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对外课堂环境中的教师语言输入对留学生中介语的影响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对外课堂环境中的教师语言输入对留学生中介语的影响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语言输入对语言习得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对外汉语课堂中教师的语言是语言的一种变体,具有讲解和示范的双重作用。教师语言中的错误,也被看作是学生习得偏误的来源之一。本文选取了一些对外汉语课堂用语及教材中的例子来具体解释教师语言对学习者习得汉语的影响,分析其可能对学习者中介语石化产生的影响,并以此来指导教学。

关键词:教师语言 二语习得 中介语石化 对外汉语教学

一、引言

语言输入在二语习得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对语言输入的研究有很多,影响较大的是克拉申的输入假说(Input Hypothesis),他认为当一个学习者理解了“i+1”水平的语法形式输入时,二语习得就产生了,二语习得有赖于可懂性输入(comprehensible input)。

课堂中的教师言语虽然是一种可懂性的输入,但是在使用过程中对二语学习者也产生了很多负面的影响。目前的语言输入,国外学者研究较多,国内对英语课堂上的教师语言研究较多,国内对对外汉语课堂中教师语言的研究一般是从构成、特点以及组织原则上说的。本文主要研究对外汉语课堂上的教师言语的输入对二语学习者的影响。

二、教师语言

教师语言(teacher talk,或称之为课堂关照语),是对外言语(foreigner talk,或称之为调整语)的一种。对外言语是本族语使用者在与外语学习者交谈时,为了帮助听话人更好地理解自己的话,而在语言上作出让步的一种简化了的语言。但在自然情境中,由于交谈的随意性较大,母语使用者常常忽略语言形式的正确性,使用不合法的语言,而且这种情境下的言语缺乏系统性,偶然性很大,不利于研究。而教师语言的内容是预先设定好的,围绕课本组织教学,要求语言是规范的,而且因为话语范围固定所以容易分析,教师语言的大致特点是:语速慢、发音标准、词汇简单、句子简短、经常重复调整等。

三、课堂常用语

教师的课堂用语一般分为讲授用语和师生互动用语,即教师展示语音、讲解词汇、句子结构使用的语言和教学各个环节的特定用语,还有师生交流互动的语言。下面选取课堂上使用频率较高的几个用语,具体分析对学生二语习得的影响。

(一)寒暄用语——“怎么样?”

正式上课之前,教师会和学生寒暄。如“同学们好!”“周末过得怎么样?”等,这可以帮助学习者进入正式学习的状态,也为学生营造了寒暄的自然场景。长此以往,学生会自然地习得寒暄语,但也会因受到教师的误导而习得错误的寒暄用语。如有的学生在生活中经常用“怎么样?”来和其他人打招呼。“怎么样”一般放在句尾,用来询问天气、身体、学习等很多方面的情况,在寒暄时经常会用到,但生活中一般不单用。留学生单用“怎么样”,与同学或中国人打招呼,可能因为留学生之间的交谈比较随意,目的语使用者对此可以容忍,因此没有进行纠正。或者即使后来给予了纠正,留学生却仍然会重复犯错,这可能与其中介语系统中这一表达正逐渐石化有关。这是因为某些不地道的或不合适的语言运用,使学习者产生了对目的语的某些语言点及语法规则不正确的理解。这些误解产生于学习者学习的最初阶段,即语言习惯形成的时期,因而往往根深蒂固,不易清除。且由于寒暄的次数多,无形中就增加了输入量,虽然对学习者来说是错误的输入,但是是可理解的,因此他们会很快习得继而运用,长此以往便会造成寒暄语的石化。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常用的寒暄用语可以简化,但不能过度简化,更不能使用不正确的形式,否则会造成留学生的错误理解。

(二)指令用语——“下一个”

课堂中的指令大致可分为两类:①纪律控制指令,如“请安静”;②教学实施指令,如“请把书翻到×页”“跟我读生词”“再读一遍”。这些指令多为祈使句,能够指导教学活动的开展。不同指令对学生的影响不同,带有明显课堂色彩的指令语,学生在生活中不会使用,如“请把书翻到×页”“跟我读”等。课堂色彩不太浓的指令语如“再读一遍”学生会替换使用,频率也较高,如“再说一遍”。而课堂色彩不浓的指令语学生习得使用的几率较高。如默写单词时教师的“下一个”指令,学生印象深刻,自己会不自觉地进行应用。“下一个”意思是接下来的一个,名词性短语,多作定语。根据北大语料库检索,50个有效例句中,只有一个是指代上文提到的某物,如“这个人投进了两个球,我们就一直喂他球。如果他失误了我们就会给下一个或者再下一个”,其他都是作定语。日常生活中由于情景的限制,常常会在排队时说“下一个”,指轮到下一个人了。对留学生而言,很多涉及顺序性的事件都会单用“下一个”,这是教师言语的影响。

(三)解释用语——“……明白吗?”

