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受伤的为什么总是华为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受伤的为什么总是华为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面对近年来接连的海外收购遇挫,华为开始有意识地改变其外在形象,使自己更透明化、公众化

不久前,中国的华为公司撤销了以200万美元从美国小公司3Leaf(三叶公司)收购专利的交易,为中国公司在美并购案再次留下遗憾的一笔。这对华为已经不是第一遭了。还是在去年,华为就曾重温当年中海油的郁闷和苦痛:不仅竞购美国私有宽带互联网软件提供商2Wire失败,而且摩托罗拉移动网络基础设施部门的收购也未成功。

一桩交易额不过200万美元的收购案却引发如此风波,不得不说与美国在高科技领域竭力扼制中国的“国家战略”有关。中国企业在美并购案屡屡受阻,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但具体到华为的此次收购失败,还是有一些教训值得总结。

难为华为的,是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CFIUS)。这家成立于1988年的机构,专事审议外资收购,其依托的,则是“国家安全”这样一个对美国人而言足够充分的出发点。并且,自从中海油并购案之后,该组织对中国企业的对美并购警惕性成倍增加。

由于责任重大,CFIUS一般是不管闲事的,只是对涉及军事安全的事务十分在意,而高科技及电信资产也被视为特别敏感的目标。没办法的是,华为恰恰正是占足了高科技和电信资产两大关键词,被紧盯是不意外的事儿。

事实上,自从华为2008年联合竞标3Com失败后,它就成了美国政府高度关注的目标。但遗憾的是,华为的法律顾问此番没有帮助华为处理好与CFIUS的关系,就像一些法律专家所指出的那样,华为未事先征得CFIUS的批准便完成专利收购,考虑欠妥。面临僵局的时候,执意而为往往会重蹈覆辙。当时,华尔街的分析师十分悲观地指出,“未来两三年内,华为不太可能在美国市场取得重大进展。”不幸言中。

“中国”的受害者?

全国政协发言人赵启正在政协记者会上表示,中国企业走出去遇到了政治障碍。很多国家对中国不放心,担心中国企业把高科技买走。“华为”其实并不打算百分百收购“三叶”,而只打算购买其部分工厂和专利。但是,由于“华为”是中国企业,遭到了拒绝。赵启正说,“华为”虽然是中国企业,但也是国际上市公司,可是,即便这样也不行,因为“华为”有着中国因素。总之,这算是政治障碍,是由所谓的“中国”引起的。而这个问题可以通过“公共外交”手段解决。

专家表示,华为在欧美市场的受挫,反映了中国企业在高科技产业等领域难以获得公平的国际竞争市场待遇。在国际贸易上,中国企业要想真正地“走出去”,还须突破几道防线。

防线之一:贸易保护

“中国企业在美国被关注被打压,已不是这两年的事情了。”北京邮电大学文法经济学院教授谢明敦表示,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通过收购走向世界,使得像华为这样的企业成为竞争目标的可能性就更大了。

谢明敦表示,近几年,美国不断扩大其贸易保护的“337条款”,将中国产品扣留在美国海关,使得“走出去”的中国高科技企业受到很大影响。由于美国法律程序非常复杂,打官司的费用不菲。中国企业要么不敢打官司,要么就是官司打到最后,产品的市场空间没有了,赢了官司却输了市场。

防线之二:知识产权

今年1月,华为以摩托罗拉与诺基亚西门子的交易有可能将自己的技术进行转让为由,将摩托罗拉告上法庭,在美国引起反响。摩托罗拉与华为有着为期10年的合作历史,而诺西则是华为的竞争对手。1月25日,芝加哥联邦法院发出一项暂时性限制令,停止摩托罗拉与诺基亚西门子公司的交易。

对此,《华盛顿邮报》评论称,华为诉讼摩托罗拉,是中国企业第一次使用知识产权作为武器对付美国企业。这项暂时性限制令,保护了华为的利益不受损害。

长期以来,发生在中美企业间的知识产权纠纷案件不计其数,中国公司多为被告;而且,当中国企业在与美国企业对簿公堂时,常处于弱势地位。

势易时移,中国企业开始对美国企业的侵权说“不”。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王晓晔表示,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中国企业不仅应当重视知识产权的开发,重视自主知识产权的保护,而且还应学习西方企业,以诉讼作为保护自己、牵制对手和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

防线之三:反应过度

截至2010年,华为曾多次试图出手收购北电网络、摩托罗拉、2Wire等美国公司的部分资产,但多次在出价最高的情况下被竞争对手“抢走”,并受到“国家安全”问题的困扰。

中国的快速崛起,特别是发展战略性产业,使得一些西方国家反应过度,进而设置很多有形无形的障碍。华为曾携手贝恩资本欲收购美国电信设备公司3Com,也因美国议员以涉及国家安全为名加以阻挠,导致最终花落惠普。

华为选择了开放和沟通

华为公司撤销了以200万美元从美国小公司3Leaf收购专利的交易后,按照以往华为一贯的“鸵鸟”公关风格,对于这样的放弃收购的行为一般是“不予回应”或“不予置评”。在业界的惋惜中,这一事件很快归于平静。

不料,在2月25日早间,很多网友看到了一封来自华为副董事长胡厚的公开信,洋洋洒洒几千字,一口气解释了在华为投资美国的10年里,所遭遇的对华为的误解。这些误解包括“与PLA有密切联系”、“知识产权纠纷”、“中国政府的财务支持”、“威胁美国国家安全”等。

在这封公开信的最后,华为希望美国政府对华为进行调查。“实际上,我们一直希望:美国政府能够就对华为所有质疑给予正式的调查。我们相信,如果能够通过美国的公平与正义的调查流程,证明我们是一家真正的商业公司。”

从华为高管“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似的新浪微博,到这封言辞恳切、气宇轩昂的公开信,人们发现,华为公司以及华为人开始变了,变得开放,变得热诚,华为不再选择沉默。

华为首席营销官(CMO)余承东(微博)在移动世界大会期间,也对进军北美市场的问题表达过自己的看法:”过去华为的思路是少宣传,埋头做事低调做人,但是在北美市场,他们的观念与我们不同,西方社会的方式是你沉默不回应就表示认同。”他也透露,华为接下来将加大在北美市场的服务、产品和公共关系等方面的建设和拓展。

去年,华为实现280亿美元的销售收入,成为全球第二大通信设备商。如果对照2010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名单,华为也许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民营企业。面对近年来接连的海外收购遇挫,华为也有意识地改变其外在形象,使自己更透明化、公众化。从去年年中披露其股权结构的举措,到印度市场本地化战略,展开各类融入当地的魅力攻势,希望以柔克刚化解当地政府的顾虑,然后又到今年年初,高层们集体上微博露脸,主动和外界沟通。其背后的用意不言而喻,华为希望让外界更多了解地自己,尤其让“草木皆兵”的外国政府审查部门安心,减少对其的顾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