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民生至上”理念的奇迹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民生至上”理念的奇迹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民生重如泰山,安居才能乐业。在阿坝灾区,最漂亮的是民居,最坚固的是学校,最现代的是医院……民生设施成了最具标志性的建筑。

5月7日下午,全省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现场会的代表来到“5・12”汶川特大地震的震中――汶川县映秀镇。

在映秀,省委书记刘奇葆说出了一段饱含深情的感言:“这里确实充满了希望,一座新城正在崛起,我相信我们的群众住进来一定会是很安心的,他们也一定会有很好的发展。如果要说什么是奇迹的话,这就是奇迹!”

是的,这就是奇迹,一个按照“民生至上理念缔造的奇迹。阿坝,正在灾后恢复重建中迅速崛起:灾区群众也在重建中享受着劫后重生、走向幸福的愉悦和兴奋。

民生重如泰山安居才能乐业

“5・12”汶川特大地震导致阿坝州大量城乡居民住房倒塌。民生为先,民生为重,民生为本。阿坝州委、州政府根据省委提出的“把群众安顿好,把民生保障好,把灾区建设好”的目标,在对口支援省(市)的鼎力帮助下,迅速展开了城乡居民住房的重建工作。

“最关心、最重要、最优先”,三个“最”充分体现了农村和城镇永久性住房建设在地震灾区恢复重建工作中的突出地位,而所有的建设项目都直接关乎一个中心词――民生。“我们的所有重建工作,都要以群众满不满意作为标杆。”汶川县县长张通荣说。

两年过后,阿坝灾区重建的速度和变化,令人惊叹,出人意料。

短短13个月,汶川三江乡,这个曾经偏居汶川一隅、遍地废墟的地震极重灾区,就从断壁残垣破茧成蝶,蜕变为功能齐全、风景优美的旅游水乡藏寨、风情家园,场镇面积扩大了近3倍,并一举成为第一个灾后创建成为国家4A级景区的乡镇。

在茂县牟托村农房重建中,保留了羌族“依山居址、垒石为室”的传统建筑格调,同时,融入风貌贴石、实木门窗、墙体彩绘、特色灯笼等羌文化元素,使该村民居体现出浓郁的羌族文化特色。牟托村三组村民李成忠笑呵呵地说:“这房子修得好啊,外面看是石头和木材,其实里面是钢混结构的!我们这儿的居住环境比城里还好!”

2009年9月30日,阿坝州需维修加固的28831户城镇居民住房全部完成:2009年底,全面完成农房重建59531户:截至2010年5月11日,全州需重建的8947户城镇居民住房全部竣工。安居,在阿坝以奇迹般的速度得以实现。

住上了崭新漂亮的新房,基础设施的建设也让老百姓的生活品质得到极大提升。

汶川一中、茂县中学、水磨中学、理县中学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教育项目全部建成投入使用,阿坝师专、威州师校也加快灾后恢复重建进程。通过重组,每个村镇都有了中心校,1.2万名异地寄读中小学生返回崭新的永久性校园学习。

医疗卫生服务功能全面恢复并超过震前水平。截至4月29日,全州162个医院卫生院已全部开工建设,竣工146个,竣工率90.12%。

平均海拔2860米的黑水县红岩乡布多村,居住着638位村民,自去年9月30日起,当地的群众去黑水县城,再也不会早上8点出发晚上9点才回来了。因为,由吉林援建的全长108公里的“天路”修到了家门口,他们只用一个多小时便能到达县城。

这是阿坝两年来交通发展的一个缩影。2009年,全州基本完成农村公路790条6505公里,实现了通乡、通村公路硬化和黑化。为了改变“自古阿坝一条道”的窘景,22条1600公里灾后恢复重建干线公路正在加紧建设。“三至五年后,各县与外界联系至少有两条以上的生命通道,将形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州交通局一位负责人这样说。

