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追本溯“源” 对症下“药”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汉字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教师进行思想表达和交流的重要工具。从“教材编排、学生特征”入手,论述了小学生三年级汉字偏误现象严重的成因,并由此提出“解读教材因文而教、让学于生,以学定教、识记方法灵活运用、重视书写,保证时间”等三年级学生汉字偏误现象严重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汉字偏误;成因;策略
一、追本溯“源”――三年级学生汉字偏误现象严重的成因
我们发现,三年级学生字形相近分辨不清、字音相同或相近混淆、字义相近模糊、书写多笔少画严重等汉字偏误现象特别严重。追本溯“源”,造成三年级学生汉字偏误现象严重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材编排:重文轻字,识写分流
《语文报社》创始人陶本一教授在《基于语料库的小学识字教学研究报告》中指出,语文教材大多以主题组元的方式进行编写,这种编写方式很容易因重视“选文内容”而忽视“选文用字”,使得教材用字随主题而定,并非严格按“识字需要”而定。字词在教材中的出现顺序、复现安排等较少顾及。识字教育是一门科学,“识多少字”“识哪些字”“先识哪些,后识哪些”,以及“如何复现”等都应该有科学依据。目前的教材在这方面有所考虑,但还没有一个更科学合理的“序”。
除此之外,《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小学阶段提前大量识字(人教版三年级语文教材要求学生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200个,其中会写1600个),“多认少写,识写分流”。“多认少写,识写分流”为学生提前进行阅读创造了条件。但我们也发现“多认少写,识写分流”也给学生带了诸多问题,如,三年级学生很多词会说但不会写,当他们有了表达的需要时,就很容易用同音的熟字或形近的熟字来代替。
2.学生特征:感知粗略,易受干扰
三年级学生由于知觉的精确性不够,知觉的分化水平低,造成他们在识字过程中,只能记住字体的粗略轮廓,而对于字体非常细微的部分,如果没有教师的提醒或训练往往会忽略。如,“辨别”的“辨”写成“辩”。
三年级学生,由于视、听、知觉的选择性,使得前一种学习易受后续学习的干扰或对后续学习产生干扰。如,学生已经掌握的部件或偏旁,容易受后续学习形近部件或偏旁的干扰。“弋”和“戈”“攵”和“夂”“礻”和“衤”等混用就是受干扰的结果。
除了学生自身难以抗拒的干扰,还有外部环境的干扰,诸如电脑电视、报纸杂志、广告字牌及不规范的普通话用语,如零售店铺把“零售”写成“另售”,网吧将“一往情深”写成“一网情深”,服装店将“依依不舍”写成“衣衣不舍”等,使得小孩子从小耳濡目染错字、别字,从而形成张冠李戴的习惯。
二、对症下“药”――三年级学生汉字偏误现象严重的应对策略
了解了三年级学生汉字偏误现象严重的成因,教师就要对症下“药”,采取行之有效的对策,以消除汉字偏误现象,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效率。
1.解读教材,因文而教
教材是执行课程标准与体现课改精神的载体,也是众多教育专家和一线教师智慧的结晶。作为一线的教师,我们只有认真解读教材,才能对整个教材的编排体系有个深层次的了解,才能领会编者的编写意图,才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课堂教学中生字出现的形式大致有这么几种:按照课文内容顺序分散出现字词;将课文中重要的生字新词先集中出现;可以结合阅读内容分几个块面,相对集中地学习生字新词;也可以初读课文时先解决生字读音,理解课文时了解字义,然后集中记忆字形……具体采用哪种方式要因文而异,灵活应用。一般情况下,我们采用分散识字与集中识字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在阅读中自主识字,必定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让学于生,以学定教
“让学”就是把课堂的时间、场所、机会等尽可能让位给学生的学习,也就是教师放手,尽可能让学生自己主动、深入地学习语文。《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是学生展现自我、发展自我的舞台,那么我们如何将新课程理念转化为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把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实现课堂上真正的“让学”?
