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二元对立下的困境与突破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二元对立下的困境与突破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禅与摩托车艺术》一书自七十年代在美国出版后便一直畅销不衰,它以一次摩托车旅行的过程为载体,探讨了二元论分裂与科技至上的认识给人带来的困惑与困境,并想要“开拓”出一种全新的充满良质的生活以整合二分法的破碎和人在科技下的异化。文章试着对这一书的主要思想进行梳理和阐释,并指出这种思想在现代西方已成为一种思潮,也能给中国当下的社会以启示。

关键词:理性 浪漫 二元 科技 良质

当我第一次看见《禅与摩托车艺术》的书名时,曾不禁哑然失笑。“禅”与“摩托车维修”似乎是两个相差太远的词语,放在一起便产生一种极具反差的幽默感。而翻开扉页,就可以看见霍金对此书的评价:“我却因写了一部人们把它和《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相比较的书而感到甚受恭维。我希望拙作(《时间简史》)和《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一样使人们觉得,他们不必自处于伟大的智慧及哲学的问题之外。”极高的评价与颇为荒诞的书名结合更让人感到茫然。然而,在通读全书以后我们可以发现,此书的书名正概括了作者想要表达的所有思想,也代表着作者想要开创的一种全新的认识方法与人生态度。

全书可以说是一篇游记,并有两条主线。这场旅行也是一次艰辛的哲学历程。旅行的结束,是Pirsig哲学思想的建立与个人的新生。

在这次跨越美国大陆的旅程之初,作者与另一对名为约翰的夫妇结伴而行,并产生了一看似“微小”的冲突。这虽然只是旅途中的小小矛盾,但Pirsig认为,这种矛盾背后蕴含着深刻的观念对立。约翰夫妇的做法代表着他们对科技的排斥。虽然科技已经进入了他们的生活,但他们从未完全接受,甚至憎恶着它。他们不喜从科学的角度去观察和解决问题。因此,书中描写“我”与约翰夫妇的对立,实际上是想要表达古典(理性)与浪漫这两种思维和认知方式的对立。

但Pirsig并不想表达他对理性的绝对赞同。在科学给人类生活带来越来越深的影响的当下,理性被抬上了极高的地位,然而科学真能给人类带来真理吗?Pirsig的答案是否定的,他甚至将科学比作鬼魂。他说:“科学只存在于你的心里,这种说法并没有错,鬼也是一样。自然的法则是人类发明的,就像鬼的存在一样。”①在Pirsig看来,科学并不是所谓“真理”,它只不过是被人类构建出来的东西而已,并不比人心中的鬼更神圣。因此,对科学的盲目崇拜终究不过也是一种迷信。

这种对科学的看法能否站稳脚跟?Pirsig首先从科学自身的缺陷谈起。他认为,科学的思维过程是提出假设,并对这些假设进行回答,被证实的假设被认为是正确的,成为真理。然而在了解科学的发展后Pirsig发现,科学真理存留的时间和人类所付出的努力正好相反,在二十世纪,科学研究成果的寿命似乎要比十九世纪短得多。我们运用科学的本意是从众多假设中找出确定的那一个,但事实情况却是各种理论和假设不断大量增加。科学想要找到唯一的真理,却把人类引向了多元和相对。这即是“科学反而制造出反科学的混乱”。而且,科学原理危机的历史也已非常久远,洛巴契夫斯基和黎曼的几何系统不但打击了欧几里得几何学,更使数学这一科学的确定性基础出现内在的逻辑性矛盾。因此,若人类沉迷于理性世界,必然终将导致混乱。

但是,若我们偏重于浪漫,就如约翰夫妇那样,生活又会陷入另一种困境。我们将不会对所谓科学的发展有任何裨益。虽然我们运用科学的成果,但实质上我们并不与它发生任何关系。对待理性化的工作,我们不会把自己带入其中,对于工作我们只是自己的旁观者。

