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紧俏货”不稀罕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上世纪70年代末,市场上供应的商品还是相当的匮乏,“紧俏货”一度成为使用频率较多的词语。那时,老百姓多半是捂着钱袋子过日子,恨不能一分钱掰成两半儿花。别说大多数人兜里的票子有限,就是有钱,紧俏商品也很难买到。为了能搞到这些紧俏货,许多人常常是四处托熟人、找关系。
当时我正上初中,正是爱臭美的年龄,少不了有在穿衣着装上“整”点色彩出来的想法。那个年代,满街除了黑灰蓝的色调外,军装绿是最时尚,最前沿的色彩了。大多时候我们兄弟三人是一件衣服大哥穿了我穿,接下来再留给小弟穿。因为年龄小,不太懂事,我常常嚷着想要一件个性化的时装,以填补一下少时的虚荣。那是一个炎热的夏季,母亲托人从北京给我捎回一件T恤,我清楚地记得当时是花了14元钱,那可是母亲近半个月的工资啊。当我拿到这件款式新颖的天蓝色T恤时,爱不释手,更舍不得穿。平时我将它叠得整整齐齐,压在箱底,除非特殊的日子、特殊的场合,我才美滋滋地穿在身上,人前人后一展风采。
我有一个表哥在运城工作。他想买一辆凤凰牌自行车却苦苦得不到“供应券”,便求助于家住县城的我母亲。母亲费了老大劲总算弄到一张“供应券”,又等了多半年,才如愿以偿地买到了表哥心仪已久的自行车。看到铮光瓦亮的自行车,父母像完成一件重要使命一样松了一口气。他们不敢怠慢,即刻吩咐我和哥哥去表哥家送“紧俏货”。我们兄弟俩劲头十足,二话没说就上了路。当我和哥哥搭上公交车把自行车送到表哥眼前时,表哥那个知足啊,全写在脸上了。
80年代我参加工作时,我所在的县城的商品依旧不算充足。有一次我想买一包酒心巧克力糖,可县城满街店铺里就是没有。没辙,只能托同事到外地办事时顺路往回捎。我讲明购物点,倒也挺快,当天糖就捎了回来。可是当我拿到那包糖打开一看,有些已生了虫子,真是令人哭笑不得。正好次日同事还要去就再托人家前往调换。一买一换,既麻烦别人又不尽如人意,多有不便,
随着改革开放的步步深入,经济发展了,收入提高了,城乡物质生活也变得越来越丰富。以前大城市有的东西,小县城和乡村也都不缺了。紧俏商品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百货超市像雨后春笋般地在各地迅速抢滩。我调到运城上班也有十二个年头了,每一次回老家,总惊叹家乡的发展速度,街道宽了。楼房高了、城市靓了。记忆中的一家有点规模的百货商店已难觅踪迹,倒是县城一下子冒出好几家大型超市。各类商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各地的土特产也一应俱全。人们再也不必为紧俏商品而奔波了。足不出城,想要什么,只需去超市里走趟就搞定了。
前年,我到云南出差,回来时特意买了一些当地的热带水果。没想到,儿子看到后说,这个我吃过,咱门口不远处的超市就有。我一看果然如此,还保持新鲜状态。还有一次,我到市区一家药品零售店买一种药,没有,当时,我料定我所在的城市也没有了,随后药店服务员热情地记下了药名,型号和生产厂家,第三天,通过药物配送,药店直接从厂家将药送到了我手上。
如今,伴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电脑也进入了寻常百姓家,在朋友的指点下,我学会了网上购物。去年想买一款手机,我先到手机店里看了看样机,几经比较,在网上选购了其中的一款,不仅功能全、质量好,价格也实惠。现在,周围的许多同事都是“网上消费一族”。不论是日用百货,还是其他商品,熟练地点击鼠标,在电脑上即可了解到所需商品的款式,色彩,型号、性能与价格,经过一番讨价还价便可成交,三五天内见货。真乃足不出户,心想事成。
国家强了,百姓富了;发展快了,世界近了。“紧俏货”这个词怕是难再进入我们的生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