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文言虚词详勘详解小结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文言虚词详勘详解小结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高中语文学习和高考考查中文言文都占了很大比重,而没有实意的文言虚词因抽象而令广大师生头疼不已。虚词在文言句式中可以缓冲音节,可以表示语气,有的承接递进,有的连贯转折,虽然没有实际意义所指,但是缺少它们,句子就丧失语言功能。联系教学实践,对常见的文言虚词教学方法进行梳理和总结。

关键词:文言虚词;认知规律;宾语前置;固定格式

虚词和实词一道共同构成完整的文言文句子,而其中的虚词

不像实词那样有实际的意义指向,它们在句中起到一定的粘合、转折、语气缓冲等作用,让学生感到抽象、不易捉摸。概括地讲,虚词涵盖介词、副词、助词、连词、叹词等范畴,词性不同在句型中的位置和作用也各异,所以教学方法也不一而同。鉴于此,笔者从高中生的认知规律出发,对文言虚词的学习认识进行以下总结和探索:首先要有针对性地拓展文言文阅读,以此来培养语感,在确切的语境中体会虚词的意义和功能,这样形成的知识是系统的、能动的,如果单纯地从工具书上去认知虚词,那是割裂的、枯燥的、抽象难懂的。其次,认知虚词要统揽全局,要随文定义,注意结合上下文进行科学判断。这里,我们分以下几点对如何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指导大家学好虚词进行讨论与研究:

一、对称孪生理解法

文言文别常见句式结构类似或相同的句式形成骈句和对偶,这样的句子句式对称,有似孪生,上下联句对应位置上的词语是一样的。这样我们就可以让学生从上下联句来整体理解句中的虚词用法,通过相互验证和推理掌握疑难虚词所表达的功能和意义。比如,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中“舟遥遥以轻,风飘飘而吹衣”和苏学士《前赤壁赋》中“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中的“以”与“而”处于相同位置,我们从整体理解联句的意思,就可以推断“以”也是和“而”一样,表修饰做连词。可见,在文言虚词学习中,我们不能拆分隔离,一定要引导学生弄明白上下文表达的意思,尤其是上下联句的,我们就可以根据对称孪生理解法,来推理对应虚词的作用。只有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引导和鼓励学生去总结规律,鼓励自主学习和探索,进而对虚词有更为明确的认识。

二、固定句式建模法

文言文和白话文不同,其有许多特定的结构,而虚词往往是构成这些特殊文言句式的标志词,所以,我们就可以在文言文教学中注意积累一些特殊句式,进行知识积累和句式建模,这样在以后遇到类似句式时,我们就可以对其中的虚词进行对照理解,提升虚词理解能力。

1.虚词特定结构分析

高中要求掌握的文言虚词有18个,但是文言文中常见的还会有一些拓展,所以我们就不拘一格,只从句式模型上进行举例讨

论:文言文中表被动的虚词有“于”“见”“为”等;认识虚词引导的倒装句,还要注意一些其他固定格式,如文言文中常用“是以”做“以是”的倒装来表示“因为这”,类似的还有用“无以”表“用来……的”;还有用“其……,之谓也”这样固定格式来表示“大概(恐怕、难道)说的是……吧(吗)”等等不胜枚举。

教学实践中,我们将一些特殊结构进行归纳和总结,就可以举一反三,形成知识脉络,提升理解能力。实际上,虚词虽然没有词义,但是语法功能很强大,如果我们不进行梳理,只是散漫地一个个学习,那将无法将知识系统化,无法完成知识迁移,生成能力。

2.虚词特定句型归纳

文言句式虽然简练扼要,朗朗上口,但是其句式有规可循,而恰恰是虚词发挥了很大的语法功能。如果我们不系统地整理,将无法捉摸虚词的行踪。所以我们可通过虚词这个标识来学习各种句式。我们常用虚词来表示的语句有: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等。其中倒装句子还分为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宾语前置、主谓倒装等。这些句子的特殊结构形式往往与虚词的用法存在关联。例如,怅恨久之。(《陈涉世家》)这句话省略了主语,“久”是个时间词,作谓语的补语,而补语之后的“之”就是句子中可有可无的存在了,因此可以通过句子结构的划分来确定,这句话中的“之”字可以不译。再如,虚词在句子中作宾语前置的标识,如,“是”(如“马首是瞻”),“之”(如“夫晋,何厌之有?”)等。文言文别常见类似的句子,我们都可以按这个模式来理解虚词的意义和句子的含义,类似的句型有:唯利是图、如何是好、何陋之有、何罪之有……

从这些语言现状可以看出,对于虚词的用法总结和教学,教师必须借助句子结构的讲解,教师可以在进行句子结构教学的过程中渗透虚词理解教学,让学生能够在文言文的其他学习过程中逐步掌握虚词的功能。

三、总结练习,形成能力

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边学边引导学生进行文言虚词用法及例句比较总结,然后进行有针对的教学训练,让大家迁移知识生成技能,形成知识脉络,拓展学生的知识量。总结加练习的记忆方式能让学生有效达到举一反三的教学效果,有利于形成知识考查和

运用能力。如“之”这个文言虚词是我们最常见的,我们就可以对其总结如下:

1.用作代词

严格来说,做代词不算虚词的范畴,但是为了区分,这里也做对比和理解,此时通常出现在动词后面,作宾语。《愚公移山》中的“操蛇之神闻之”的第二个“之”就是这个意思。

2.用作助词

这个以虚词出现的方式比较常见,相当于“的”,上例中的第一个“之”字就是这种情况。

3.表示特殊语句

如,A“宋何罪之有?”中的“之”就是宾语前置的标志,缓冲语气没有实意;B“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中的“之”在主谓之间缓冲语气无实义。这样在教师的指导下大家相互举例总结,然后对比、区分,有助于形成系统化的知识脉络,也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和自我总结、不断积累、不断运用的可持续发展的学习习惯。

上文是笔者从一线语文教学中对引导高中生认知文言虚词的用法的方法和技巧。总之,教学实践中我们要从学生的实际认知出发,对虚词进行合理的梳理和归纳,通过语感培养、句型建模等方式和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全面的学习和探索,最终迁移知识、生成

能力。

参考文献:

[1]朱庆和.高考常见文言虚词大总结[N].新语文学习:高中版,2007(04).

[2]智华碧.高中文言虚词归类及意义归纳[J].教育教学论坛,2012(12).

[3]臧季师.文言文教学中的“虚”“实”之道[J].学苑教育,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