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培养健康人格,构建和谐校园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培养健康人格,构建和谐校园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学生健康人格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高校心理教育应通过环境熏陶与教育引导相结合、心理疏导与心理行为训练相结合、心理服务与思想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着力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

关键词:健康人格;和谐校园;结合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1-0277-02

从自杀到虐猫,从暴力殴打到阴险投毒,无不彰显着当代大学生心理的扭曲与人格的病态,彰显着高校心理教育的不足与亟待优化。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不断发展和完善的高校心理教育到底存在哪些不足之处?需要从哪些方面来改善和优化?这是高校心理教育工作者不能不深思的问题。我们认为,高校心理教育既要注重理论教育,也要注重实际操作;既要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也要培养学生的能力素质;既要注重心理硫导,也要注重思想提升。总的来讲,就是要从知、情、意、行等多方面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培养学生健康人格,促进学生个体和谐,进而促进人际和谐,并最终实现校园和谐。

一、健康人格是和谐的基础

和谐校园主要表现为学生的内心和谐、人际和谐、学生与学校(包括学校要求、主流意识等)和谐。从内心和谐到人际和谐,再到校园和谐,这是一个循序构建的过程,后一个层次的和谐总要依赖于前一个层次的和谐,只有这样,和谐才有基础,才能稳定,也才可以长久。而这一目标的达成必须以学生的健康人格为基础。

(一)要实现内心和谐需要培养健康人格

心理学意义上的人格反映的是一个人整体的心理面貌,是相对稳定的、具有独特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是人的心理倾向、心理特征、心理状态以及心理过程的特点等多种特性有机结合所构成的整体。主要包括人的气质、能力、性格、需要、理想、信念等,也称个性,其核心是性格。伟大诗人歌德说过:人们最大的幸福乃是人格之欢乐。健康人格主要有以下五个特征:一是和谐的人际关系,二是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三是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四是正确的自我意识,五是良好的情绪调节能力。不难看出,从认识到情感,从态度到行为,从自身到他人和社会,健康人格涉及个体心理的方方面面,是真、善、美的和谐与统一,是学生内心和谐的集中体现。具有健康人格的个体不仅主动地与环境取得平衡,而且其心理活动与机制也在不断地实现着内部的平衡。正是这种内部的平衡和谐,促使学生融入集体、融入社会,促成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

(二)要实现人际和谐需要培养健康人格

诚信友爱是人际和谐的核心,也是校园和谐的核心。校园的诚信友爱主要表现为学生互相帮助、诚实守信、平等友爱、融洽相处,这些必须以学生健康的人格为前提基础。首先,校园的诚信友爱是在良好人际关系的土壤中孕育的,而良好人际关系是学生健康人格的重要内容,人际关系最能体现一个人人格健康的程度。人格健康的人乐于与他人交往,在交往中常常以诚恳、公平、谦虚宽容的态度尊重他人,同时也受到他人的尊重和接纳,因而能与别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其次,校园的诚信友爱不仅需要法律、制度的维护,也需要内心信念的坚守,这个内心信念就健康人格。人格体系中的信念、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是学生心理和行为的动力系统,积极、乐观、追求真善美的健康人格能把外在的要求转化为学生自身需要,并激发、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引发和维持他们追求真善美的活动。

(三)要实现校园和谐需要培养健康人格

校园和谐既表现为学生接受学校主流意识,全方位融入校园生活;也表现为学生拥有较高的积极性、主动性,能积极谋求自身发展、勇于创新、开拓进取、发掘潜能,而不是弄虚作假、不学无术,更不是面对他人的优秀由羡慕发展到嫉妒恨。要实现校园和谐需要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因为从内部心理机制来说,健康人格是一种和谐发展人格;从外部活动的效能来说,健康人格是一种高效的、具有创造性的人格。一方面,拥有健康人格的学生能用积极的眼光看待自己、他人和事物,这种积极的心态,使学生充满好奇和活力,并心存高远,不满于现状,积极发挥自己的长处和优势,弥补短处和不足,不断寻求自我发展和完善。另一方面,拥有健康人格的学生在学习中敢于应对各种挑战,开拓创断,不循规蹈矩、不墨守成规,不气馁、不言败,从而使校园活力涌动。