改变教学方式,以学定教。课前,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精心预设课堂教学;课中,适时隐身,多给学生锻炼、发现的机会。三年级学生有了一、二年级的积累,已经掌握了一些基本的识字方法,也慢慢地具备了一些自学能力。因此,对于三年级教材中需要掌握的生字词,我采用了“小老师式”的教学方法,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前,布置预习要求:联系课文,利用工具书自学生字词,自主把握生字字音、字形、字义的难点;课中,由学生上台讲解生字应注意的难点,同时要接受台下同学不理解地方的提问,教师是一个引导者,以“生”身份,对于一些模糊的认识进行质疑,引导讨论。
3.识记方法,灵活运用
(1)比较辨析识记法
对于教学一些易混淆的形近字时,我们可以用汉字的部首和意义来区别。如,三年级下册“壁”和“璧”。“壁”与“土”有关,因为墙壁上的砖头是用泥土烧制而成的;“璧”是古代的一种玉器,与“玉”有关。这种意义教学法给学生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同时也无形中教会了学生把字写正确的方法。再如,“须、顺”,也是学生易混的字。部件“页”表示头,左边“彡”表示人头上的胡须,把胡须理顺了就是“顺”。通过这样的比较辨析,学生既懂了义,又分辨了形,一举两得。
(2)读音类推识记法
“形旁能表义,声旁能表音。”声旁对于识记汉字、区别字形还是有很大帮助。只要细心辨认,还是可以找到语音线索的。如,“昧味妹―沫抹茉袜”,“昧(mèi)、味(wèi)、妹(mèi)是复韵母ei,所以作声旁“未”字也应是复韵母ei,而“沫(mò)抹(mǒ)茉(mò)袜(wà)”是单韵母,其声旁也是“末”字,也是单韵母。其实,像“炼练拣―冻栋”“创枪抢呛沧苍―伦沦抡轮论”等几组字也是如此。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我们能做到超前性地预测,或者出示这些字让学生从中找到读音的规律,一定能帮助学生很好地区分形近字。
(3)形象识记法
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影响识字的效果,有些易错的或形体相近的字可以通过编一个口诀、谜语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如,在教学“投”字时,右上部分和“几”字混淆,虽经反复提醒、督促,但收效甚微。为此,我特地编了便于学生记忆的口诀:“几”上爬上楼,扔掉小钩钩。如,在教学“墓”字时,有人经常把下面的“土”写成“巾”,于是学生自编了一个字谜:太阳已经落在草丛下的泥土中了。又如,“未”与“末”混淆,可根据字义编出儿歌:“未来遥远,上短下长,末日到了,上长下短。”
三、重视书写,保证时间
俗话说:“字如其人。”形象地说明了写字好坏的重要性,反映了写字与文化素质的密切关系。首先,学生要写好字,就得坐得住,就要心平气和,就要一丝不苟、踏踏实实。在写字过程中,学生的习惯、态度、性情、意志、观察力、审美能力等都得到了培养。其实,写字的过程就是对字形进行精细的分析和综合的过程,是熟悉和巩固、掌握字形的过程。
重视指导过程,保证书写时间。我们教师应认认真真做好生字(特别是易错生字)书写的指导工作:一看,即看结构、看位置、看运笔。二记,意在笔先,胸有成竹。三写,分描红、临写。四评,评价自己或别人的字,指出优缺点并加以改正。其次,保证学生书写的时间,努力使学生的字“正确、端正、整洁,行款整齐,有一定的力度。”
总之,种种应对策略最终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尽量减少学生汉字偏误的严重现象。教师只有在三年级教学中因文而教,以学定教,灵活运用多种识字方法,重视书写和实践活动,一定能缓解 “病”情,提高语文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窦文宇,窦勇.汉字字源:当代新说文解字[M].吉林文史出版社,2005-11.
[2]王尚文.说“让学”[J].语文教学通讯,2007(05).
[3]程黎君.一样的汉字,别样的教学[J].小学语文教师,2008(11).
(作者单位 浙江省瑞安市广场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