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对时代音乐的探索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对时代音乐的探索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音乐应与时俱进,同其他事物一样需要创新,没有创新就没有生命力。传统文化需要发展,只有发展才能够更好地继承。无论作曲家的创作抑或音乐课的教学都离不开创新。面对时代乐的挑战,本文从音乐的美育价值、时代音乐的创新、以人为本的音乐教育等方面谈一下个人的粗浅看法,与读者共勉。

一、音乐的美育价值

音乐具有美育价值,音乐本身就是美。莎士比亚在他的著名剧作《无事生非》中,曾生动形象地描绘了音乐对人的吸引力:“几根羊肠绷起来的弦线,居然会把人的灵魂从身体里拖出来,是不是不可思议?”哲学家们对音乐的感染力和表现人类内心生活的神奇能力惊叹不已。美育又称为“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是人类全面教育的一部分,是人类实现自我发展需要的重要途径。美育是通过审美的方式来教育人的。

二、音乐的生命力在于创新

音乐具有对人性塑造的特异功能,难怪人们把它视为精神食

粮。现如今,随着东西方文化的交融,形成中西合璧的音乐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的存在,要在保持个性品位同民族文化传承结合的基础上,在继承中发展创新,才能使艺术之树常青。由于中国现代音乐担当了对民族音乐传统和外来音乐文化集大成的角色,因此在体系构建过程中必然承接和借鉴前人的理论成果和创作经验,必须克服在传统与现实、守成与创新之间存在的诸多矛盾和限制性因

素。因为恒久的艺术作品必定是具有相应的文化和精神内涵的,而且与其所孕育、生产的文化氛围、时代特征等母体环境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论创作有意与否,都会在不自觉中透出时代的信

息,留下时代的烙印。它不仅会受到异文化背景听众的认同,更会得到文化背景相同且深谙本民族文化传统之精髓的国人的广泛接受。在对待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关系的问题上,音乐不仅要表现出自己的艺术品位和对民族文化传统的理解,还应该保持一份对艺

术的真诚和历史的责任感,唯此才能使个性化作品激起人类的普

遍共鸣。

音乐的创新不仅表现为内容的创新,也表现为艺术形式的创

新。把媒体、网络、科技等各个方面的发明,与传统和远古的文化结合起来,形成一种新的观念、新的表达方式,从而产生一种新的时代音乐语言。用从树林里摘的木叶吹奏的时候,整个乐队的演奏与它呼应,好像是山里面各种不一样的木叶声音。多媒体把自然环境带到听众面前,完成了音乐与形象的结合。通过多媒体本身的一种不可替代的语言、时空对位来表现一种艺术的时代创造性。

多媒体在视唱教学中的应用其本身就是一种音乐创新。多媒体硬件方面,在现代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信息的传输、信息的处理和信息的共享已成为现代社会进步的关键。钢琴不能随时进行调律,而对多媒体来讲,这却是微不足道的小功能。它不但能够给你一个绝对准确的音高,还可以方便地调整具体音高参数,精确到音分。这样,为学生建立一个标准的听音环境,为以后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音乐教育的“人本赏识”

目前,音乐教育在中学阶段出现一种不正常的现象。在音乐技术训练的重压下,学生被大量枯燥、单调的练习剥夺了应该属于他们的欢乐时光。大量的强化练习都是在父母的批评、强制,甚至辱骂之下完成的。这种对音乐的学习是以丧失自尊、自律、自重及个性为代价的。不当的教育方式完全违背了音乐教育的初衷,根本谈不上音乐教育中以人为本的理念。音乐教育的本质是通过音乐美感创造人的生命意义世界,提高和扩展人的价值,即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怎样在音乐教育中体现以人为本,进行快乐教学呢?我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该创设良好的情境,使音乐教学灵活多样、生动活泼,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音乐是以情动人、潜移默化的,如果我们在学生没有兴趣和愿望的情况下强制他们去学习音乐,那么,学生将会产生逆反心理,学生会憎恶那些督促他们学习音乐的人。许多学生在一入学时,对于音乐课特别有热情,但是,由于教学形式的陈旧老化,他们渐渐地不喜欢音乐课,在能体会到音乐的美妙之前,就拒绝和放弃了学习音乐。这种现象在中学音乐教学中普遍存在。明明非常好听的乐曲,非让学生搞清有几个乐段,还必须按照老师的思路想象每段都描写了什

么……教学过程完全在教师的控制中,学生在音乐课堂中失去了

自由,这种被动接受式、填鸭式的教学形式令许多学生对音乐失去兴趣。“以人为本”的音乐教育观念,必须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轻松地学习、创造性地学习、自主学习。

音乐美价值的直接作用是陶冶人的情操,而音乐欲达到对人

心灵的震撼还需借助音乐欣赏的审美实践活动。在音乐千姿百态的竞技场上,我们的听众将以海纳百川的鉴赏力迎接时代音乐的

挑战。音乐之美,美在对人心灵的净化,愿我们的音乐工作者都踏着时代的节拍,一路奋力前行。

(作者单位 河南省驻马店市第十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