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清韵幽逸 古艳多致素三彩牡丹纹饰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清韵幽逸 古艳多致素三彩牡丹纹饰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三彩,瓷器釉上彩装饰工艺。素三彩釉色以绿、黄、紫三彩为基本色。绿彩又称“浇绿釉”、“瓜皮绿釉”,紫彩又称“浇紫釉”、“淡茄皮紫釉”,为低温铅釉。黄、绿、紫三种素彩亦可用作地色,由此形成黄地、绿地和紫地。成熟的素三彩最早见于明代成化时期,流行于明清两代。

素三彩牡丹纹饰用色、制作等有别于其它各类瓷器。

素三彩牡丹纹饰用色素冷。以绿、黄、紫为主色调,虽然另有黑彩、褐彩等,但决不用红色釉彩。色调素冷,是素三彩名称的由来,牡丹纹饰也不例外地定格在“素”字上。素三彩的形成与其早期应用有关。早期素三彩,多为用于丧葬祭奠的器物。素,原指白色生绢,后泛指白色物品,如素衣、素车、素手、素艳、素尘,分别指白色的衣服、车子、手、花和雪。后来冷色调的颜色也均被视为素色,所以早期的素三彩与丧葬祭奠有关。如今传世的明代成化纪年素三彩足具,即为丧葬用物,用来垫托死人双足的,足具铭记:“成化元年孟秋吉日景德镇东山程氏静乐轩章靖公十一世孙节淳置为妻何氏足具用”。

素三彩牡丹纹轮廓线多为立体。这是因为素三彩是采用珐华和锥拱工艺所产生的艺术效果。珐华,又称珐花,是一种流行于山西晋南一带陶器装饰画技艺,创于元代。它是采用特殊的带管泥浆袋,通过挤压从管口流出泥浆线条,以此勾勒图案就形成立体的效果。这种方法用于绘画和建筑则还要早,术语称“沥料”。明代中叶将泥料改用瓷料,珐华工艺就被移置到瓷器制造。立体线条也可用毛笔蘸瓷浆后在纹饰线上堆加画成。锥拱,又称锥花,是用铁锥在瓷胎上锥刻纹饰,锥迹形成的牡丹立体轮廓线更具劲力并有凹凸的变化。此外雕刻工艺的运用,素三彩牡丹纹饰的造型就更丰富多彩了。

明代素三彩牡丹纹饰瓷器,充分体现了特有的古丽厚重的艺术风貌。

成化珐华素三彩牡丹梅瓶,是运用珐华工艺的典型力作。梅瓶所饰如意纹、牡丹纹、钱纹等,都由珐华工艺绘成后烧制成硬胎,然后牡丹加施黄色、枝叶加施绿色、地施蓝色,再入窑低温烧成。所现牡丹纹主体性形象十分鲜明突出。

成化珐华彩镂空有凤来仪图鼓式绣墩。体现了多种工艺综合应用的效果。绣墩,又称坐墩、凉墩,为古代坐具。鼓形,中空,腹微鼓,腹部两侧对称贴塑兽面耳。通体采用珐华、浮雕和透雕工艺表现纹饰,然后施白、蓝、紫和孔雀绿,画面中心有镂空牡丹纹,外壁上下种有凸起的鼓钉纹两周。中部为镂空与浮雕相结合的“有凤来仪图”。图中洞石纹两侧是双凤纹,左右展开的牡丹纹枝干也生发于此。两朵盛开的牡丹花遥相呼应。花朵大,为白色,花心及部分花瓣的内侧,染有淡淡的紫色,并有隐隐约约不规则的蓝彩点,使鲜艳的牡丹花与蓝地和谐相融。绣墩耐人寻味,反映了成化素三彩纹饰的审美趋向和普及的程度。

明嘉靖牡丹纹饰素三彩又有发展,如创烧白地素三彩。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嘉靖白地素三彩牡丹纹大瓶。高63.4厘米,口径7.9厘米,足径17.8厘米,这是素三彩中少见的牡丹纹大瓶。瓶口微撇,短颈,溜肩,鼓腹,腹以下渐收,胫部微外撇。图案谨严而生动,色彩丰富而典雅。口沿下绘如意头纹,近足处绘卷枝纹,瓶体绘缠枝牡丹纹,共有花十八朵,花朵大而饱满,牡丹用黑彩勾勒,花染紫色;花蕾和缠枝染黄色;叶染孔雀绿,花、叶、枝的间隙饰有形态各异的绿色如意头纹。细密匀停的白地,使丰满的画面倍感精致而又充满灵透感,浓重的牡丹因此得到充分的显现。这件绣墩显示了作者用色的大胆和对色彩的驾驭的能力。

明代万历年间的素三彩,种类丰富,产量增长。器物常见有盘、碗、炉、尊、瓶、绣墩等。牡丹纹饰的应用有了更大的空间,并精品层出,紫地素三彩尤具清新素雅的风采。

明万历珐华紫地折枝牡丹纹双耳瓶。高43.9厘米,口径12.2厘米,足径13.2厘米。藏于故宫博物院。撇口,长颈,溜肩,腹下渐收,束颈。足部外撇,圈足。器式别致,颈两侧贴塑折枝形耳,双耳造型别具地格。通体施紫釉,色泽沉着凝重浓烈。绘制先以珐华工艺勾勒出牡丹纹轮廓,然后枝叶施填孔雀绿,花瓣施填白彩,牡丹茂盛,枝叶招展,在紫地的衬托下富有浮雕感和装饰性。

