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新时期农村金融改革的思路及建议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新时期农村金融改革的思路及建议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刚刚召开的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指明:今后一个阶段,我国将着力推进农村土地体制改革,进一步扩大内需,并把发展的眼光瞄向了广袤的农村市场;那么,结合当前发生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加快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大力发展农村金融业务,无疑将成为我国金融业发展的主题。

这次全会提到了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改革和全国农村信用社改革的问题,这说明“农”字号金融机构的改革和发展将成为今后金融体制改革的一点亮点。

农村金融发展中的“瓶颈”

目前,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的市场竞争力还比较弱,融资结构不平衡的矛盾比较突出:如大银行做小额信贷的灵活性不够,尤其是针对农户和小企业的业务则更加适合于小规模的金融机构来做,从而导致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发展滞后,并已成为制约和阻碍发展农村金融的一个“瓶颈”。

从目前发展现状看,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的产品种类不够丰富,其市场功能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其实,这需要有一个基础条件、一种内在的动力和目标,推动农村金融机构始终围绕着服务“三农”的目标转,真正成为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支柱。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农民存款额约1.1万亿元,贷款额约1.2万亿元,其存贷额基本上接近;而目前农民投入使用的资金95%以上属于他们自己“腰包”的钱。

其中,1.2万亿元贷款包括农发行的贷款,如果去掉农发行那部分资金,农村资金情况是存大于贷。

事实上,由于农村投资市场还不十分完善,农村的存款并没有完全用于农业,从而导致农村资金在不断外流。

农村资金的外流,并不意味着农村金融市场的水平高――可以输出资本了;而是由于其本身的体制问题或政策问题,没有有效的措施促使资金留在农村,相反从政策上形成一种资金外流。因而,农村金融机构可以用改制、完善政策、开发市场等方式将资金返回农村,要求商业银行必须把吸收存款的一定比例用在农村。

农村金融的市场化必然促使农民大批地去城市,导致农业生产不稳定。所以完全按照市场化模式是解决不了问题的,中国不能没有政策性金融。解决中国的农村问题,市场化手段要用,政策性手段也要用,两个都不能少。

从长远发展的角度看,农业是我们生存的基础,不能不看到国际化的形势对中国农业的影响。如果没有这样的眼光,农业要成为生存的基础,要参与国际竞争,将是一句空话。

所以,金融业和农业都要围绕国际竞争、国际市场,要有这样的眼光和思路来创新农业、支持农业,把农业做大做强。

所以,农村金融不仅仅是解决农民当前问题,还要具有世界眼光、发展战略眼光,通过改善金融服务推进农业的现代化、国际化,目前这方面考虑得还不够。

加快农村金融体制改革

在这次全会上,中央提出了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农业政策性金融是现代农村金融制度的重要组织部分。为落实三中全会精神,充分发挥农发行支持新农村建设的骨干和支柱作用,必须进一步深化内部改革,加大创新力度,同时,要着力推动和积极配合外部配套改革,努力把农发行打造成资本充足、功能健全、服务完善、运行安全的建设新农村的银行和现代农业政策性银行。同时,国内银行业必须通过体制、机制、经营模式、经营结构、业务等全面的自主创新,迅速扭转综合经营和转移风险能力上的相对弱势,化解结构性与体制性风险。

银行业必须强化内控管理和风险控制,在推动业务发展中,尽量避免因内控不到位而导致的风险;中小商业银行尤其要注意防范宏观调控带来的政策风险。对此笔者认为,农村金融的思路是要构建多元化信贷主体,所有参与农村金融业务的机构,包括农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都应该一视同仁享受税收优惠政策,这样才能体现公平性,否则会影响其他机构的积极性。

从现代金融管理体制上讲,农信社产生最初由人民银行管理,后委托农业银行代管。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脱离农行,1996年后由人民银行管理。在国家银监会成立以后,规定农信社由省(市)政府统一管理,成立了省联社,比较发达的地区开始出现农村商业银行。

内部管理方面,农信社这些年也有很大进步,提高服务质量、贷款审查制度,并根据农民需要和农村发展开展一些新的贷款门类,从2000年开始他们也很重视在农村推行信用制度和联保贷款,解决农民贷款担保难的问题。

此前,也有人提出针对业务而不是机构提供税收优惠的思路,但在操作程序以及政策的公平性和有效性方面存在争议。然而,这样在操作上的确有难度,如对于一些全国性金融机构,农村金融业务减免营业税存在总部汇缴的问题,由于分支机构不缴营业税,如果营业税减免,最后还涉及扣除、返还问题,处理上需要一些技术手段。

如何开拓农村市场?

在华尔街金融风暴席卷全球的大背景下,金融业如何应对错综复杂的市场变化?面对国际国内竞争加剧的压力,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必须主动实施结构调整和经营转型,全面调整资产结构、负债结构、收益结构和客户结构,实现经营模式由以规模扩张为主向以质量效益为主的转变。

今后,农村金融应不断创新金融产品、改进金融服务,大力推动我国农业“走出去”,为繁荣农村经济提供更有力的金融支持。大力支持农产品出口,探索搭建支持中小农产品出口企业的融资平台,解决中小农产品出口企业融资难问题;同时,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通过提供对外优惠贷款、开展“一揽子合作”等方式,积极培育我国的农业跨国经营企业,推动有比较优势的农业产业化企业“走出去”。

根据“三农”金融服务特点,以农业基础设施、农业生产资料、现代农业加工以及菜篮子、生猪、奶牛、禽蛋生产等行业为切入点,在抵押、担保等关键症结上寻求突破,努力确保涉农贷款稳步增长。

其实,现在财政投向农村的资金额是比较大的,财政投资是必要的,财政资金是分散的、一次性的,不像金融是连续的,有放大效应。如用一部分财政资金建立担保基金,不特定指定用在某个地区、某个项目或某个企业,而是用在需要钱的企业或个人身上,他们贷款时就可以由担保基金提供担保。如果利用这样的财政资金带动更多的资金,其利用效率成倍地扩大,产生难以想象的经济效益,但这就需要政策和管理方式的配合,需要财政和地方政府习惯于传统的资金管理方式。

根据服务于“三农”的特点,农村金融应大胆开发,加大开拓创新的力度,针对农业金融需求,在产品服务上推出专属中小客户服务产品;在贷款定价上建立交叉销售的综合考评机制;在担保机制上推广“联保”模式,加大和提升农村金融服务“三农”的水平和能力。

同时,加强农村金融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坚持为农服务的目标,大力发展农村服务网络和商业化改革;适当放宽农村金融市场准入制,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同时,要规范发展以服务农村为主的地区性的中小银行,引导各类资本支持发展现代农业;同时,大力发展小额信贷,以及如何发展适合农村特点和需要的各种微型金融服务,还需要财政政策的支持。(作者单位系中国人民银行汝州市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