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基于文化层次理论的英语教学策略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基于文化层次理论的英语教学策略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语言与文化教学的讨论在中国英语教学界尽管已有多年历史了,但多数教师由于长期形成的惯性,至今仍以语言知识的输入为主,文化教学策略尚未引起足够重视。本文基于文化层次理论和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提出了通过深挖教材中的文化信息,实施语言与文化并重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英语教学 文化层次 语言与文化并重 教材文化信息分布 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研究背景

虽然自萨丕尔-沃尔夫假说问世以来,在学术界语言与文化关系的各种讨论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了,但目前我国多数英语教师由于多年来形成的惯性,在教学中仍以语言知识输入为主,文化教学理念尚未真正形成,更无从谈起文化教学策略。这一现状导致的直接结果是学生的社会文化及交际能力明显落后于语言能力,即使英语学习中娇娇者,在跨文化交际和翻译中也无一例外的遭受尴尬、闹出笑话、从而导致交流的失败。传统英语教学无法满足社会对英语人才的需求。2000 年国家颁布了新的高等学校英语教学大纲,其中《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明确提出:“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本) 》也提出:“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一定的听、说、写、译能力,使他们能用英语交流信息。”“大学英语教学应帮助学生掌握良好的语言学习方法,提高文化素养。” 基于此,本文从文化层次理论以及作者本人长期的教学研究与实践出发,在重申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的同时,提出了通过深挖教材中的文化信息,实施语言与文化并重的英语教学策略的构想,使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有机结合,通过优化英语教学模式促进学生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二、文化层次论的内涵和语言与文化并重英语教学策略的必要性。

在对文化概念的解读中,理论界公认的两个隐喻。一是将文化比作“冰山”,进入视觉的冰山之角属显性文化,如:语言文字、楼房建筑、道路桥梁等各种物质成果;隐藏在水面之下的绝大部分属隐性文化,如: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审美态度等精神成果,这些成分虽然处于下层,可它们却制约着表层文化的性质和特征,因此,具有决定性价值意义。二是将文化视为“洋葱”,包括表层、中层和内核三部分(陈晓萍:2005)。其中,表层相当于“冰山之角”,中层相当于被水淹没的部分,内核是指更加抽象意义上的“存在的意义”,三层之间由内而外是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

众所周知,每个民族在不同的生存环境和历史沿革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生活习俗、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社会规范、、历史积淀等,基于上述文化的层次理论隐喻,这些特点势所必然的反映在语言结构和语言习惯上,表现为语音、词汇、语法、语篇、修辞上等的差异。这种语言形式上的差异构成显而易见的交流障碍。跨越它似乎成了多年来外语教师和学习者的首要任务。长期以来,在一个封闭的环境中进行英语教学,闭门造车,缺乏与外界的沟通与交流,致使大多数人认为教会学会了上述这些语言知识,甚或只要考试得到高分,就意味着掌握了语言。而传统的英语考试试题设置大都侧重语言知识本身,文化信息很少。

然而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在对外交流和翻译实践中,从中国学生在诸如:问候、恭维、询问、感谢、抱歉、拒绝、交际规则、礼貌规则、语篇组织结构等方面所出现的语用失误和语言功能、言语行为等各个方面所遭遇的冲突和挫折中不难发现,其原因在于长期以来教师和学生只注重语言知识的学习和语言技能的训练,而这些语用失误仅是文化“冰山”露出水面的一小部分,而代表深层次的文化要素和文化特质,犹如隐藏在水下的那一大部分,诸如价值观念、审美取向在教学中却没有或者很少关注。随着各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因语言中文化信息的“误读”而导致的纠纷、冲突、甚或战争越来越多。这就必然促使语言文化学家更加深入细致地研究语言与文化、文化与翻译的关系,同时也促使我国英语教学界重新反思以往的教学理念与方法策略。

作为高校英语教师,只有深刻领会文化的层次论,才能真正理解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掌握了理论依据,才能有胆量尝试语言与文化并重的教学策略。

三、利用教材中的文化信息实施语言与文化并重的英语教学策略

无论选用何种教材,它们总是由不同的语篇和练习项目组成的,其中,都含有一定的文化成分,只是文化含量不同而已。教材中的文化成分是在不同的层面上以不同的方式或显现、或嵌入、或消融在语篇中的,凡是能够看得见的文化成分都属于显性文化信息,如:文化负载词汇、明显的语用习惯、独特句型及篇章结构、独特的文化形象及修辞手法等;而那些蕴藏在语言之下或围绕在语篇周围的社会背景、民族意识、思维方式、作者个人心理体验等只能意会的文化因素则属于隐性文化信息。所以,我们可以将存在于语篇深浅不同层面和内外不同范围的文化成分、文化语境、潜在文化因素等合在一起,统称为“教材中的文化信息”。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全面把握。