万历紫地素三彩折枝花果云龙纹对盘。高2.7、2.9厘米,口径14厘米,足径8.5、8厘米。盘口微撇,浅壁,浅圈足。茄皮紫色为地,采用锥拱填彩工艺。锥拱成图案后,分别施填黄彩、绿彩。紫色作地色的情况下,更显浓厚深沉,内外饰黄花绿叶折枝牡丹等花卉。

明代素三彩最为精致的极品,应数崇祯黄地素三彩双龙牡丹纹碗。碗高16.5厘米,口径35厘米,足径17.8厘米。敞口,深腹,圈足。通体素三彩,内外壁均为黄地,以绿、紫、蓝、黑、褐等彩。外壁绘两龙戏珠纹,火珠下悬有“玄山苍水”楷书抬牌,抬牌上覆荷叶,下托莲花;碗的内壁,绘有四凤穿牡丹纹,中间为一凤,为三凤,呈品字形布局。缠枝纹与凤纹的线条飘逸流畅,和谐统一;牡丹花瓣的边沿为白色,瓣根染深紫色,立体醒目,神采飞扬。底圈内书有用矾红彩书“皇明崇祯十一年

腊月初八吉时……福有攸归。”“福有攸归”四字稍大。这类素三彩器物多为祭器。作品精细的程度,布局的机巧,令人叹为观止。

清代素三彩在继承明代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又有飞跃的发展,此时素三彩不仅应用于日常生活之中,而且它已成为宫中常物而倍受康熙等帝皇珍爱。在这种情况下素三彩烧制数量较明代大为增加,品种繁多,工艺上也多创新,从选料到加工,更趋精良。素三彩猗角牡丹纹、白地暗刻、三采加红等,都体现了时代特征。

清康熙、乾隆两朝特别流行的素三彩攒盘。康熙最喜欢素三彩攒盘,促使了攒盘精益求精而成为瓷器中的瑰宝。攒盘,也称果盒、馔盒,最早见于明代万历年间,故宫旧藏有清康熙素三彩荷莲纹攒盘和黄地素三彩花卉攒盘。康熙黄地素三彩花卉纹攒盘。高2.1厘米、整套口径46厘米。攒盘即果盒。此攒盘由7个六边形小盘、6个五边形小盘和6个梯形小盘,共计19个小盘组成。每个小盘的内底均以黄地素三彩绘制折枝牡丹纹,内壁施绿彩,外壁施黄彩,使牡丹纹具有一种逆光感觉。《饮流斋说瓷》称:“果盒亦谓之馔盒,乃合数个盘格星罗棋布于中,略似七巧之版,而置种种食品于其内也。康窑最喜三彩,有由九格至十余格者。”攒盘按小盘件数的不同,又称为“五子”、“七巧”、“八仙”、“九子”。

素三彩犄角牡丹纹,最具时代特征。清康熙绿地开光素三彩花鸟纹碗。碗高7.9厘米、口径15.5厘米、足径6.9厘米。内施白釉,外壁四个长方形开光,开光外为绿地。开光内,绘素三彩四季花卉纹,图案以绿彩为主,配以白彩、紫彩、黄彩。其中一面为牡丹梅花纹,牡丹花的顶部花瓣组合成两角耸立状,为典型的清康熙年间犄角牡丹样式。作品的高明还体现在黄彩妙用,牡丹纹的顶部,施有淡淡的黄彩,便引进了阳光,使冷色调的绿色牡丹,顿生光泽。

白地暗刻素三彩也是康熙时期最具特色的品种。清康熙白地素三彩暗龙花蝶纹碗。高7厘米、口径14.9厘米、足径6.7厘米。撇口,弧壁,圈足。施釉前先在瓷胎上刻龙纹,然后内施白釉。外壁以白釉作地,上绘牡丹、蝴蝶纹,施以黄、绿、紫彩。龙纹暗刻于彩釉下若隐若现,与釉下彩牡丹纹的清晰明丽相映成趣。暗龙的出现使作品产生神秘感。暗刻,出现于明代,到清康熙年间得到充分应用,并成为这一时期的特色。正如清未寂园叟《陶雅》所说:“素三彩之盘、碗,各有凹雕暗龙。其浅碧一色,最为鲜丽。”

晚期的素三彩也出现了红彩,即“三彩加红”。清道光黄地素三彩龙凤纹象耳盘口瓶。高34.5厘米、口径9.8厘米、足径10.5厘米。盘口,细长颈,溜肩,足圈外撇。颈部置对称象首耳,颈下饰凸起的裙边装饰,造型独特新颖。通体素三彩,施黄、紫、蓝白彩,主体纹饰为腹部的两组龙和凤纹,构成黄地、绿龙、紫凤格局。在色彩方面,绿龙纹与上下绿彩蕉叶纹相呼应,凤凰纹与裙边上的牡丹、如意纹相谐调。牡丹为辅助纹饰于瓶颈下的裙面部,白地精绘带红色的紫彩牡丹,在白地上异常娇嫩亮丽。带红色的紫彩、红彩的素三彩,俗称“三彩加红”。此时已成喜庆活动的器物。慈禧也喜素三彩,署款“储秀宫制”的素三彩,就是专供慈禧太后住储秀宫时的用品。

从祭奠用品发展到喜庆用品,素三彩经过了奇趣的发展之路。各色牡丹充满诗意,使人联想翩翩,或“魏紫笑春深”,或“独有姚黄得见稀”,或“琼葩薰出白龙香”,这正表明素三彩是一种喜闻乐见的艺术,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震撼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