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形成机理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形成机理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近些年来,巨额亏损事件在国内外各大商业银行不断发生,究其发生的原因,大多是由于操作风险事件导致的,例如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监管不力、内部控制机制不健全,银行内部人员的违规操作和欺诈行为,信息系统存在漏洞等。20世纪末期到21世纪初期,商业银行大案接连不断,这引起了国内金融管理高层的关注,国家陆续出台一系列针对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监管文件,开始对商业银行操作风险进行系统的管理。国内金融界对操作风险的控制和管理才刚刚起步,风险控制手段及管理技术相对落后,风险评价模型相对缺乏,严重阻碍了风险管理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机理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06 — 0105 — 02

1 引言

操作风险对商业银行来说,是与生俱来的,自商业银行诞生就始终伴随其左右,但是金融界和监管当局对操作风险的研究却刚刚起步。国内外对操作风险的定义大体上是从操作风险的影响因素这个角度考虑而界定的。巴塞尔委员会对操作风险做了如下定义:由于不完善或失灵的内部程序、人员和系统,或外部事件而导致损失的风险。这一定义包括法律风险,但不包括声誉风险和策略风险〔1〕。中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指引》认为操作风险是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员工和信息科技系统,以及外部事件而造成损失的风险,包括法律风险,但不包括声誉风险和策略风险〔2〕。

基于国内外金融机构对操作风险的定义,本文在对操作风险定义时,考虑了可以被量化的间接损失,即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员工、内部程序、外部事件以及信息科技系统而造成直接或间接损失的风险。本定义包括法律风险和声誉风险,但是不包括策略风险。

2 操作风险的形成机理

操作风险的主要特点是覆盖范围广、包含种类多,它与市场风险、信用风险以及其它几类风险间的界限并不明显,甚至还存在较大的重复性和交叉性,并具有一定的共生关系。操作风险通过和其它几类风险之间的交叉渗透,使得其影响和作用日趋显著,也成为银行业的热点问题之一。因此,操作风险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将其从市场风险或信用风险中区别开来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对商业银行操作风险识别的根据是引发操作风险的风险诱因。

2.1 关键风险诱因的构成

关键风险诱因即诱发操作风险的重要影响因素。各种重要影响因素的变化会引发操作风险的发生或导致已经存在的操作风险损失的变化,关键风险诱因可以定性、定量的进行描述。操作风险是一种复合性风险,与其它几类风险之间的关系密切,而且操作风险往往是其它几类风险的起因。尽管操作风险在商业银行公告以及学术研究报告中所占比例并不是很高,但它的重要性以及由其引发的危害却远远超过它占据的比例。所以,识别操作风险不仅是对操作风险进行控制、评价的基础,也是商业银行对操作风险实行积极、有效管理的保障。本文从商业银行的内部管理和外部环境两个角度对操作风险的关键风险诱因进行了归纳,内部控制包括:风险管理文化、管理制度、人力资源、信息不对称、技术和设备;外部环境包括市场变动、社会环境和金融生态环境。

2.2 关键风险诱因的形成机理

(1) 风险管理文化缺失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过程中的风险管理理念和行为模式取决于风险管理文化。某些商业银行的高层管理者,在经营管理或业务处理的过程中,常常以人情替代制度,重信任而轻原则,致使授权过大或越权的行为时有发生,引起大量操作风险损失事件的发生〔3〕。因为历史和体制方面的原因,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意识淡薄,操作风险管理主要受外部驱动,其无法适应银行业务快速发展和操作风险日益变化的要求。

(2) 管理制度失衡

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损失事件频发也有制度失衡的原因,商业银行内部风险管理制度的执行受传统管理理念的影响,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管理体系不是垂直管理、管理职责分散、组织架构不清晰、管理方法落后,以及内控建设缺乏前瞻性、内部监督总行缺乏力度和外部监督手段技术落后。

(3) 人力资源状况欠佳

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在不断进行着深入的体制改革,重组、改制、分流、减员等导致员工的安全感降低、忠信度下降,员工长期处于高压环境,存在普遍的心里焦虑,隐藏着操作风险隐患,主要表现在道德缺失、职业舞弊、人力资源管理不到位三方面。同时,我国商业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引发操作风险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银行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学历层次较低。

(4) 操作风险信息不对称

一般而言,信息的不对称性是客观存在的。操作风险的信息不对称主要体现在:

① 业务管理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

中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主要因素是业务流程设计不当,控制措施不足或过度。商业银行各级管理层和业务流程的各个环节,都普遍存在授权意义上的委托管理。而委托会产生信息的不对称,导致内部员工控制。内部员工可能运用自己扩张的权利使银行经营目标发生偏差,由追求银行利润最大化转变为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解决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道德风险的主要方法是实施科学的内部控制,这就要求商业银行在内部控制机制的建设上充分考虑集权和分权的尺度〔4〕。经营管理者在经营中通过合理的授权和集权将所有者的利益得到贯彻,并通过内部控制机制加以引导。