民生重如泰山,安居才能乐业。现在,走进阿坝州灾区,无论是县城还是乡村,民生设施成了当地标志性建筑。可以看到,最漂亮的是民居,最坚固的是学校,最现代的是医院,最满意的是群众。“在重建中,民生项目的进展最快,‘民生至上’的理念始终贯穿在阿坝整个的重建工作中。”阿坝州委书记侍俊如是说。

住上好房子,更要过上好日子

改善民生与发展产业统筹推进,让灾区群众安居乐业,既住上好房子、又过上好日子――这正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美好画卷。阿坝州明确提出,在灾后重建过程中,要全力推动产业恢复重建,为阿坝州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旅游一直是阿坝州的主导产业,随着灾后重建的顺利进行,阿坝旅游全面复苏,态势喜人。2009年,全州共接待海内外游客514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1亿元,较2008年同期分别增长157%和135%。

汶川县水磨镇,在震前是一个工业集镇,这个仅有18个行政村的小镇,由于发展模式粗放,震前已成为阿坝州唯一的高耗能工业区,境内有63家高耗能、高污染企业。援建的佛山市在阿坝州支持下,迁走了水磨63家企业中的58家,并引进阿坝师专,打造旅游景区,实现腾笼换鸟,一座“汶川生态新城,西羌文化名镇”呈现在世人面前。

“焕然一新的,不仅仅是房子,这里的群众也借此搞起了旅游业,收入有了很大提高。”水磨镇镇长罗继华说。

山多地少,是理县的一个“短腿”,想靠种地致富很难。而被誉为“岩石上的羌寨”的木卡村寨,就是这条“短腿”中的典型。恢复重建时,政府敏锐地发现木卡村具有农业观光旅游和休闲度假旅游的潜在优势。于是全力保护古羌民居建筑,挖掘古羌文化亮点。目前,该村116户已经全部建成了统一的具有羌族风格的建筑,并在房前屋后推广种植李子、樱桃、葡萄等水果。高速路预计10月1日开通,政府正在努力练“内功”――对村民进行旅游服务培训。

“虽然进理县的高速路没修通,但是已经有很多游客留下了名片。”村民杨贵清站在自家修的新房前,对发展旅游业显得信心满满。

在汶川县三江乡,2009年底创建国家4A级景区成功,带动了全乡干部群众“全民就业”。“我们全乡1075户居民,已有320户搞起了农家乐,比震前多了6倍;乡民人均年收入三年后有望达5000元,是地震前的两倍。”三江乡党委书记陈建斌乐观地说。

“自从有了羌绣就业帮扶中心,每月我不出门,制作的羌绣就能卖1000多元。制作羌绣,既让我们的羌族文化得以传承,又增加了自己的收入,真是一举两得。”来自汶川县绵质镇绵锋村的绣娘郭建秀谈起羌绣帮扶的好处总有说不完的话。像郭建秀一样,汶川县、理县、茂县的8000绣娘们都因阿坝州“羌绣帮扶计划”而得益,她们绣出了一条传承文化的风景线。

短短两年时间,“三百”示范工程、“四改两建”、灾后美好新农村建设……一项项事关民生改善重大举措的成功推进,让全州各族群众的生活彻底变了样。2009年,阿坝州群众增收超过18%,充分享受到了重建和发展的成果。

“一路参观下来,最让我感动的是每到一处,当地的老百姓都自发地站在路边向我们挥手致意,我感受得到他们的真诚和乐观,他们的精神面貌反映了整个灾区的蓬勃生机,这让我们对灾区的未来更增添了信心。”这是天全县委书记李维余在阿坝灾区参观后的真切感受。

两年重建,阿坝州“家家有住房、户户有就业、人人有保障、设施有提高、经济有发展、生态有改善”的目标,正逐步变为现实。阿坝的百姓,以及到过阿坝的人们,都相信,以“民生至上”的理念缔造出的奇迹之上,还将有更多的奇迹被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