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微州民居的传统文化特征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微州民居的传统文化特征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架构及其特定的时空与群体意义的剖析,归纳出中国文化架构的特质,进而对传统徽州民居形态特征及其文化表现进行分析,指出徽州民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特例,故对其建筑形式及文化特征的把握应站在传统文化的层面上看。

关键词民居;传统文化特征;文化架构;形态表述

中图分类号TU241.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0)041-0209-01

1传统文化的架构

1.1“天人合一”――终极价值的追求

作为中国古代社会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天人合一”的根本在于:1)人与自然本质同一、主客一体。2)人与自然的同一为终极追求,所谓“与天和者,此之谓天乐”。3)“知行合一”“体用合一”“道器同源”,实践的过程、方法与目的同一。它不仅构成中国文化鲜明的自然主义特征,而且演绎为与西方主客对立的基督教社会本质相异的文化体系。

1.2“仁”――群体情感的体现

中国文化的另一重要特色就是将人们对群体情感的天然需求纳入了血缘纽带之中加以强化,从而使“仁”成为中国文化架构的重要层次和有力支点。《孟子》:“仁之实,事亲也,”《论语》:”弟子人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由于家庭一直被视为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因此“仁“的强化对文化建构而言便具有了特殊意义。可以想见文化约定的违反常常意味着“数典忘祖”和“无情无义” “不孝不仁”,这使得中国文化具有强烈的人情与伦理并举的特征。

1.3“礼”――共约生存方式的遵循

“礼”可以被视为以上两个层次存在于具体时空及群体中的结果,是具体行为共约的操作原则。古代社会有大礼三百小礼三干之说,从嘉、宾、吉、凶、军礼到起居,日用无不包容其中。汉董仲舒《春秋繁露奉本》写道:“礼者,继天地,体阴阳而慎主客、序尊卑贵贱大小之位,而差内外远近新旧之级者也。”,礼因此具有两方面含义:1)“礼”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准则。《礼记礼器》中写道“礼是符合自然运行的时序,也契合于山川I大地的环境形势。”2)“礼”是人际关系的行为准则,是稳定社会结构关系,促成群体凝聚,避免人际冲突的基础。

2徽州民居形态的表述

2.1自然主义精神

2.1.1自然形态的融合

(明)文震亨在《长物志室庐》开篇称:“居山水间者为上,村居次之,郊居又次之。吾侪纵不能栖岩止谷,追倚园之踪;而混迹廛市,要须门庭雅洁,室庐清靓。”徽州民居与山水林木共生,天然材料的利用,雕饰以植物山水为内容,不仅表现了主体对自然的阳光、空气、水等天地万物的容纳,更显示出一种与自然形态相融合的诗意追求。

2.1.2自然图式的书写

徽州民居形态的构成既是对自然图式的写仿和体现,同时也成为主体认知终极世界的途径,方法和表现。

1)求整体:① 整体形态布局合于自然的方位图式,有强烈的中心、边缘和方位意识。② 徽州民居注重整体形态的特征与风格的体现。③ 徽州民居中单体建筑的意义相对于群体而存在,单体形态不追求绝对表现,如绝对高度、体量等。

2)重流动序列:徽州民居群体建筑中,单体建筑的意义在于整个群体序列体验的过程中,这是对运动变化关注的结果。

3)贵和谐:注意内、外、主次、大小等性质相异的形态之间的过渡转化。“和”是事物长久存在的基础。

4)守虚静:叔本华认为传统审美的关键在于“以距离和纯净使欲望自失,从而获得一种趋然静观的优美与崇高”。对古代中国而言,“虚”即“虚以待物”“静”即“静心”。《管子心术》最早提出,只有保持主体的修养才能正确认识客体。“虚静”既是达及客体的途径也是形态表现的自身。① 封闭院落:墙壁围合院落,“虚”外,“静”内。② 多层次:通过多重院落、照壁、屏(风)、隔断以及行进序列中有意识的转折变化,极力设定,扩张主体与外部世界的距离。距离越远越“静”主体“离”客体越远,其对外所显示的修养也越高,文化人格也越高。③ 徽州民居追求朴拙,雅静的形态表现。

5)执“中”用:① 民间对“中介”形态的偏爱。比如既非内又非外的院、廊常成为日常生活最集中之地。“灰”调的中性色常成为徽州民居首选饰色。② “文”与“质”相符,《论语》孔子言:“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而后君子。”徽州民居形态应合于自然之性(理),装饰与功能(使用)及结构相符,形态的表现合于个体的社会位序,“名正言顺”。

6)泛神崇拜和风水图式的遵循:① 徽州民居社区内神台(龛)、神庙广泛存在。② 徽州民居中单体建筑的布局、高低、色彩、体量大小等形态特征深受风水图式的影响。

2.2“仁”――以血缘亲情为基点构成有序的人情

“仁”的存在使得中国人的主体行为常表现为“情”大于理。

1)徽州民居内单体建筑的规模、色彩、位置均显示出伦理的特征。

2)祠堂、家庙、祖宗牌位的设立是徽州民居内外的重要构成部分。

3)徽州民居形态尊重人的尺度,对外表现谦和、含蓄,但与邻里、群体建筑又相配合。

2.3“礼”――作为时空与群体存在的共约方式

2.3.1适“中”于自然时序和条件

苟子说:“曷为中?曰:礼义是也。”此外民间广为流传的约定俗成的营造方法以及官方颁布的宋《营造法式》和清《工部工程则例》都是有关一定时期内生产力水平条件下所共约的营造原则。

2.3.2适“中”于社会结构关系

1)徽州民居内,单体建筑的位置布局与建筑群体“中心”(中轴线)的关系,深受“礼”的影响,体现了宗法制度。

2)徽州民居建筑的形式是社会结构关系的体现。历史上自《周礼》以降各代均对房舍规模,彩饰等有明确规定。其实质在于强调社会位序结构,确认一种财富的享有和分配秩序,也是抑制过分渲染财富造成“不安”的手段,与政治统治相关。孔子在《论语》中指出其实质:“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3结束语

将人类与生俱有的对自然和血缘亲情的追求作为中国文化的终极价值和群体情感的构成基础,可以说是中国文化建构的一个重要特色,且应被视为文化超稳定存在的重要因素。《长物志》序言:“夫标榜标林壑,品题酒茗,收藏位置图史;杯铛之属,于世为闲事,于身为长物,而品人者于此观韵焉。”“知行合一”“道器同源”,徽州民居形态营造不仅是为遮蔽风雨,同时常常也成为主体认知本体世界达求“天人合一”境界的实践途径和表现。这或许是中国徽州民居所独有的文化意识。

参考文献

[1]张工文.传统学引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多维反恩[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

[2]陈纲伦.道与中国传统建筑[J].建筑学报,1998,6:53-56.

[3]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世界名人论中国文化[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

[4]张晓冬,朱晓炜.中国当代室内设计中对传统文化的传承[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