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赏奇析疑 来学津逮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赏奇析疑 来学津逮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读词,对“词之媚”稍有领悟,得益于沈祖先生的《宋词赏析》。当年为了解决青年学者读宋词的两个“不大好懂”(“婉约派的艺术表现”“古代词论家的批评”)和一个“困难”(“肯定其艺术技巧则比较困难”)【1】,沈先生开设了“宋词赏析”课。沈先生去世后,程千帆先生勉力整理沈先生的遗稿,1980年3月《宋词赏析》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之后又多次再版。2010年是沈祖先生《宋词赏析》出版三十周年纪念,三十年来,这本对中国现代词学界产生过积极的影响“小书”,以绵密典丽的风格赏奇析疑,成为来学之津逮。

一、在“特别”中建构系统

沈先生是公认的现代词人,“沈斜阳”【2】之誉奠定了她在现代词坛的创作地位,而言及词学理论,因为少有人评,或许有人以为大概不及她在创作方面的建树吧。虽然评价先生的学术建树非笔者力所能及,但多年的研习令笔者体悟到沈祖先生在“特别”中建构的词选分析的系统,沈先生的词选分析是有其独特的系统性的。

以《宋词赏析》“北宋名家词浅释”为例,沈先生所选以北宋婉约词为主,这自然是针对当时的“学情”的,先生很重视选词的特别性。

秦观的《鹊桥仙》是为人熟知的著名词作,沈先生讲这首词时着眼于三个“特别”:一、词调与词题;二、题材与主旨;三、词人的爱情观。“最初的词,调与题是统一的,词调既与音乐有关,也和文辞有关;但后来则分了家,词调只代表乐曲,不再涉及内容了,如果对内容要有所说明,就得另加题目。宋词绝大多数属于后者,但这首词却是属于前者。”先生绍介的是这首词调与题的统一,这种统一在宋词中是少见而特别的,为了明确这一“特别”,先生阐述了词诞生之初调与题的关系,以及后来的发展变化。“【鹊桥仙】原是为咏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而创作的乐曲,本词的内容,也正是咏此事。”词人咏牛郎、织女的爱情,不同于历代诗人的“代诉相思之苦”,“却是一篇出色的翻案文章”,抒写一夕相会一胜于多的美好。永恒的题材,不同流俗的主旨,而主旨的特别又基于词人“对于爱情的不同一般的看法”。三个“特别”是相互联系,彼此勾连的,以此贯穿显示出沈先生讲析的线索与思路。于秦观的词《望海潮》(梅英疏淡),沈先生说:“这首词的结构有些特别。一般的词都从换头处改变作意,如上片写景,下片写情,或上片写今,下片写昔等等。……此词也是以今昔对比,但它是先写今,再写昔,然后又归到今。忆昔是全词的重点,这一部分通贯上、下两片,而不从换头处换意。”《满庭芳》(晓色云开):“这首词与【望海潮】同一机杼,也不从换头处换意”。由特殊中我们了解到词的特点。

所谓“特别”是相对于“一般”而存在的,沈先生在与一般地比照中阐明秦观词独特的艺术价值,使我们不仅了解了“这一个”,也认识到有关词的一般性的规律。这样的讲析是厚重丰赡的。

此外,诸如贺铸《将进酒》(城下路)的咏史与抒怀,柳永的“半句一转”的婉约,美成的婉约中的词锋执拗、曲折顿挫,凡此种种,沈先生建构了两个相对完整的系统。第一是词学理论知识体系。上文已述,属意于特别,自然要兼及一般,没有一般则无所谓特别,在与一般的比照中方能凸显特别。沈先生在比照中让我们领悟到选词在艺术上的独到之处,又灰蛇走线似的绍介了词的相关知识与一般规律,从而建构了一个相对完整的词学理论知识体系。程千帆先生的“后记”说得很明确,沈先生的讲析是针对两个“不大好懂”和一个“困难”设计的,故而讲析不以词学知识与词学发展为主线,灰蛇走线的结构正与当初的“企图”契合。第二,给人更多启示的是沈先生独特的运用词论剖析词作的审美鉴赏体系。作品的“特别”处,是作品的艺术特色与作者的艺术个性及功力的凝聚之处,从特别处着手,往往牵一发动全身,达到四两拨千金的效果,这也正是沈先生的讲析厚重丰赡的奥妙所在。而沈先生所开启的这种以词学为基础,有强烈的针对性和鲜明的理论联系实际特色的审美鉴赏体系,对后学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成为一个时代的词学教学思想的主流,之后的大学乃至中学教学,以及诸多“鉴赏作品(词典)”,如果说与沈先生的垂范无关,恐怕是不够公允的。