二、拓展心理教育路径,培养学生健康人格

健康人格是学生的认识与行为长期的积累与凝聚,是他们个体与客体长期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不断进取的结果,是外部影响与自我修养相结合的产物。

(一)注重环境熏陶与教育引导相结合

正如美的事物会熏陶美的灵魂一样,健康的环境会培养健康的人格。校园环境的优化和学生人格的健康化是同一过程的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校园环境优化的同时,学生的人格也得到熏陶。首先要维护和实现校园的公平正义。俗话说,人平不语,水平不流。只有切实维护和实现公平正义,预防不平衡、偏激等不健康心理的产生,才能使学生心态平和,并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其次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树立互相帮助、互相关心、互相爱护的良好氛围。学校和老师,都要重视学生的发展,维护他们的权利和利益。第三,要从小处着眼,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和优美的自然环境。

同时,人格的形成和发展是知、情、意、行的循环往复不断发展的过程,知是前提和基础。对青年学生来讲,知来自于教育和引导。正如列宁在总结俄国工人运动的时候所说“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健康人格的许多成分也一样需要从外面灌输。因此,只有通过教育引导,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培育他们的和谐理念和精神,让他们明确健康人格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意义,才能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人格的塑造成为他们的自觉过程。另外,要充分发挥身教的作用。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的形成和发展” 。老师和管理人员也要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增强自己的人格魅力,用健康人格来感召青年学生。

(二)注重心理辅导与心理行为训练相结合

青年学生处于由幼稚走向成熟的时期,已经形成的人格成分中存在一些不和谐的因素,如意志薄弱、承受力差、粗心、急躁、骄傲、嫉妒、自私等。另外,由于知识、阅历等方面的欠缺,青年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容易产生过激心理和行为。同时,面对社会的一些不合理现象,一些青年学生容易患得患失、心理失衡,产生偏激心理。这些不和谐的音符直接影响到学生的生活学习,影响到和谐校园的建立。这就要求广大教育者和管理者,一方面要针对学生人格的薄弱环节进行心理教育和疏导,塑造健康人格;另一方面要帮助青年学生解决成长中的烦恼,预防、缓解和消除他们的心理问题。

同时,要通过心理行为训练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方式,并最终促进人格的优化。心理行为训练的优势在于体验,其理念和机制是通过体验激绪,通过行为改变认知,通过培养习惯来积淀品质。心理行为训练与其他训练的主要区别在于它的训练内容均蕴含着一定的心理教育和心理素质培养的目的。根据所要增强和培养的心理素质设置一定的情境和训练内容,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训练中去体验心理上的变化,同时在训练的过程中和结束时进行相应的认知上的调适,通过反复训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认知模式和行为模式,最终积淀成心理素质和人格品质。

(三)注重心理服务与思想教育相结合

思想教育主要是培养人的道德品质、思想品质,解决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理想信念等问题。心理服务主要是培养人的心理品质和能力,解决身心方面的问题。但二者最终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育过程中,二者互相影响、互相促进、互相借鉴、互相补充。苏联心理学家AT斯皮尔金说过,“世界观是人的意识的核心,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个性心理结构全部成分”,这就道出了心理教育无法避免的一个误区,需要思想教育来弥补。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理想信念是调节一个人心理和行为的最高“调节器”,俗话说得好,“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人无大志,必为小事斤斤计较”。一方面,良好的思想品质是塑造健康心理的基础,学生心理的发展方向要受到主体思想的支配;另一方面,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接受思想教育的前提,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变化要受到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和制约。因此,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和塑造既需要心理教育的引导,也需要思想教育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