让人垂涎三尺。但学生看了就忘了,让他们把看到的水果写出来,依旧难以下笔。其实很简单,不需要精美的课件、逼真的图片,只消让学生把水果带到教室里,让学生观察、品尝、描写、讨论,光是经历就多么美妙!孩子们一边尝一边写,那才是最真实的体验。

写活动,更应带着学生亲自参与。这样的“躬行”显然应该是刻意的,有目的性的。老师也须事先告知,此次活动就是为了写作文,学生在活动中自然会多留心眼儿。有人会说:这样设计出来的生活不真实,习作也不会真实。假如摒弃这“虚假生活”,课堂很可能是这样:“同学们,你有过什么样的活动?你还记得当时是什么样的吗?好好想想,写下来!”呜呼哀哉,孩子面临的又将是一场煎熬。著名特级教师张化万说:“孩子什么时候最想说话?高兴的时候!受委屈的时候!感兴趣的时候!”把孩子关在教室,是他们最安静、最不想说话的时候,怎能怪他们说假话、套话呢?笔者执教人教版四下第六组习作,便是习作躬行带来的成功案例。以下是写作中等生的片段对比,哪一段文字是观察来自生活,读者自能明鉴。

春天来了,小草长了出来,绿绿的可好看了。田野里油菜花开了,黄黄的也很好看。还有一大片绿绿的庄稼,像绿色的棉被。(教室里写)

老师带着我们去田野里。我看到了一株株的蚕豆。蚕豆一节节地长在茎上,没成熟的是绿色的,成熟的外面已经变成了灰色,有的外壳已经裂开,里面的一个个小脑袋钻出来,好奇地看着我们呢。(实践后写)

三、为学生创造“动”的机会

王尚文教授博客里有一则文章发人深省:“这个星期老师说要写周记,要求写够一百字。还有大约九十个字就写完了,还有大约八十个字就写完了……”这是好文章吗?若从构思角度出发,我打优秀。它用并列递进又有可预见性的文字表达内心的无奈及解脱,颇有经典绘本的文字风范。但从遣词造句来说,恐怕不及格。能写周记至少是中年级的学生,他为什么无话可写?他定是被关在家里,什么也看不到,什么也活动不了!巧妇也难为无米之炊嘛!习作不仅是讲究构思技巧,更要引导学生“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没有充分活动,没有具体经历,怎么能让他留心观察呢?更别说“乐于书面表达”了。

笔者也有类似的经历。一学生如此写周记:“我家的电视节目很丰富。有中央一台,中央二台,中央三台……”把几十个电视频道名称凑成二百个字上交了。是好创意吗?是!是好文章吗?不是。我对他说:“文章很有创意,不过有同学到你家做客,你推荐他看什么电视?回去好好看看,推荐给你朋友。”这孩子非常较真,在家里足足看了一下午电视,终于得出了结论:这么多电视中,我最喜欢看的是少儿频道,因为……理由洋洋洒洒写了一页。为了习作,他主动体验生活,这样的生活当然也是真实的,文章必然也会真实。

关起来写文章,文章往往是一张皮,内容空洞无物,虚情假意。动起来写文章,即使动得不如真实生活那样真切自然,写出来的也是实话。要想习作求真务实,“躬行”是必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