根据文化的层次理论,英语教材中的文化信息可分为两部分:

1.显性文化信息:诸如文字(包括文字形态及其构成方式)、词汇(成语、典故、惯用语、俗语、行业词汇等)、语法(构词法、时态、 语序、句型结构等)、修辞(语体风格、比喻、委婉语、习惯表达等)、语篇(语篇结构、衔接手段、形式与功能等;文化形象:(如,英语中的圣诞老人、跳蚤市形象 场、犹大、教父,汉语中的大红灯笼、诸葛亮、林黛玉、三个和尚万里长城等)。

2.隐性文化信息:诸如文化语境文化蕴涵和文化缺省等。文化语境包括语篇中的文化语境、语篇生成的社会文化语境、作者的文化素养、知识背景,风格、审美取向、性格特征等。

文化蕴涵指如表层意义之下的联想意义(英汉两种语言中对数字、动物、植物、称谓等方面文化的差异等);文化缺省:如语篇中被省略的文化背景、生活习俗、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文化空缺:如:词汇空缺、文化形象空缺、文化意识空缺、文化心里空缺等(关世杰:1995)

由此可见,教学中如果只重视了显性部分,忽略了隐形部分,可想而知学生在进入跨文化交际中会遭遇何种局面。所以,教师应启迪学生思维,逐渐培养他们多视角分析语言与文化的有关问题。

尽管文化包罗万象,但它是通过语言来传播的,所以,我们在融入文化教学内容的同时,不能也不应该削弱语言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材具体教学内容,以文化的差异性、实用性、综合性和实践性为原则,选择最需要的内容介绍给学生适,并增加中西文化比较的内容,使学生获得比较完整的文化概念。要求学生将所学的语言文化知识通过实践得以巩固和提高,学校和教师要努力给学生提供适宜的语言环境,让学生有更多的实际交际机会。例如:经常组织学生参加有外籍教师、外国友人到场的各种英语活动,在讲课或给学生播放录影资料时,要求学生把阅读和观看也当成是一种文化交流行为,让他们从中选出具有“文化个性”的词语、语段或场景,以便从整体上把握文章或影片的背景、意义及其交流价值,正确理解和处理其中出现的一些“文化差异”。

四、从文化的角度教语言,实施语言与文化并重的英语教学策略

在强调语言与文化并重教学策略时,尝试从文化的角度教语言,而不是从语言的角度教文化,符合中国整体思维的特点,契合中国学生文化心里。也只有把英语教学置于整个文化系统中,才能真正把握英语语言的结构特征。英美民族重制度,守法律,时间观念强,话语表达直截了当;华夏民族重情感,话语表达迂回曲折;表现在语言结构上,英语有一套严格的语法规范,句子各成分之间的组合关系通过关联词加以约定;而汉语却没有那么严格的条条框框,也没有那么多的形式连接词,说法比较灵活、委婉;表现在语意上,英语句子重心通常置于句首,而汉语则“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透过文字现象看本质,不难看出英美民族在规范意识、法律之上的价值观念和线性的思维方式。同时,通过比较发现了自身重情义、要面子,留余地,因时、因地、因人而异灵活多变的价值取向(辜正坤:2004)。

掌握了本质性的东西,教师自然会关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案例,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案例分析启发学生对文化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到学习文化和语言的实际好处和对将来工作的意义,以激起语言学习兴趣。在文化的环境下学习语言,自然而然地将二者融为一体,由点到面、由表及里,将语言知识与文化内涵内化为自身素质,并逐步转化成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

五、结论

由于“在语言行为上表现出的文化多样性可能是跨文化交际所面临的最困难、最持久的问题之一”(刘润清:1999),这也是外语教学的一项攻坚任务。提高教学质量,转变培养模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和教学策略。在有限的条件下,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文化信息十分重要,不仅是可用来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重要“元素”,而且能帮助教师完善教学计划、调整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语言教文化和通过文化教语言,双元启动,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词汇、句式、语法、篇章的学习以及阅读、翻译、写作、实际交流和文化案例分析等活动,去发现、对比、认识、感受、领悟不同的文化现象和文化内涵,从而树立起明确的跨文化意识,逐步增强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陈晓萍:《跨文化管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2].关世杰:《跨文化交流学――提高涉外能力的学问》,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3].辜正坤:《中西诗比较鉴赏与翻译理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4].辜正坤:《互构语言文化学原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5].刘润清:《论大学英语教学》,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刘彦芬:河北邢台学院外语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