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余音绕梁,回味无穷”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余音绕梁,回味无穷”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课堂教学结尾,教师一般都要引导学生总结反思,如“你今天学到了什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等等。这样的课堂结尾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的重点和知识的系统性,完成知识能力目标的任务。但如果在此基础上,教师能给学生提供一些文本之外且与本节课学习内容紧密相关的素材,让他们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树立大数学的观念,就能将他们对数学知识的探索兴趣延伸到对数学文化的感受。毫无疑问,这样的课堂结尾体现新课程理念,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与发展。下面,谈谈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尝试和体会。

一、联系生活,画龙点睛

此结尾是由课内走向课外,引领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看待和思考生活中的数学现象与数学问题,感受数学在现实世界中的广泛应用,探索其应用价值。例如,教学“认识角”一课的课尾。

师:我觉得这节课同学们表现真棒!所以,老师今天用一个符号来评价你们的表现。(出示一张画有“√”的纸片)

生(小声嘀咕):原来是正确的符号。

师:对,它是一个表示正确的符号,是老师对你们这节课学习的肯定。想一想,它还是一个什么呀?

生:它也是一个角。

师:说得真好!生活中处处都有角,只要我们留心观察,我们的发现就会与众不同。

……

对数学的敏感来自于看待事物的角度。上述案例的课尾,教师以“√”引导学生想到学过的“∠”,既指出本节课学习的知识点,又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不知不觉地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思考生活中的问题。

二、延伸拓展,又入佳境

这种课堂结尾方式就是在让学生熟练掌握已学知识的基础上,把所讲授的知识进行延伸和拓展,激发学生的进一步思考和学习,把问题想深、想透,更多地领会和接触新知识,从而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例如,教学“什么是周长”一课的课尾。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一个新朋友——周长。为了表扬你们,老师特意画了一个笑脸,请看——(课件出示一张圆形的笑脸)你们能指出它的周长吗?(学生纷纷在空中比划圆的周长)

师:老师接下来把这个笑脸对折,(课件显示圆形纸片对折的过程)你们看,现在它变成什么形状了?

生:半圆。

师:大家来摸一摸半圆的周长。(学生伸出手在空中比划)同学们,这半圆的周长是刚才圆周长的一半吗?

生(异口同声地):是。

师:有没有不同的想法?

生1:这半圆的周长不是刚才圆周长的一半。大家看,半圆的周长下面多了一条直边,也就是圆周长的一半还多。(其他学生小声地在下面议论,似乎发现自己刚才的观察不仔细,思考不认真,表现出一种大彻大悟、豁然开朗的样子)

师(微笑地):听明白了吗?(学生点头)看来,学数学不能只凭自己的直觉,要用心观察,认真思考。

……

高年级学习圆之后,在求半圆的周长时,学生往往会忽略直径这一条件。所以,在课尾设计这一环节,让学生根据周长的认识去探寻圆的周长和半圆的周长之间的关系,既培养了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和举一反三的能力,又使他们感受到数学的严谨性,深化了对周长的理解。

三、文化润泽,余味无穷

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将数学文化融入课堂,还数学以本来面目,是每一位数学教师的使命。所以,教师在课的结尾时,要注意把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探索兴趣延伸到对数学文化的感受。例如,教学“圆的周长”一课的课尾。

师:刚才学习了圆的周长后,现在我们一起来画一个图形。

课件出示:

1.拿圆规画一个圆,画出它的直径,找到半径。

2.将直径平均分成4份,以直径的四分之一为新的半径,以圆的两条半径的中点为圆心,画两个内切圆。

3.擦掉左圆的上半圆,擦掉右圆的下半圆,现在的图形是什么样子的?有趣吗?

(学生纷纷展示画的图形)

师:整幅图由“一个圆圈+S曲线+两点”(四画)组成,从图形外观上看,一个圆圈里面包含着曲线,勾画出两条活泼、生动、游动的鱼。它比起许多现代标志图形都简单、形象、生动、美观。你们知道吗?(多媒体出示太极图)这就是神奇的太极图,它是中国的第一大发明,是中国文化的始祖。

……

教师在课堂结尾讲解太极图中蕴含的数学文化,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了数学的神奇和魅力。这种感觉是刻骨铭心的,而这种文化的熏陶将会使学生的数学文化素养得到提升。

课堂结尾是一门艺术,虽然没有固定不变的格式,但我们可以根据每节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设计,使它既可以起到巩固所学内容的作用,强化难点,拓展视野,又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达到“课虽止,意犹存,思不止”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