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多媒体:课堂自由飞翔的翅膀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多媒体:课堂自由飞翔的翅膀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对于物理这样略显深奥和枯燥的学科来说,如何巧用多媒体使课堂生动、丰富起来就成了关键。如果说课堂可以使学生在知识的天空翱翔的话,那么多媒体就是课堂自由飞翔翅膀

[关键词] 多媒体 物理教学 激发兴趣

一、物理教学的现状

说起物理,不少人都会想到大量的公式、符号、定理,当然还有那一本本、一道道怎么写都写不完、怎么算都算不明白的习题。对于现在的高中生来说,物理就像是梦魇:很多文科生都因为学不会物理而无奈选择文科;很多理科学生对于物理也是爱恨交加——他们知道物理的重要性,却又总是没有足够的兴趣深入地学习下去。

其实,物理非常地有趣、实用,与生活联系紧密。只是因为传统教学模式的问题,总是一块黑板、一根粉笔、老师的一张嘴再加上几道题,所以学生提不起兴趣。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老师更新教育理念、创新教育方法,真正实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由物理走向生活。在这里,多媒体的应用就是重要的一环。

二、多媒体应用的必要性

1.激发兴趣,调动情绪。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如果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而只是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多媒体教学将音频、视频、图像、文字等素材集合在一起,学生面对的是图文并茂的美丽的画面,其兴趣和积极性无形中被调动起来,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习积极性。

2.刺激感官,改善记忆。人类的学习是通过各种感官把外界信息传递到大脑,经过大脑分析和综合获得知识的。研究表明,人一般可通过读、听、看、交谈来完成对某种知识的记忆。面对同样的学习材料,单用听觉学习,3小时后能保持70%,3天后下降至10%;单用视觉学习,3小时后能保持72%,3天后下降至20%;如果视听并用,3小时后能保持85%,3天后仍能保持65%。这表明,同时使用视觉和听觉能明显改善记忆效果。多媒体教学环境以其丰富多彩的信息,充分调动学习者的视觉和听觉,因而教学内容很容易被记住。

3.易于掌控,强化教育。生活中很多的物理现象都不易于观察。如做自由落体运动的物体运动过快,时间太短,不易观察其运动特点;弹簧振子振动过快,不便于详细判断各物理量变化。而多媒体计算机的视频输入给学生提供了完全真实的实物照片及运动过程,教师可以利用重复、慢放、定格等特技手段来使教学内容形象化;通过视听并举,使学生及时观察感知、发现问题、讨论辨析、由浅入深地学习,从而强化理解。

三、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

1.情景重现,激起兴趣。所谓“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对于一节课而言,如果引入很成功,就可以在一开始牢牢抓住学生的心,使其兴趣盎然地听下去。例如在讲《共振》的时候,我一开始就放了一段视频。讲的是1940年11月7日,美国全长860米的塔柯姆大桥因大风引起的震动而坍塌。看到大桥扭曲变形、强烈抖动时,学生们传来一阵阵惊呼声、唏嘘声。他们想不明白,那么结实的桥为什么会因为风就出现这种情形?。在大家疑惑的时候,我适时引入“这座桥为什么会坍塌呢?学完本节课,大家就明白了。”于是同学们就迫不及待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来。如果我只是口头描述一下,相信不会有这么好的效果。

2.模拟情境,突破难点。利用多媒体可以重现一些场景,从而强化知识。比如在讲《光的反射和折射》的时候,我用多媒体重现了光通过半圆形玻璃砖进行折射的场景。因为直接在班级演示的话,因为折射光线比较弱,折射效果不够明显,呈现效果不够理想。所以我运用多媒体进行演示,随时进行定格、慢放,进而讲解,让学生充分理解了折射的规律。

同时,利用多媒体动画还可以使过程形象化、具体化,让学生印象深刻。在讲《测定玻璃砖的折射率》时,大家一起总结了实验的原理、方法、步骤、注意事项、数据处理办法。但是,鉴于以往的教训,学生们学的时候好像都会了,去做实验时却又完全乱套。所以在讲完实验之后,我就放了实验过程的动画演示。在实验室做测玻璃砖折射率实验的时候,大家就做得井然有序,相当规范了。

3.联系实际,深化影响。物理在生活和实际中有很多的应用,如果仅凭老师的口头讲解,效果肯定不甚理想。但是如果播放与所学知识相关的纪录片或视频,效果就相当地好。因为这些纪录片是充满知识性、科学性,同时又很深刻、丰富的,可以让学生充分感受物理的魅力。例如在讲多普勒效应的应用和超声波时,涉及了测量天体的距离等,我就播放了一段小的纪录片。学生看得相当认真,看完后都惊叹宇宙的浩瀚。部分同学对于超声波的特点、雷达、隐形战机等也讲得头头是道。可以看出效果很好,学生对于物理的兴趣也更加浓烈。

荀子曾说“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对于广大的教师来说,多媒体就是一个很好的工具。希望我们能借助于这样的一个工具,恰当、合理地利用,使我们的课堂更加高效。

(作者单位:河南省郑州十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