② 风险披露中的信息不对称。

商业银行对操作风险的信息披露严重不足。即使是信息披露最好的几家上市银行,按照中国证监会的要求,也只是说明内部控制制度的合理性、完整性以及有效性,而未披露有关操作风险本身的信息。银监会颁布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对商业银行的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提出了更为具体、细化的披露要求,但对操作风险的披露没有提出要求。

(5) 技术和设备相对落后

技术和设备的相对落后主要表现在:信息系统各部门之间割据、流程中断,致使商业银行内部和各商业银行之间的信息共享受阻,弱化了对风险的识别和控制;同时,某些商业银行的硬软件设备相对落后,先进商业银行的高标准系统与落后商业银行的低标准系统间的不协调等因素也是诱发操作风险的重要影响因素。

(6) 转型期社会环境和市场变化复杂

社会转型及商业银行变革也是引发操作风险的重要影响因素。就目前的研究与经验来看,当某个社会的人均GDP在1000美元——3000美元的时候,正是这个社会经济剧烈变化的时期。2006年,中国人均GDP达到了2000美元,这一时期正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同时又是社会矛盾的凸显时期〔5〕。从外部环境看,商业银行的欺诈、盗窃和抢劫等犯罪活动突出;从内部情况看,各类商业银行的市场定位不明确,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同质化现象严重,国有商业银行和其它股份制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不规范等,这些都滋生了操作风险。

(7) 金融生态环境不理想

“金融生态”的概念有益于更深入地理解操作风险的凸显问题。金融生态环境不理想主要体现在:社会信用秩序混乱。社会信用管理体系和信用制度的建设与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进程不同步,各级政府、企业以及个人的信用意识薄弱,信用监督和惩治制度不健全,商业银行的顾客选择权非常有限。商业银行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因受到意识形态和银行组织结构不健全等因素的影响,往往对顾客“来者不拒”,其直接后果是增加了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和运营成本;从执法环境来看,我国打击金融犯罪的力度还远远不够,某些扰乱金融秩序的行为,虽然情节比较严重,但却只能定性为违规,这就降低了违法犯罪的成本,增加了银行操作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3 对策和建议

操作风险在我国商业银行中是普遍存在的,形成的原因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损失事件发生频繁,涉案金额或损失金额巨大,这些都暴露了操作风险的严重程度。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了以下对策和建议,以期帮助商业银行提高操作风险内部控制水平。

(1) 加强员工职业道德和专业技能的培训。防范操作风险,减少操作失误的一个有效手段就是要提高员工素质〔6〕。商业银行应该从多个环节来提高员工的素质,包括人员招聘,不定期或定期的培训,员工只有不断地熟悉新的业务,新的操作流程,才能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增强操作风险意识,避免非主观意愿产生的操作风险。

(2) 加大外部监管和违规处罚力度。操作风险损失事件在近两年有下降的趋势,原因之一就是银行监管部门加大了监管力度,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操作风险管理与控制措施。银监会应继续加强监管,要求商业银行必须定期向公众披露相关信息,增加业务与管理的透明度,同时对已经查证核实的操作风险损失事件,按照有关规定从重处罚,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加大违规处罚力度。

(3) 强化对各类风险的持续控制。商业银行应当设立履行风险管理职能的专门部门,负责具体制定并实施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风险的制度、程序和方法,以确保风险管理和经营目标的实现;商业银行应当建立涵盖各项业务、全行范围的风险管理系统,开发和运用风险量化评估的方法和模型,对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等各类风险进行持续的监控。

(4) 重视信息系统对操作风险控制的作用〔7〕。商业银行虽然已经基本实现了业务操作和管理的电子化,但是并没有做到业务数据的集中处理。商业银行应当进一步实现经营管理的信息化,建立贯穿各级机构、覆盖各个业务领域的数据库和管理信息系统,做到及时、准确提供经营管理所需要的各种数据;加强有效的信息交流和反馈,确保董事会、监事会、高级管理层及时了解本行的经营和风险状况,确保每一项信息均能够传递给相关员工。操作风险量化管理方法多数要求有较长期准确、完整的基础损失数据,这些依赖于数据库的建立和充实以及信息系统功能的完善。

〔参 考 文 献〕

〔1〕 巴曙松.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研究〔M〕. 北京: 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2〕 中国银监会.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指引〔Z〕. 2007.

〔3〕 周佩, 张洁, 杨冰. 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度量: 净利润模型〔J〕.财会月刊,2009: 35~37.

〔4〕 李思影. 当前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问题研究〔J〕. 区域金融研究,2009, (22).

〔5〕 温红梅.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度量与控制〔M〕 . 北京: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8.

〔6〕 卡罗尔·亚历山大.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M〕 . 北京: 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5.

〔7〕 Donald P. Morgan, Adam B. Ashcraft. Using Loan Rates to Measure and Regulate Bank Risk:Findings and an Immodest Proposal〔N〕.Journal of Financial Services Research. 2003: 181~200.〔责任编辑:杜 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