二、在“绵密”中垂范方法

选词注意词选分析的系统性,单篇则注重分析的具体性,沈先生以词人独具的敏感、婉约派的绵密典丽引领我们赏奇析疑,领略宋词的艺术魅力。

绵密首先见之基于事理逻辑与情感逻辑的清晰的层次性。从整体看,沈先生讲析每一首词时,往往先总述这首词的内容、情感,结构和表现特色,然后结合词的运思有序推进,结束处则总结深化。局部的剖析鉴赏就更显示出层次性与逻辑性。讲析无名氏《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中一句“寒山一带伤心碧”,先生是这样引领我们感受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的。“‘碧’本是青绿色,这里用来指一般的山色。它可以随着季节、朝暮、阴晴的变化而有所不同,可以是鲜明的,也可以是黯淡的。而这里写的,无疑是属于后者。山的碧色用‘伤心’来形容,非常奇妙而新颖。因为山本是无知之物,这里却用人的感情来表现它,就显得特别深刻。一方面,人本来伤心,所以眼中的碧山似乎也抹上了一层伤心的颜色;另一方面,将山人格化,看作是有生命、有情感的东西,就觉得这种碧色,正是它伤心的表现,使人看了,更觉伤心。二者互相交感,成为一体,即所谓情景交融。”“碧”色的特点,“伤心碧”的艺术效果,“碧山”与“伤心”、景与人是怎样建构联系的,作者抽丝剥笋,层层推进,既揭示了本处手法的新颖奇妙,也分析了情与景交融的规律。沈先生认为,“这里写的,不但是秋天郊野傍晚时候的风景,而且还是一位旅客眼中所看到的和心中所感到的风景”。沈先生以创作家的经验告诉我们,这里固然存在着一个客观的景物空间,而“交感”得以实现的关键还在于词人极具主观性的心理空间的存在,在这个心理空间的情感“调色”下,景语便成了情语。

讲清了“这一个”,先生意犹未尽,还联系李商隐的“一树碧无情”,“此词‘寒山一带伤心碧’,认为碧山伤心;李商隐《蝉》‘一树碧无情’,叹息碧柳无情:相反相成,值得玩味。”“无情”乃“有情”,先生讲透了“这一类”。

无理而有情――无理而妙――宋词常见的抒情方式,沈先生采用皴染的方法,从概念的阐释、情理的矛盾与统一、语言的表达与效果等方面入手,不同选词各有侧重,不断点化,强化了学习者的认识。“衡阳雁去无留意”是范仲淹《渔家傲》(塞上秋来风景异)中的词句,沈先生先依据事理逻辑分析了“雁去”与“无留意”的无理与合情之处,然后点明该运思是“从人的立场设想的”,再以“雁犹如此,人何以堪?”收束,词人的感情如何在透过一层中既婉曲又强烈地表达,分析明晰、深入、透彻。其间沈先生还宕开一笔,以“桑下三宿,尚且为佛徒所忌”的类比联想,来旁证,来烘托,针脚绵密可见一斑。

除了借助事理逻辑外,先生还运用艺术的辩证法引领学习者赏奇析疑,体悟词的艺术魅力。张先《醉垂鞭》(双蝶绣罗裙)中“朱粉不深匀,闲花淡淡春”一句:“写其人之面貌,而着重于化妆的特征――淡妆。词人在这里,摆脱一切正面描绘,而代之以一个确切的、具体的比喻,这样,就将她的神情、风度,都勾画出来了。试想,浓丽的春光中,万紫千红之外,别有闲花一朵,带着淡淡春色,在花丛中开放,悠闲淡雅,风韵天然,在许多‘冶叶倡条’之中,显得多么出色!”不仅赏析的语言以词人特有的典丽已足以魅惑我们了,而手法的交代,分析点拨,联想比较,人物的神韵、词句的情韵也已展现得很充分了,所谓“针脚绵密,丝丝入扣”又一例也。但沈先生并未就此打住,还进一步告诉学习者:“这里涉及到欣赏中一与多的变化的问题。在一般情况下,多数女子并不浓妆,所以一个浓妆的,便显得出众。但在上层社会的行乐场所,或是贵族宫廷里,多数女子都作浓妆,一个淡妆的,就反而引人注目了。……我们平常赞美一件东西、一个作品等,说他新奇别致,其中往往包含了一与多的问题。”分析是浅近的,凭借的却是艺术规律,道理自然畅然明了。该篇关于“欣赏中真与幻的联系”的问题,沈先生也运用了这样的方法与思路。这些“剖析精微,体察分明”【3】的讲析,构成了沈先生绵密典丽的鉴赏风格。

值得一说的是,沈先生在《宋词赏析》中所垂范的还不仅仅只是这些赏奇析疑的具体的方法与手段,还在于她的治学态度与思想方法。这一点,笔者将在下一节中结合其识见加以阐述。

