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原子弹试爆基地巡逻兵传奇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原子弹试爆基地巡逻兵传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时,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试爆,中国一举惊动了世界。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当时为确保原子弹研究与试验顺利进行,7名军人在茫茫的大西北沙漠里徒步巡逻达半年之久,总行程4000多公里。虽然40年过去了,可敬的英雄如今还有人健在,他就是原子弹实验基地巡逻员司喜忠。日前我有幸对老人进行了采访……

迷迷糊糊,不知去何方

1959年冬,年满19岁的司喜忠从河南省密县应征入了伍。怀揣着刚刚成为军人的那份喜悦和好奇,司喜忠随新兵踏上了远行的火车……

那是一辆封闭的火车。半个月后,司喜忠他们又被塞进了一辆带蓬布的大卡车里,摇摇晃晃,一路颠簸的走进了荒芜人烟的沙漠。

第二天凌晨4点左右,卡车终于停了下来。带兵的首长告诉司喜忠他们,部队到了!首长却把他们带到一处沙漠地下坑道里,指着一个大通铺说:“这就是营房,大家赶快休息吧,明天还要早起编队训练呢。”

在荒无人烟的沙漠里生活,环境的恶劣是可想而知的,这让司喜忠他们花了很长的时间去适应。他们当中没有一个人知道自己呆在什么地方,部队上一直都对他们保密。直到几年后司喜忠他们才知道,原来自己驻扎的地方就是西北军事实验基地――马兰。

新兵到达后,紧接着的就是3个月的新兵训练。3个月的训练,司喜忠通过了各种严峻的生活考验,熟悉掌握了在沙漠里生存的一些基本技巧。

后来,司喜忠被分配到了东大山哨所,和另外11个人站岗放哨,除此之外,他们每星期还要牵着骆驼给相距百公里外的新葛尔营地、孔雀河气站等地转运一两次物资和呈送情报。由于司喜忠曾经有过大戈壁滩巡逻的经历,转运物资以及呈送情报等需要在沙漠行走的任务绝大多数都是由他一个人去完成。

在东大山哨所执勤部队生活了四年,由于要经常外出百里去执行任务,司喜忠练就了一身的好体力,他在沙漠行走的极快,因此他被大家戏称为“飞毛腿”。正是这双“飞毛腿”让司喜忠如虎添翼,多次让他从死里逃生。

超级秘密,自己都不知道

“1964年4月4日,排长何士武,班长王俊杰,战士丁铁汉(外号“铁脚板”)、潘友功(外号“骆驼”)、王万喜(外号“卫生员”)、王国珍和司喜忠接到上级的秘密通知,到马兰去接受任务。”

这次给司喜忠他们下达任务指令的是基地副司令员,接到任务后,每个人心里都在想:“这个级别的上级亲自给我们布置任务还是头一回,这次的任务肯定不一般。”

他们接过任务书,看了一下,倒吸了一口冷气:“距离:4150公里;方式:徒步;时间:180天;衣、食、住、行自理,不许带任何交通工具和通讯器材,更不能通信。巡逻的范围:东起阳关,西至博斯腾湖,南至阿尔金山,北接吐鲁番盆地。巡逻目的:一是防止敌人破坏;二是查清场区地形地貌;三是查看场区内有无人员流动,把场区内的人员清理出来。”

11天以后,巡逻队伍秘密地从出发点孔雀河支流铁板河正式开始,他们淌过了齐腰深的苇塘沼泽,走过了一眼望不到边的盐碱滩,征服了漫漫无垠的万顷黄沙、深沟断壑。那时,他们每个人除了肩背棉被、毛毡、雨衣、水壶、270发子弹、8枚手榴弹、一支冲锋枪和行军镐锨,另外还配备了一些简单的炊具,平均每人负重将近37公斤。没有向导,只有一张军用地图和一枚指南针。在沙漠地里行走,疲劳是司喜忠他们要克服的最大敌人,他们当中经常有人由于体力过度透支,一到晚上,就浑身无力,背包还没打开就躺在沙地上睡着了。干粮不够吃,他们就自己去找东西吃,地上的蜥蜴抓来生吞其肉,蛇也成了他们的家常便饭,黄羊、野驴、狼、狐狸、野兔在沙漠里都是常见的,他们常常用枪去捕,有时也会发现鼠洞,抓一些不知名的鼠类来吃,有时抓不到这些东西他们就用梭梭(一种沙漠植物)的根茎和芦苇来充饥。这种茹毛饮血的原始生活,让司喜忠他们一次又一次的挑战着生命的极限。

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司喜忠他们巡逻的靶场中心成功爆炸了。直到这个时候,司喜忠他们才知道原来这次的试验是核试验。当在罗布泊上空升起蘑菇云时,司喜忠和战友们激动得跳了起来。这次任务的出色完成让他们7个人获得了集体一等功,司喜忠被记了个人二等功。1965年5月14日,我国再次成功地进行了一次原子弹“空爆”实验。1966年10月27日,我国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飞行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空爆成功。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整个60年代中国逐步实现了“两弹一星”。司喜忠所在部队,每个人都默默地关注着这一切,也逐渐的成长着……

中年退伍,再演激情人生

1970年,司喜忠从部队退伍了。此时的他已经30岁了,纵使对部队有再多的不舍,由于年龄和身体状况的原因,他也只能依依不舍的告别了待了十余年之久的军营。“刚离开的那段日子,整夜整夜的睡不着,想念战友,想念那个睡久了的大通铺,甚至那个在我现在看来严肃、不羁、自信、焦躁的沙漠。一直到现在也保持着清晨早起的习惯。” 司喜忠回忆说。

部队复员回来,司喜忠没有向上级要求得到什么特殊的照顾,只是默默地听从上级的安排。回来后组织上将司喜忠安排在鄂西北三线建设重地――第二汽车制造厂(现东风汽车公司),在总厂工会里放电影。

工作后,司喜忠认识了一个温文娴静的女孩,两人经过一段时间的交往,情投意合,最终走上了婚姻地殿堂,生活过得十分幸福。

就这么平平淡淡过了几年,1974年司喜忠被调到了东风汽车报社搞后勤。

到了1988年,年已48岁的司喜忠不甘寂寞,开始学习新闻摄影,直到1997年退休。尽管年近半百才开始学摄影,但他学什么都有一股执着劲,活到老学到老,他拍摄的照片有许多都在省内外获奖,自己连续3年被中国汽车报、中国机电报评为优秀通讯员。他还是当时东风公司第一个在人民日报上发表图片新闻的“东风人”。家有贤妻,膝下儿孙满堂,司喜忠平凡的生活过得其乐融融。由于年轻的时候待在偏远的沙漠,执行任务时常常顾不上身体,落下了一些病根,年富力强的时候他还能撑得住,可随着年纪的越来越大,这些病却一一地发作了起来,肾炎、风湿、胃病……司喜忠也就成了医院里的老病号。

1997年退休后,司喜忠又潜心研究起中医中药,并配方子在自己身上试验。俗话说的好,久病成良医。目前,他自己命名的“飞毛腿”络血通胶囊已经配方成功,只需待进一步的临床测试。

在十堰市东风公司五中旁边的一栋普通居民楼里,司喜忠幸福地度着自己的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