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在牧羊地等家的孩子们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在牧羊地等家的孩子们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不管拥有多少“爸爸”和“妈妈”,享有多少关爱与祝福,他们依然最想拥有专属自己的家,只有一个爸爸和一个妈妈。

天津市武清区晋元道26号,一壁30余米长的手模墙前,坐在轮椅上的男孩李锐呆呆地凝望,一脸神往。斑驳的树荫下,生硬的阳光直射他脸上,他眯起眼扬起笑靥,丝毫没察觉额上已渗出细密的汗珠。

这壁被称为“希望的手”的墙面上,挂着大大小小的手印模。只有走出孤儿院、走进收养家庭的孩子才能印上手模,挂在墙上。因此,手模被孩子们当作荣耀的勋章,代表着个家庭对自己的认可和选择。

不久之后,李锐的手模也会挂上墙。在确认即将被收养的这段日子里,李锐总敛不住笑容,常转动着轮椅,来到这面墙前畅想未来的生活。这被所有孤儿看作希望的墙上,印刻着他们关于家的梦想。

牧羊地儿童村

提到亲生父母时,李锐的笑靥悠忽不见,眼眸里流露出淡淡的哀伤,盘踞在轮椅上和胳膊一样粗的双腿不自然地耷拉着。

和李锐的腿疾一样,来到牧羊地儿童村的儿童大都有唇腭裂、先天性心脏病、智障、脑瘫等先天生理缺陷。因这些缺陷,他们被原本的家庭抛弃,而地方的福利院,成为他们的第一个家。

李锐的第一个家是汉中社会福利院。自小生活在福利院的他最羡慕那些被父母牵来献爱心的健全孩子。一家人说说笑笑,孩子夹在父母中间。偶尔闹脾气时,爸爸会拍着孩子的头,妈妈会捏捏孩子的脸蛋儿。

看到这样的情形,李锐会低头看看因下半身瘫痪而萎缩的双腿,眼眶不自觉湿润起来。李锐常幻想能进入这样一个温暖的家庭,开心时亲昵地撒娇,难过时毫无顾忌地闹脾气,可这像童话故事般美好的场景,离自己好远。

2009年9月23日,李锐被接到牧羊地儿童村。这个从未离开过汉中的孩子,带着不舍离开了原本的福利院。福利院的孩子总会因各种原因被转移收养地,在这方面,他们并没有选择权,无权要求去哪儿,只能顺从地听从安排。

李锐庆幸自己顺应了这样的安排,13岁的男孩牢牢记住来到这里的日子,任何人问起时都铿锵有力地回答,将它看作自己命运的转折点。

回想起初来时的情形,李锐笑得咯咯响:“刚来时还有点怕生,但这里每周都开派对,让我很快乐地融入进去。这里的环境比以前的福利院好,有学校、医院、食堂,还有自己专门的家。”

李锐口中的家是5幢中国风的小楼,它们被赋予了爱心之家、和平之家等美丽的名字,每个家里都有专门照顾孩子的“妈妈”,而儿童村的创办人贝天牧则是大家的“爸爸”。

“爸爸”和“妈妈”

在有近八十名孤残儿童的儿童村里,“爸爸”巡房是最热闹的场面。只要一有空,贝天牧就会来往于各个家和家对面的小羊羔学校,和孩子们抱抱、笑笑、闹闹。

常有小孩突然挂在贝天牧的背上,一个劲儿地叫着“Tim爸爸”,贝天牧反身将他们抱在怀里亲吻、抚慰。这样的温暖,贝天牧已付出了近二十年。

1988年,贝天牧和妻子潘姆拉从美国到中国抚顺支教,一年后回到美国。1991年,贝天牧在美国读完硕士后,再次带着全家回到他钟爱的中国,成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外籍教师。正是这一年,贝天牧夫妇开始以志愿者的身份参加福利院的一些活动,为孤残儿童捐款捐物。

1991年底,贝天牧夫妇在一次活动中收养了第一个中国籍残疾女孩,取名埃瑟。埃瑟给这个家庭带来很多快乐,贝天牧的三个女儿都很喜欢她,并与她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此后,贝天牧夫妇决定收养更多孤残儿童,给自己的家庭找快乐,也给予孩子们家庭的温暖。夫妻俩辞去教师工作,将所有积蓄用于慈善事业,还成立了基金会,并以此筹款。2006年,他们用一元人民币的象征性价格在天津市政府手中购得牧羊地,建成儿童村,收养全国各地的福利院送来的孤残儿童。

为了更好地照顾孩子们,贝天牧聘请了专职医生、教师和“妈妈”。孤残儿童的花费很高,某些病情严重的儿童一天就会耗上几百元。贝天牧往返于中美两国,积极为每一个孩子寻找助养和手术资金。迄今为止,儿童村已收治了3000多名孤残儿童。

偶尔,贝天牧和“妈妈”们会产生分歧。“妈妈”们普遍认为,因为接受捐助,应该以节约为主,所以总是想从孩子们的衣食上缩减。贝天牧会一改往日的慈颜善目,提出强烈的反对意见:孩子们本就受到不公平的待遇,应该给他们最快乐的生活,还要为他们寻一个合适的收养家庭。

常来常往的“客人”

牧羊地儿童村常常会接待很多前来参观的人,孩子们把他们当作来访家里的客人,这些客人也很可能成为他们未来的家人。

因而,大多数孩子都乐于分享和“搭讪”。每到发零食的时间,他们都井然有序地领取自己的那份,冷不丁将手中的糖果塞给来访的客人,电时不时张开双臂,索求拥抱。若是恰逢活动或派对日,则更活泼热情。

李锐最喜欢打水仗,大热天里挪动着轮椅,追着院里的小孩,扔着水气球,打着水枪,看着志愿者们热情地抱着不能行走的孩子瞎跑,全不顾全身已经湿透。

儿童村的志愿者大都来自美国,通英文的中国志愿者也可优先加入,志愿者们通常服务一周到一月不等。孩子们俨然已经习惯随时有陌生人加入的家庭生活,“主动、懂事”是志愿者贴给他们的标签。

孩子们很清楚,热情懂事才有更多机会被收养,儿童村的生活再幸福也只是临时的家,他们渴望拥有真正的家庭。

前一段时间,和李锐同岁的荣荣就被来访的“客人”收养了。李锐一方面欣喜这样的结果,一方面又觉得心里空落落的。每走一个孩子,院里都会组织欢送,可李锐看得出,大家的眼里除了不舍,更多的还是羡慕。

许多被收养的孩子在离开后,会给儿童村寄来照片,有全家福,有生活的瞬间,也有旅途中的风景照。李锐看着照片感叹,进入家庭的孩子即使哭泣部透着幸福,而儿童村里的孩子,笑得再开心也透着些许悲凉。

2010年,有两位美国夫妇来访时,看到李锐觉得很投缘,打算要收养。知道时,李锐紧张得心都提到嗓子眼。可后来,这家人又没信儿了。

去年初,那对美国夫妇带上自己的两个孩子再次来到儿童村,“他们给我带礼物,陪我聊天,知道他们有收养意向,我不敢表现得太殷勤,也不敢不搭理,手足无措的,生怕破坏了之前留下的好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