三、在“博洽”中显示识见

沈祖先生是词人,更是一位古典诗词的研究者。她的研究既继承了传统词论评点的方法,又开创了绵密典丽的赏析风格,在“博洽”中显示了一个建树不凡的学者的识见。

沈先生的讲析善于旁征博引。周邦彦《夜飞鹊•别情》(河桥送人处)开篇“良夜何其?”一句,沈先生先探源,点出“明用《诗经•小雅•庭燎》:‘夜如何其?’”;再旁征,“也暗用苏轼《后赤壁赋》:‘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接着分析情思,最后回呼源头《诗经》,赏鉴词句变易的佳妙。其间,还恰到好处的解析了词语“其”。讲析从容舒展,博洽中识见自见。再以张先《醉垂鞭》(双蝶绣罗裙)为例。“昨日乱山昏,来时衣上云”,写人的衣裳,周济在《宋四家词选》中,有两字嘉评“横绝”。为了证前人词论的评鉴,先生的征引已不限于诗词、文论。先生从古代服饰花纹的表现方式讲到此件云衣的表现方式,以这种的方式会产生怎样的画面形象,身着这样的云衣的人物有如何的风神,两句词达到了怎样精妙的效果,如此,“横绝”二字得以坐实。

作为学者沈先生是博洽的,但“博洽”并非先生所求,形成精辟中肯的见解才是先生指导后学的目的。《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一首,词论家多以为是李白所作。沈先生介绍该词最初的著录,历代各家的观点与考证的依据,以及诸家彼此间的论争,一一叙来,见闻可谓广博。在指出诸家“围绕着【菩萨蛮】这个曲调出现的迟早进行争论,似乎难以解决词是否属于李白这个问题”后,另辟蹊径,指出“我们可以走另一条路,就是从词体的发展来考察,看这首词的题材、风格等是否可能出现在盛唐时代”。沈先生联系中晚唐与五代词人的作品进行比较,考证风格的流变,认为:“它不但不可能出于盛唐李白之手,也不可能如胡应麟所推断的,出于晚唐温庭筠一辈人之手,而应当如浦(江清)先生所推断的,是北宋前期的产物。”先生考据的全面、体察的分明以及“择善而从”的态度,都是独到的见解得以形成的基础。沈先生于这首词作者为谁的结论,自然如先生所言可以继续“争论”,她在这里旨在启迪后人,做学问出结论要在对前人治学方法与途径全面考察的基础上,符合学理、切合实际地走“另一条路”,这样才能有创造性的发现与发明。

练字、名句的佳妙,最好顾及全句、全篇,“须看其与全篇的有机联系”,这是沈先生给后人指示的重要思想方法。晏道《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是“千古不能有二”的名句,是这首词的精华所在。“因为写来融情入景,景中有情,景极妍美,情极凄婉”。“这就是含蓄。……含蓄是一种强有力的暗示,它往往比直接说出来的艺术效果更强。”先生随即语锋一转,“但是,我们查检文献,去发现一个很有趣味,同时又值得深思的事实。原来被人赞叹不已,被称为‘千古不能有二’的‘名句’竟然并非晏道自己创作的”,而是从的五代诗人翁宏《春残》借来的。“尽管如此,我们拿晏词和翁诗一比较,就不难看出,它们之间,不仅全篇相比,高下悬殊,而且这两句放在诗中,也远不及词中那么和谐融贯。……在翁诗里,这么好的句子,由于全篇不称,有句无篇,它们也随之被埋没了;而由于晏词的借用,它们就发出了原有光辉,而广泛流传,被人称道。由此可知,我们如果对某一句诗进行评价,除了它本身所达到的艺术高度之外,还必须看其与全篇的有机联系如何。把某一句,或甚至某一个字孤立起来评定优劣,不仅不能如实地理解它、欣赏它、评价它,而且往往还会导致错误的结论。鲁迅教人论文‘最好顾及全篇’,正由于此。”查检文献、考证比较,是先生博洽的由来;“由此可知”,结论从考据中来,辅以鲁迅先生的观点,理据充分,自然服人。沈先生还结合词人自己的例子,“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用于诗与见于词的效果不同,加以互证,巩固了观点。先生在这里展示的不仅仅是严谨的治学态度,还有思想方法。除了句与篇的关系外,诸如含蓄、婉约,虚字传神,一与多,真与幻,技巧与内容,沈先生都有不凡的见解,这些见识的呈现,让我们感受到先生对北宋婉约词体察的入微与研究的精深。

至于柳永《曲玉管》(陇首云飞),在考证词人与所咏“仙子”的关系时,先生说:“文献不足,无从深考。” 一方面考据、校正、择善而从,另一方面探疑、问难、知之为知,这是《宋词赏析》这本小书所印记的大家风范,也是来学者心中永不磨灭的高标。

注释:

①程千帆著《宋词赏析•后记》,《宋词赏析》,中华书局2008年版

②沈祖《浣溪沙》:“芳草年年记胜游,江山依旧豁吟眸。鼓颦声里思悠悠。三月莺花谁作赋?一天风絮独登楼。有斜阳处有春愁。”因“有斜阳处有春愁”一句,得名“沈斜阳”。

③唐圭璋著《论词之作法》,《词学论丛》,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版

(江苏省南通中学;226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