书的后半部分,Pirsig告别了约翰夫妇,与自己的儿子两人继续旅程,并开始寻找超越理性与浪漫二元对立的方法,最终他找到了答案――良质(quality)。Pirsig并没有给良质一个确切的定义,因为良质超越理性,它是无法被界定的。理性在主体之外确立了一个客体,将所有事物分为主客体两面,而良质消融了主体与客体的对立。Pirsig指出“良质像太阳,主体与客体由他创造”②。主体(心)、客体(物)与良质组成了世界,并且良质是本体。这个本体并不是传统形而上学中那个绝对的、不变的概念,而是处于不断地变化之中。那么到底该如何理解良质?良质可以说是“卓越”。当我们能分辨一个事物好于另一个事物时,即拥有了良质。

包含良质的生活是怎样的呢?当我们与良质相遇的一刹那已无所谓主体与客体,一切都完美融合,因此我们的生活必然是仍具有理性的艺术性生活。这种生活是一种整体的卓越,一种生命的卓越。Pirsig认为,想要减少主客体的分离,拥有充满“良质”的生活,最重要的一种方法即是“禅”。我们可以通过静坐减少生理、精神和情感上的活动,从而在安静中听见、看见、感受到真实的宇宙。其实这即是在强调一种人与自然精神合一,物我两忘的状态。这也是为什么Pirsig总在说摩托车的维修,并把他称作“艺术”。他是想让我们在他的描述过程中感受到这种“良质”。当我们以“良质”的眼光看待摩托车时,它并不是一个外在于我们自身主体的死物。在对它的维修过程中,我们对它的认识不再是静态的,因此修理的方法也可不再局限于传统。在这种状况下保养的摩托车本身也是车主个人的显现,每一辆摩托车都像一个人,与众不同,独一无二。

这类反思科技与理性的思想并不是Pirsig的首创,它在现代西方已经形成了一种思潮,许多哲学家都提出过类似的思想。例如,在胡塞尔的现象学中就不再有主观与客观、现象与本质的二元划分。生命哲学的代表柏格森认为,生命的本质是一种冲动而后时间的绵延,这种说法已颇类似唯识佛教。齐美尔更明确说生命是超越,这与Pirsig的良质的卓越有极大相似之处。卡尔・波普尔说“理论是大胆的猜想”③,也将科学拉下真理的神坛。哈贝马斯也同样认为,科学技术已成为意识形态,人逐渐丧失其独特的个体性,沦为科技的工具。霍克海默和阿多诺提出了启蒙理性批判。这种对理性的批判,也即对人主体性的发现,甚至可以追溯至叔本华,因为他认为世界的本体是意志,理性只是意志的向导。可反观当下,我们在经历了被认为是中国思想启蒙的新文化运动与后,大部分传统思想被当做糟粕扔进了历史的废纸篓,西方理性精神被不断鼓吹,全然不顾理性主义将带来的恶果,对西方理性反思也不置一词。杜维明就提出了中国的“启蒙反思”。他说:“中国最大的意识心态,是启蒙心态代表的一种相当有宰制性的、相当全面的科学主义。”④在当下,最适合我们的或许不是一味地提倡科学和理性主义,而是“从儒家最宽广的人文精神,作为各种文明对话的一个参照”。

就如《瓦尔登湖》一样,Pirsig在与自然的深度交流中阐发对人生的思考,提出一种性的认识论,从而给我们带来一种新世界的可能性。无论我们是否赞同、能否运用他的“良质”,不管这本书是否真的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改变,我们都可以从字里行间中感受到Pirsig对于世界和生活真切的感情。一切有价值的文学家、历史家或哲学家,不论他们的思想消极或乐观,都是因为他们对生活爱之切,才能思之深,且对人类命运有着最沉重的关怀。这种饱含着眷恋而引发的思考,其深情无数次使人掩面。我想,这也是无数人文学者真正令人敬仰之处。(作者单位:南昌大学人文学院)

参考文献:

[1]Robert M.Pirsig《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M]重庆出版社2011年版

[2]杜维明《儒家精神与启蒙心态》[R]2012年9月

[3]哈佛燕京学社主编《儒家传统与启蒙心态》[C]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注解

① Robert M.Pirsig《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重庆出版社2011年版第27页

② 同上 136页

③ 《现代西方哲学引论》辽宁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22页

④ 杜维明《儒家精神与启蒙心态》2012年武汉大学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