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美在课堂,润在心灵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美在课堂,润在心灵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美在课堂,润在心灵”是一种崇高境界的高中语文教育教学法。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做到“美在课堂,润在心灵”呢?一、美美地读,让美的语感滋润学生的心灵;二、美美地品,让美的意境滋润学生的心灵;三、美美地再创作,让想象之美滋润学生的心灵。

关键词:美在课堂 润在心灵 教育教学法

我认为语文教学中,学生只有在美的感情的召唤下,才能将教师传授的知识转化为智慧,教师只有在教学时引导学生充分体验美好的情感的前提下,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才有可能“提高到宇宙的思想,并了解自然和一切现象的总体。(别林斯基语)”也就是说,语文教学应该将学生的求知寓于求美之中,因为唯有如此,才会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自觉或者不自觉地陶醉在妙不可言的审美体验中,并在这种审美体验中逐渐完善自己的道德修养、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那么在语文教学时,我们怎样才能做到将学生的求知过程寓于学生的求美过程之中,让语文教育“美在课

堂,润在心灵”呢?

一、美美地读,让美的语感滋润学生的心灵

美美地读,就是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在对课文内容有了整体感受、对课文的感情基调有了准确把握之后,对课文进行的一种高层次的审美阅读方法。这种美读需要教师精选与课文内容、课文感情基调或者课文风格基本一致的音乐作品或者配乐朗诵音画视频等为辅助手段营造氛围,让学生随着音乐的旋律与节奏把课文中的思想、感情和形象等声情并茂地传递出来,“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从而引导学生在美读的过程中自觉地进入与作者神相遇、气相通、心相投、情相融之审美境界,让学生在美读的过程中耳醉其音,目酔其画,心醉其情。

比如,我在教学中国现代著名诗人戴望舒的现代诗歌《雨巷》时,就是通过采用上述方法,引导学生在美读中体味《雨巷》中浓浓的抒情意味和浓浓的朦胧意味等美学特质的。课前,我在网络中精心挑选了配乐音画朗诵视频《雨巷》,课堂导入后,我首先让同学们美美地享受了一遍深沉、哀婉的《雨巷》朗诵听觉盛宴,然后再次播放这个音画视频,让同学们随着音乐的旋律和朗诵的节奏有表情地反复诵读《雨巷》,让同学们在这美美的诵读中再现《雨巷》中狭窄、阴沉、幽深的江南雨巷情景,以及雨巷中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美丽而又朦胧的雨巷姑娘的艺术形象,体味《雨巷》中所表现出来的朦胧而又幽深的美学特质,体味作者在《雨巷》中塑造的在江南幽深、狭窄的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的心境,继之与作者在《雨巷》中表现出来的既迷惘感伤又怀有无限期待之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

二、美美地品,让美的意境滋润学生的心灵

美美地品,就是教师在教学时引导学生在充分朗读课文、充分把握文本感情基调的基础上,对课文中的重点内容、重点段落等进行深层次的品味、多维度的探究、多视角的质疑、多方位的赏析等。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对文章产生更深层次的鉴赏欲望,引导学生在初步感受文本的形象美和意境美的同时,更深刻地理解课文中所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或哲理。

比如,我在教学的名篇《沁园春·长沙》时,首先引导学生回忆、背诵曾经学过的中国古典诗词中诸如元代马致远的《秋思·天净沙》等咏秋诗后,总结归纳这些咏秋诗的共同特点——浓浓的、无法排遣的悲秋情结,然后再引导学生细细品味咏秋诗《沁园春·长沙》与传统咏秋诗的明显区别。不一会儿,一位女生举手回答说道:“的咏秋诗《沁园春·长沙》与传统咏秋诗的最大区别在于:在《沁园春·长沙》中不仅没有表现出传统咏秋诗中的悲秋情结,反而将湘江橘子洲头的秋景描绘得十分壮美——‘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在这首词中,我们不仅没有受到传统咏秋诗中郁闷、低沉、哀婉的悲秋情结的感染,反而欣赏到了为我们精心描绘的南国秋天的美丽画卷。”赞赏这位同学的精彩发言之余,我又引导学生继续思考:的《沁园春·长沙》与传统咏秋诗为什么会有上述不同?几分钟后,一位男生举手回答道:“这是年轻时就洋溢着的革命热情和喷薄欲出的革命豪情所致,这是崇高、旷达、完美的人格魅力所致,这是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理想与伟大抱负所致。”这位男生的话音刚落,教室里响起了我与同学们热烈的掌声。

三、美美地再创作,让想象之美滋润学生的心灵

笔者认为,语文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对作者在文本中表达出来的思想、感情、意境、形象等“知其然”和“知其所以然”,还应该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审美体验,展开自己丰富的想象,对文学作品中蕴含着的许多“不确定因素”和意义“空白”等进行合情合理的、充分的演绎——再创作,从而把文本中承载的隐性的悦目的形美、悦耳的音美、醉心的意美等美学成分充分解读出来,并引导学生在这种全面的、多方位的、多层次的、高层次的再创作过程中获得愉悦的审美体验。

比如,笔者在教学杨绛的散文《老王》时,就引导学生对文中的意义“留白”展开丰富的联想、想象和对之进行合情合理的、充分的演绎,并收到了极好的教学效果。教学时,笔者引导学生品鉴文章中的“我”与老王的人物形象和作者在作品中传达出来的思想感情后,说:“请同学们仔细看看,文章中是否有多处意义‘留白’。如果有,请试举一处加以演绎。”不一会儿,一位女生举手回答道:“文章中在作者与老王最后一次见面到作者得知老王死讯的这个部分是留白。这期间,作者与病入膏肓的老王已有十多天没有见面,对于老王在年老病重濒临死亡期间的艰难、孤独、痛苦等生活处境进行了留白,目的是给读者留有想象的空间和余地。”我说:“请同学展开自己丰富的联想与想象,将这段意义‘空白’合情合理地、充分地演绎出来,好吗?”不一会儿,一位男生举手回答道:“那天,老王从杨绛家里出来后,一边巍颤颤地往家里走一边自言自语道:‘杨大作家啊杨大作家,你也太过体贴我了。多年来,承蒙你的照顾,我才有口热汤喝有碗热饭吃。现在,我是将要死的人了,你还要把这些钱硬塞到我的手里干嘛?’”他话音未落,教室里顿时响起了我与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与此同时,又一位男生争先恐后地站起来演绎道:“从杨绛家里出来后,老王十分艰难地回到了家里。他艰难地爬上那张睡了几十年的破旧木床,在病痛的折磨中喃喃自语道:‘今生今世遇到杨大作家这样的好人,我也不算枉活了一辈子。……唉,遗憾的是,杨大作家不明白我这样一个临死者的知恩图报之心……唉,杨大作家,这些年你照顾我还少吗?’”顿时,教室里又响起了一阵热烈的掌声……

这,就是笔者对“美在课堂,润在心灵”的具体诠释。

参考文献

[1]谢书明,“美读”训练与语文能力的培养[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2(3).

[2]冯军利,初中语文教学美读能力培养简论[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2(6).

[3]罗珺,让美在课堂中流动——关于高中语文新教材课堂教学的一点感想[J].理论研究,2012(1).