“解释”是教师的讲授用语,教师讲解完词汇、句子结构、分析完语篇后常常会使用“明白吗?”当给学生单独讲解时还会加上人称代词“你”,变成“你明白了吗?”经常置于所解释的话语开头或末尾,即“你明白吗……”或“……你明白吗”。这句话的长期输入使得学生在平时与人交谈时高频率使用,尤其是在要求刚刚接触的人做某件事情,而对方似乎对自己的话没有反应时,使用较多。这其中涉及到跨文化交际的问题,当中国人在听到某段话沉默时可能表示是在聆听对方的话语,而对方会以为你没理解,于是使用“你明白吗?”来强调自己的意思。通过对北大语料库的检索,学生在使用“你明白吗”时更多是为了强调自己的观点,感彩较浓,如“我不能忍受!你明白吗?我实在不能忍受!”有时含有说教的意味。所以学生习得的“你明白吗”是语用偏误,也是受教师用语影响的结果。

(四)语法用语——“差不多”

笔者在与上海交通大学国际教育学院的留学生的交流中发现,他们在表示概数时,使用副词的丰富度与汉语水平成正相关,其中,“差不多”出现的频率较高,时间、距离、价格等的概数都会使用“差不多”来描述。上海交通大学国际教育学院的初级汉语教材使用的是《博雅汉语》,留学生学会表示概数的第一个词就是“差不多”。在第一册的第十四课,有这样一个例句:“对,北京的冬天比较冷,最冷差不多零下十五度”。如果问母语为汉语的使用者,“你们那里冬天最冷多少度?”他们的回答大多是“×度吧”“将近×度”或用数词连用来表示。

“差不多”可以作副词,表示“接近、几乎”义,如:“差不多走了十五里山路”。通过对北大语料库的检索,随机抽取的50个“差不多”表接近的例句中,只有6个直接加了数词。因此,笔者认为留学生过度使用“差不多”是受教材的影响,《博雅汉语》中出现该语法点较早且例句不够典型,加之课堂上重复操练导致“差不多”的过度使用。根据心理学的观点,先习得的后忘记,后习得的先忘记,因此,就算留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学到“左右”“大约”“大概”等表示概数的词语,也不一定会比“差不多”印象深刻,所以他们对概数的使用很可能发生石化。因此笔者认为,在表示概数的例句中,应首先给出中国人常用的表示概数的方法,“差不多”可以放到后面学习。

(五)其他

还有一些情况,如教师在举例子的时候经常使用“是这样的,比如说”,多次重复以后,学生也会使用,过度频繁之后就会出现偏误。当有的教师对某个问题一时想不起时会说“这个,那个”,或者常常使用“然后”,算是口头禅的一种,学生对这些学得很快。还有的学生在建议别人做某事的时候,句尾都会使用“好吗?”,“好”发的是全三声,而“吗”发得又短又轻,使得尾音上扬,听起来很不自然。

四、中介语的石化

以上问题都与语言输入有关,如果学习者能够排除情感因素的干扰,大量接触可理解的语言输入,可以习得语言,教师课堂用语中简单的、复现率高的用法就会被学习者习得。在学习者学习初期输入的正确性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初期是语言习惯形成的时期,这时候错误的影响往往根深蒂固,容易导致语言的石化。在目前对石化的解释中,Selinker提出的培训转移失误应该引起重视,本文涉及到的培训转移失误,包括教师语言的某些不地道的或不合适的运用及教授使学习者产生错误理解,教材编写中选用不地道的语言形式造成学习者二语石化。

五、结语

综上所述,语言的输入非常重要,教师的课堂常用语和教材语言形式的呈现对学生的学习和习得产生极大影响,这促使我们对教师语言进行深入的研究,研究过程中要以实证研究为总趋势。

参考文献:

[1]戴炜栋,李明.调整语话语初探[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

报),1998,(3).

[2]旷娟.汉语作为二语的课堂教学语言[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

会科学版),2006,(1).

[3]汤燕瑜,刘绍忠.教师语言的语用分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3,(1).

[4]胡荣.中介语僵化现象研究纵览[J].外语教学,2003,(1).

[5]吴艳.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课堂教学语言综述[J].教学研究,2010,

(1).

(朱怡 上海交通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200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